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電視媒體公共新聞的定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公共新聞的涵義、分類和特性
按事關地域范圍,可分為全球公共新聞(如全球變暖等)、國域公共新聞、省域公共新聞、市域公共新聞和縣域公共新聞;按事關人群的多寡可分為人類公共新聞(如生態環境等)和大眾公共新聞(如一國、一省的物價調控、糧食供應等);按社會領域可分為政治公共新聞(如人大選舉、施政方針等)、經濟公共新聞、文化公共新聞、社會公共新聞和生態公共新聞。這些分類只是大致的劃分,各大類別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包容,并沒有清晰的界限。
公共新聞與時政新聞、民生新聞、社會新聞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性:
1.公共性。公共性在某種層面上即公眾性,是公共新聞的首要特性。公眾關心的,就是公共新聞關注的。公共新聞不重點關注、報道少數領袖人物、領導階層和精英階層,而是將人民大眾作為報道的主角。公共新聞作為廣大公眾的代言人,聚焦公共領域,關切公共安全,展現公共生活,解讀公共政策,培養公共意識,弘揚公共精神,啟發公眾思考,組織公共討論,闡發公共意見,參與公共決策,引領公共事務,彰顯公共利益,維護公眾權益,推動公共進步,營造公民社會,最大程度地實現公眾輿論的公共價值。
2.廣泛性。廣泛性是公共新聞的第二個特性。公共新聞含義廣闊,報道對象廣大,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黎民百姓,所有公民大眾,包括高級干部、普通黨員、城市居民、鄉村農民、草根平民、金領、白領、藍領、工農商學兵等等,都可成為報道的對象;內容廣博,包羅萬象,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只要是與人有關、與公眾有關、新鮮的、有價值、有意義、有影響的事物,都可成為公共新聞報道的內容。公共新聞視野寬廣,視角多維,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厚度。
3.參與性。參與性和互動性聯為一體,為公共新聞的第三個特性。在公共新聞中,媒體不僅僅提供信息,而且采用新興科技手段,設立有獎問答、熱線電話、網頁網站、QQ對話、博客園地、觀眾留言、記者捎話,手機短信等平臺,經常和受眾開展交流、溝通和良性互動,給予受眾充分的話語權,讓受眾就公共問題、公共事物、公共政策及媒體的報道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吸引受眾積極參與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受眾不再是獨立于新聞之外的旁觀者和局外人,而且是新聞報道的參與者、發聲者和反饋者。
4.鮮活性。公共新聞不呆板,不僵化,不單調,不生硬,不唱高調,不寫套話空話,不板著面孔說教,注重細節,注重平民視角,注重現場紀實,注重故事情節,利用事實說話,去除八股味;內容鮮活充實,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多樣,不拘一格,表現靈泛輕松,生動活潑,語言簡潔明了,平實質樸;整體上可看性強,可信度高,富有人情味和親和力,引人入勝,為大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能夠激起觀眾的有意注意,保持對新聞更長時間的注意力。
5.貼近性。公共新聞相較于其它新聞,更加緊密聯系受眾,更多采用群眾的語言,更多列舉群眾身邊的事例,更多表達群眾的心聲,更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工作、學習、生產和生活,更多報道基層和一線的新鮮事物,更加貼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貼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貼近火熱的建設場景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貼近受眾的情感、利益需要和心理需求,使受眾倍感親切和溫馨,更容易贏得公眾對新聞媒介的信任與信賴。
