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提要:在新媒體下,傳統電視新聞記者轉型是必然趨勢,也是全新環境下記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從目前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現狀來看問題層出不窮,為了使記者具備新時期發展能力,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本文就對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進行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背景;電視新聞記者;轉型
新聞記者是電視新聞行業的重要組成,也是傳遞新聞信息的核心隊伍,記者的職業素質可以體現出我國電視媒體領域現狀。然而,在新媒體出現的今天,傳統電視新聞遭到沖擊,面臨巨大挑戰,在此情況下,記者作為行業不可缺少的群體,必須加快轉型速度與質量,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促進我國電視新聞行業進步。
一、新媒體背景對電視新聞記者提出的新要求
(一)報道靈活性與全面性需有所提升。站在新媒體角度來看,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朝著全能方向轉變才能滿足時代要求。全能型轉變不只是指記者要擴大工作范疇,從最開始的撰稿工作擴大至采編、文字撰寫,更要關注新時代衍生的一些科學技術,可以對技術進行挖掘用于工作中來,提高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和靈活性。這是新聞記者在新媒體背景下面臨的挑戰之一。
(二)新聞報道模式需有所轉變。在微博、微信、QQ等出現后,傳統電視弊端也逐漸凸顯。相比之下,新媒體背景下衍生的平臺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質量更高。而且,還可以結合用戶實際需求推薦相關新聞信息,在極大程度上沖擊著傳統電視傳播形式。在此環境下,為了使電視新聞信息內容更加多元化,記者會加強視聽綜合特色,也因此逐漸出現了新媒體模式。但是,新媒體模式的出現也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聞記者除了要具備最基本的采編能力之外,還必須具備和提升視頻采集能力與視頻畫面控制能力。
(三)新聞記者擔負的社會責任有所增多。站在我國電視新聞記者現狀來看,新媒體的出現使其社會責任得到擴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新聞記者不僅是輿論導向的主要責任群體,又擔負著解決群眾疑惑的責任。很多時候,新聞記者自身的價值觀也會從工作中有所流露,從中可以看出電視新聞記者在輿論導向中的重要性。其二,新聞記者擔負著輿論監督責任,針對生活中出現的違法亂紀行為或違反道德行為等要予以監督,新聞記者需將廣大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擁有一顆正義的心和正確三觀。其三,目前,群眾基本上都會使用智能移動設備,當發生任何事件時,群眾會使用手機進行錄像并上傳到互聯網上,并沒有人會對事件實際情況進行深究。這時,電視新聞記者采用這些信息要充分核實,對新聞信息真實性進行考究,從而避免一些虛假信息進入群眾視線,提高新聞信息真實度。
二、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轉型面臨的瓶頸
(一)缺乏新媒體認知。新媒體在我國電視新聞行業出現的時間并不長,這也是許多新聞記者不了解新媒體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新聞記者平時的工作壓力較大,對于新媒體的大概認知也是在工作中逐漸積累的。但也有一些新聞記者是因為缺乏本身意識,認為并不需要了解新媒體,在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導致新聞記者轉型難度較大。然而,新媒體的核心優勢與信息傳播模式都和電視媒體有較大差異,在新媒體到來并沖擊傳統媒體的今天,電視新聞記者要想實現快速轉型,就必須下功夫去了解和認識新媒體,推動轉型順利實現。
(二)部分記者社會責任感較低。縱觀我國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現狀不難發現,一部分記者還缺乏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正是因為社會責任感的缺乏,使得一些記者不具備轉型意識,也沒有意識到新時期對他們提出的要求,這樣的記者只會被行業淘汰。當電視新聞記者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后會自主投入到轉型過程中,其能夠順應時展所需,提高職業素質。但這樣的新聞記者比較缺乏。
(三)記者職業素質不符合新媒體背景要求。在新媒體出現后,觀眾的觀看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電視受眾群體有所減少,為了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得到發展,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提高自身素質,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自身在電視媒體中的重要性。站在觀眾角度考慮問題,提高新聞采編、撰寫等綜合能力。但是,從當前大部分電視新聞記者實際情況來看,許多記者還不符合新媒體要求。最能體現該問題的現狀就是,許多新聞記者無法使用新媒體技術展開工作,借助科技幫助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當前新媒體行業已經廣泛使用無人機、H5制作等技術,大大彌補了傳統技術弊端。然而,電視新聞記者卻無法正確使用這些技術,就導致工作質量不佳,工作效率不盡如人意,沒有辦法給觀眾帶來高品質新聞內容,使觀眾不愿意收看電視新聞,而是轉移到新媒體領域。
三、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記者與新媒體間的互動。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在了解與熟悉新媒體的前提下,才能為轉型奠定基礎。從現狀中可以看出,一些電視新聞記者并不了解新媒體,這會嚴重制約轉型,因此,就需加強記者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通過互動可以讓記者更熟悉新媒體,了解新媒體的優勢與意義,并將新媒體和自身工作相結合,發揮共同優勢,轉變傳統工作方法、模式。電視新聞記者除了可以利用工作途徑與新媒體互動之外,還可以利用休息時間通過互聯網了解新媒體。比如,可以在微信、微博中關注企業自媒體賬號,記者可以通過這些賬號了解自媒體行業的工作狀態、推廣模式等。并且,在一些微信公眾號中會有互動平臺,新聞記者就可以通過這些途徑去了解新媒體運營情況,為轉型提供條件。
(二)明確記者社會責任。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意識到自身應當具備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已經得到延伸,除了擔負輿論導向責任、輿論監督責任、新聞真實性考究責任以外,還要具備本土意識,對我國大政方針實施宣傳、引導。但這些責任意識都需要在長期的工作與生活中仔細觀察、注重細節才能夠具備。在平常的生活中,電視新聞記者要和社會實際相結合,對黨政思想進行傳播,并對群眾意見加以收集、反饋。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幫助群眾了解國家層次動態,又可以將基層群眾真實需求反映至上級部門,解決群眾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通過培訓提高職業素質。要想提高電視新聞記者綜合職業素質,從原本的單一型記者轉變為全能型記者,就必須通過培訓的方式達到該目的。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具備順應行業發展的能力。立足于新媒體來看,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勇敢創新、勇于突破,切勿一味沿襲傳統作風,對角色加以轉型升級,才能實現職業目的。并且,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不僅關乎著記者個人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電視媒體的存活。新聞記者作為電視媒體的重要組成,必須通過培訓提高職業素質才能推動整個電視媒體領域發展。電視臺可以定期組織培訓活動,要求全體新聞記者參與,在培訓中傳輸給記者新媒體工作理念、方法,注入新鮮血液。
四、結語
新媒體對電視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新聞報道靈活性與全面性需有所提升,報道模式需有所轉變,記者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也有所增多,轉型迫在眉睫。在新聞記者轉型中還面臨缺乏新媒體認知、記者社會責任感較低、記者職業素質不符合新媒體背景要求等瓶頸。可以通過加強記者與新媒體間的互動、明確記者社會責任、通過培訓提高職業素質等路徑,達到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目標。
作者:孟祥偉 單位:河南省固始縣固始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