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維護新聞真實性思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在網絡科技的催生下,當“自媒體”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社會現象存在與出現之后,大眾不僅成為了新聞的接受者,而且也轉變成為新聞的傳播者與制造者,新聞被賦予的價值已經隨之發生了改變。而此時新聞的真實性就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文章結合實際案例,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維護進行簡析。
關鍵詞:新聞;新媒體;自媒體
客觀地講,新聞的產生與傳播過程中,時效性特征的確比較明顯,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其他主觀因素就可以完全忽視,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在宏觀輿論導向上強調正確的意識形態,才是新聞存在的必要社會價值之一,一旦新聞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實性原則,那么新聞的出現、存在與傳播價值就的確值得商榷了。
1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勢
在傳統社會中,新聞的傳播是透過固定的渠道和方式來開展的,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與受眾之間基本上是“點對面”的單向傳播模式,這樣雖然能夠基本保證新聞時效性的特點,但是因為傳播方式過于狹窄,很難在受眾當中形成有效共鳴,不能確保新聞的社會公共價值。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不僅音視頻的制作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而且信息傳播的途徑、渠道與形式也呈現出無限放大與延伸的特性之后,新聞就正式跨越到了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中。受此影響,連一些傳統的紙媒和電視媒體的新聞獲取渠道都有針對性地偏重于網絡環境傾斜。在新媒體時代中,由于受眾的新聞接收端已經不再局限于電視或者報紙,僅憑一個多媒體信息接收端就可以獲得海量的資訊信息,因此最大化地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特點;由于資訊信息在互聯網環境中的復制與傳播效應能夠呈現出“井噴式”的特點,因此較強地提升了新聞的傳播與擴散效應;由于平臺對于微博、微信和短視頻的制作提供了固定的模版,降低了其技術操作難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新聞廣域性傳播的基本需求。
2虛假新聞產生和存在的原因
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是所有新聞從業人員必須恪守的職業道德,然而,隨著自媒體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民眾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中,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愈發經不起檢驗,筆者總結相關的信息之后發現,虛假新聞出現大致基于以下原因。
2.1缺乏專業知識
盡管以目前的技術條件來看,幾乎人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的傳播者,但是從新聞的公共性公允價值來看,并非人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意義上成為新聞的制造者,畢竟經過專業學習的新聞從業人員審視和檢索新聞內容的視角與大眾不同。當普通民眾完全混淆了“新聞線索”與“新聞”的基本概念之時,下意識地帶著個人觀點去“制造”新聞,那么就有失偏頗了。以不久之前發生的“摩托車撞人事件”來看,監控視頻、自媒體者和警方給大眾呈現出來的是三個不同視角的內容,這些內容在專業新聞從業者眼中都可以被視為是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需要經過甄別之后的確可以成為社會比較關注的新聞內容,但是如果僅憑某一個視角的視頻信息存在就被視為是整個新聞內容,那就的確有失偏頗了。
2.2追逐個人名利
微博、微信和短視頻平臺App的存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獵奇心態,而當所謂的“打賞模式”出現之后,就更加提升了“路邊社”人員對于通過制造、傳播甚至是臆造所謂的欣慰來獲得個人收益的欲望。再加上相關的網站、平臺對于個人實名制登記制度的疏于管理,一段時間以來,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制造、散布和傳播假新聞不僅蔚然成風,甚至還因為其中暴利的存在,讓很多人趨之若鶩,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同時也影響了互聯網環境的健康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這些虛假新聞內容很多關乎于國計民生,任由其肆意傳播,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據西南地區某省抓獲的某犯罪團伙成員供述,其團伙成員中已經有了明確地具體分工,按照所謂客戶的需求由專人來負責虛假新聞的制作、傳播、轉載和評論。其最猖狂的時期,日微博、微信的轉載量高達65萬~70萬條(次),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的同時也對社會治安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其所散布的某地“限金令新聞”就直接導致當地以及周邊部分區域黃金制品交易量出現異常波動,干擾和影響了當地的正常商業金融秩序。
3維護新聞真實性的具體措施
由此可見,虛假新聞的存在不僅擾亂了新聞秩序,使得大眾失去了對新聞內容基本的辨識和分析能力,而且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民眾對于新聞傳播媒形成了“信任危機”。基于強化社會秩序和維護新聞正常秩序的目的,都必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
3.1嚴以律己,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
新聞工作者不僅是新聞報道的主體,更是新聞真實性的維護者與踐行者,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就必須要從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做起。而這其中的基本素質不僅包括業務素質,更涵蓋了職業道德素養。堅持新聞人的職業操守不僅要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座右銘,更要使其成為追求的目標。對于社會上所存在的假新聞,要從公正、獨立的視角予以駁斥,在以示正聽的基礎上維護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對于一些新聞線索,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甄選,在工作中必須秉承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堅守“孤證非證”的新聞傳播原則來進行新聞內容的制作、傳播與評論,堅決杜絕虛假新聞線索、內容的與傳播。與此同時,網信辦、新聞出版廣電部門應當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面向新聞從業工作人員開展業務技能和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訓,結合當下新媒體時代資訊傳播的基本特點,深度剖析虛假新聞的存在土壤,研究、探討與制定打擊虛假新聞散布與傳播的具體措施,積極聽取一線新聞工作人員對于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心得與感悟。從全方位、全視角、全渠道的層面上來強化新聞的制作與傳播方式。
3.2嚴肅法紀,加強網絡管理
按照新聞稿件的審查與管理制度,除了授權機構之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擅自制作、散布和傳播所謂的新聞,杜撰、編造甚至是臆造新聞更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造成社會恐慌等影響社會治安正常秩序的情況發生,更需要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依法、依規予以嚴厲地打擊。互聯網環境雖然是虛擬環境,但是絕非法外之地,正常、穩定的秩序是確保互聯網環境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任何人在互聯網環境中享有知情權的同時,也應當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公安、網信辦、信息產業、新聞出版與廣電部門必須依照自己的行政管理職能,有效加強互聯網環境中信息傳播的監督與管理。對于以牟利為目的虛假新聞散布、傳播行為,相關部門要從重從快予以打擊和處理,維護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原則。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所有的網站、平臺,在客戶注冊的過程中都必須嚴格執行“實名登記”規定,如果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網站、平臺內部也要制定相應的信息傳播、的審核機制,確保所有信息與內容真實的基礎上,強調信息與內容傳播過程中的法律連帶責任。采用分級管理的方式,對于涉嫌散布虛假資訊信息傳播的賬戶需要采取警告、限制權限、強制性封停賬戶等方式加以有效管理,并且有義務將相關線索向有關部門進行報備。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曾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嚴峻的國際形勢,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新媒體時代中影響新聞真實性的重要變量因素,作為合格的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更需要肩負宣揚具有社會價值的信息和新聞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針對新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面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加以解決,才是新聞工作人員應有的政治覺悟和業務能力的精準體現。
參考文獻
[1]方世南,徐雪閃.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中意見領袖作用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7-96.
[2]岳愛武.網絡意識形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理路及其實踐路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7-106.
[3]劉婧丹.大數據時代視野下的自媒體的發展趨勢淺析[J].大眾文藝,2019(3):167-168.
作者:孫蕊 單位: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