縱觀天下大勢,各級主流媒體都有公共新聞,只是因時因地而分量不同、數量有別。就拿央視最中規中矩的《新聞聯播》來說,近幾年來都加入了不少的公共新聞元素。2011年8月9日,《新聞聯播》共播放19條消息,其中就有物價上漲聯動補貼、夏糧收購確保糧農收益、金融震蕩股市跌幅、五級網管“掃黃打非”等7條令人矚目的公共新聞。在央視《朝聞天下》、《中國新聞》、《新聞30分》、《新聞60分》、《共同關注》等欄目里,公共新聞大約占到了50%的份額。省級電視媒體也播報了大量公共新聞,僅2011年8月11日湖南衛視的《湖南新聞聯播》,就播出了物價聯動保障低收入群體生活、工業企業節能降耗、微博問政創新社會管理、“溯源豬肉”全程監督、城鄉養老保險覆蓋、高鐵降速票價下浮等8條公共新聞,這些新聞的篇數雖然不到整檔新聞的一半,篇幅和時長卻占到了整檔欄目的近2/3。在北京臺的《北京您早》、上海臺的《看東方》、安徽衛視的《新安夜空》、江蘇衛視的《江蘇新時空》等省級臺的新聞欄目中,每天都可看到公共新聞,公共新聞有時還占到了這些欄目60%的份額。因此,可以說,主流媒體必有公共新聞,主流媒體必報公共新聞;誰沒有公共新聞,誰不報公共新聞,誰就離開了公眾,離開了受眾。受眾、公眾是媒體的衣食父母,媒體一旦脫離受眾公眾,就無法生存和發展。
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地市級電視臺,更應扛起公共新聞的大旗,堅定不移地走公共新聞的發展之路;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欄目應定位于公共新聞。其理由主要有四:第一,這是地市級電視媒體自身條件所決定的,囿于人力、物力、財力和本身所擁有的地域資源,地市級電視媒體不可能像中央級和省級媒體那樣,開辦多個內容不同、風格別樣、定位不一的新聞欄目,一般而言,一家地市級電視媒體只能開辦一個消息類新聞欄目,這個欄目要統籌兼顧各個方面和各色人群,就只能是公共新聞。第二,地市級電視媒體離公眾的時空距離較近,公共新聞是其固化、加強地緣接近性、心理貼近性、情感親和性的最有效的方式。第三,公共新聞所具有的特長和優勢,非常適合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定位;公共新聞是時政新聞、民生新聞、社會新聞的進化和優化,擺脫傳統時政新聞的刻板說教,克服純粹民生新聞的瑣碎繁雜,揚棄社會新聞的獵奇,充分吸納三者的優點和長處,以對等的視角看待領導和群眾、精英和草根、高層和低層,兼顧各方人士,適合大眾口味,具有覆蓋面廣、貼近性強、受眾量大等優勢,領導喜歡,百姓喜愛,大家接受,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啟發受眾,可以進一步發揮新聞媒體的溝通和引導作用,極大地提升收視率,擴大影響力。第四,現實已經證明,地市級電視媒體的公共新聞之路越走越寬廣,江蘇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南京電視臺的《直播南京》、南昌電視臺的《直播南昌》、湘潭臺的《湘潭新聞60分》等等走的都是公共新聞之路,其收視率常年穩居當地落地頻道的前列,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市場效益和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地市級電視新聞欄目向他們學習,加入到了公共新聞的行列。今后,隨著公眾意識的加強和公共領域的擴大,公共新聞定會大行其道,被愈來愈多的媒體所認同和接受。
誠然,地市級電視新聞欄目定位于公共新聞,并非統統都是清一色的公共內容,只是說公共新聞占主體,占大頭,占絕大部分,當然還可以播發其它新聞,允許少量其它類別新聞的存在。一個欄目里有75%的內容為公共新聞,就可以說這個欄目定位于公共新聞。一些業者提出,地市級電視媒體應該學習湖南都市頻道,地市級電視新聞特別是公共頻道的新聞應該仿效《都市一時間》,走所謂的“純民生新聞”的路子。此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湖南省級電視媒體的格局中,由于有湖南衛視、湖南經視的存在,湖南都市只能走不同于二者的第三條道路,只能主打民生牌,舍此別無他途。地市級電視媒體的競爭態勢和發展空間不同于湖南衛視、經視和都市,我們決不能照抄照搬湖南都市,否則,就會陷入機械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泥淖。地市級電視媒體新聞欄目的最好出路,還是走公共新聞之路。
三、地市級電視媒體如何做好公共新聞
公共新聞賦予媒體全新的職能,提供了諸多關于新聞策劃、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排、新聞攝制、新聞播報的新思路、新視野、新方法和新技巧。那么,地市級電視媒體如何做好公共新聞呢?總結起來,大概如下:
1.日常報道突出民眾。公共新聞在某種層面上即公眾新聞,公眾泛指包括工農商學兵等勞動群眾和領導干部在內的公民大眾,領導干部只占公眾的少部分,民眾、勞動大眾才是公眾的主體。所以,我們的日常報道要深入基層,深入民眾,深入一線,密切關注普通民眾,從民眾中發現選題,將民眾作為報道的主體和主角,把更多的鏡頭對準民眾,把更多的版面、時段留給民眾,將話語權交給民眾,讓普通民眾在新聞中鏗鏘發聲,突出播報民眾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所求、所需、所言、所行、所做、所得、所成。今年8月6日,高空小王子賽買提崀山挑戰高空熱氣球上走鋼絲,倡議保護世遺從我做起,走鋼絲前有兩段省市領導講話,邵陽電視臺當晚在播發這一消息時,沒有領導講話的圖像和內容,但有采訪賽買提本人、工作人員和普通觀眾的同期聲,這堪稱日常報道突出民眾的一個范例。
2.時政報道兼顧群眾。在采制時政新聞時,深入貫徹群眾路線,不僅僅將鏡頭對著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也將鏡頭對準群眾,找準政務工作、領導活動和人民群眾的結合點、共同點,發掘群眾身上的閃光點和動情點,盡量多用群眾的語言,多講群眾的故事,多聯系群眾身邊的事例,兼顧群眾的面貌、群眾的神情、群眾的話語、群眾的反應,把體現黨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聲結合起來。如今,央視在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工作的新聞中,時常出現領導人和基層民眾交談的鏡頭甚至同期聲,時常講述某個基層典型,這就充分兼顧到了群眾,我們應當學習并發揚光大。抓主題也是時政報道兼顧群眾的一個有效方法。今年8月8日,邵陽一市領導帶隊下縣調研衛生工作,《邵陽日報》第二天刊發了消息《推動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題》。按常規,這是條時政新聞,但采編人員卻做了巧妙的“公共化”處理,借用領導的行動和話語點化公眾看病就醫這一主題。
3.會議報道顧及會外。會議新聞也可以向公共新聞靠攏,一些會議也可以做成公共新聞。我們拍攝會議時不能只將鏡頭對準會場內,不能就會議拍會議、就會議報會議,而應顧及會場之外的人員和事物,認真思考,仔細分析,把握會議的主旨、重點、目的、意義和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從中抽出與公民大眾密切有關的內容深入挖掘,深入報道,同時報道普通與會者和會外廣大群眾對會議的意見、建議、反應和反響,插編一些會場之外、與會議主題相關的群眾鏡頭。這幾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央視和新華社推出了“百姓寄語、寄語兩會、兩會寄語”、“我有問題問總理、我給總理獻一策、我向總理說愿望”等專欄報道,這些報道就是會議報道演化為公共新聞的絕好佐證。
4.突發事件發散報道。公共新聞強調公民在事件中的行為動向、價值取向和基本權益,不僅僅報道事件本身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而是對事件進行全方位、全景式、立體式的發散性報道,幫助受眾看到事件背后潛在問題的根源,幫助人們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對策[2]。今年7月23日,甬溫高鐵發生特大動車追尾事故,各中央級媒體都給予了及時的、充分的報道,這些報道沒有簡單地就事件報事件,而是縱深開掘,多視角呈現了事發現狀、乘客互助、旅客自救、醫院救人、村民救援、市民獻血、領導視察、鐵路整改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匯集成一場公共新聞的大合唱。在2003年的“抗非”、2004年阻擊禽流感等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大部分媒體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事件進行了發散式的報道。
5.民生民情延伸報道。公共新聞打破了目前民生新聞的立意困局,不拘泥于生活瑣事,不局限于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僅僅報道家長里短、鄰里糾紛等瑣碎小事,而是延伸到高端的決策、政府的舉措、部門的行動、社會的反響,將小民生擴展到為大民生,小民情開拓至大民情[3]。2008年3月,黨的十七大召開期間,邵陽臺公共頻道推出大型專題報道《我們這五年》,將觸角延伸到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等國計民生,把重大的主題與群眾的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展現了邵陽自十六大以來經濟社會的巨變,而后獲得當年度湖南電視特別獎。
四、結語
公共新聞作為一種新型新聞傳播樣式,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時刻不忘公眾,時刻接近公眾,時刻關注公眾,時刻報道公眾,時刻為公眾代言,時刻為公眾服務———這就是現代公共新聞的要旨、使命和價值所在。關乎公眾、關系公益,你關注的、他關切的、我關心的、大眾都觀賞的新聞,就是公共新聞。地市級電視媒體應該將自己的新聞欄目定位于公共新聞,走公共新聞之路是當前地市級電視媒體新聞欄目的最佳選擇和最好路徑。(本文作者:羅小華、曾萍單位:邵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