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武俠電影促進武術文化的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一種技擊技術,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集娛樂休閑、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等功能于一體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上世紀二十年代,電影《車中盜》首次將武術搬上了電影的熒屏,自此拉開了武俠電影的帷幕[1]。時至今日,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以及幾代電影人的不懈努力,武俠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并走上了世界的舞臺。武俠電影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武術的傳播與發展。一方面,它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熟悉并喜愛上了武術,繼而迷戀和學習武術;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外國人真正認識了中國,了解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功夫。
1武俠電影釋義
武俠電影是一種以武俠文學為原型,融舞蹈化的中國武術技術表演與戲劇化、模式化的敘事情節為一體的類型影片。武俠電影之所以成為武俠電影,是因為它具有不同于其它電影類型的特定元素———武術、俠義精神和傳奇故事。結合這些元素并依據《電影藝術詞典》中對電影藝術的描述(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聲音為媒介,在銀幕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2]3-4),我們可以將武俠電影定義為:以電影技術為基本手段,以畫面和聲音為媒介,以武術動作技術為表現形式,立足中國傳統俠義文化,通過描述武林俠義之士的傳奇故事,創造藝術形象,并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種電影藝術。
2武俠電影中武術元素的藝術化展現中華武術作為武俠電影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是武俠電影賴以生存的根源。武術元素設計和運用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影片的效果和票房,因此,縱觀不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可以看出,創作者們都非常重視武術元素的藝術化展現,只不過采用的形式會因歷史背景、創作環境以及技術條件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總體而言,武術元素的藝術化展現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以影片主題傳播武術文化;以真實功夫展示武術技法;以電影特技增強武打效果等。
2.1主題思想:注重文化傳播
一部成功的電影首先需要具有特定的主題思想,即所要表達與傳遞的精神特質。主題思想就好比人的靈魂,它是讓電影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武俠電影作為電影類型的一種,其核心當然是武俠,而“武俠就是用武力行俠義事的行為”(著名寫作家金庸語),其中的俠義行為只是電影的表象,創作者實際上是在借助這種行為傳遞武術文化,抒發內心的情感,因此,武俠電影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思想———弘揚武俠文化。如電影《黃飛鴻》中,徐克導演通過演繹黃飛鴻與洋人、民間惡勢力的斗爭,展示了黃飛鴻等俠義之士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唐山大兄》則通過講述鄭潮安(李小龍飾)為工友打抱不平,懲治惡霸的種種事跡,表現主人公見義勇為、懲惡揚善的英雄主義情懷。
2.2技法展示:注重真功呈現
武術拳種紛紜、流派眾多,這些都為武俠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影片常常通過安排大量的拳法學習或習練以及刀光劍影的打斗場面等,將這些素材呈現給觀眾,其目的不僅是滿足影片劇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向觀眾展示武術的技擊技法,讓觀眾從中領略中華武術的魅力和神韻。在許多以紀實和頌揚為主題的武俠電影中,由于主人公都是來源于史料記載而并非杜撰,為了真實地還原歷史,影片中很少會對主人公的武功進行演繹,往往都是采用真實的功夫。由于這種功夫簡潔實用、貼近生活,因此,也就很容易激發觀眾的興趣。如《少林寺》里的僧人集體或個人練習少林拳和棍術,《精武英雄》中陳真在虹口道場與幾十個空手道學員的打斗,《七劍》中的武術對打等。另外,有些武俠電影還會刻意地宣傳某種特定的武術派別、拳種或技法,直接將其作為影片的片名,如:《少林與武當》、《醉拳》、《蔡李佛拳》、《猴拳》、《蛇形醉步》等。
2.3武打效果:借助電影技術
為營造良好的視、聽效果,武俠電影中都會不同程度的運用到電影技術,如聲、光、化、電以及各種特技等。正是電影技術的運用,使得俠士的形象更加偉岸,故事的情節更加扣人心弦,武術的藝術效果更加奪人眼球。如《臥虎藏龍》中青翠竹枝上的打斗,《十面埋伏》中漫天白雪中的搏擊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讓我們記憶猶新的經典打斗畫面都是先進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都是武俠電影與時俱進的結果[3]。
3武俠電影對武術發展的推動作用
3.1武俠電影推動了中華武術的傳播和普及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憑借《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和《龍爭虎斗》等四部武俠電影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并在國外掀起了一個學習中國功夫的熱潮。而80年代,李連杰的《少林寺》又掀起了國內學習的武術浪潮。據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后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余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就有100余家武術館校[4]。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武俠電影的播映加快了整個武術運動的傳播與普及。不同的武打電影會選擇不同的武術拳種或門派作為主要對象,所以通過武打特效的設計與展現,可以提升武術拳種本身的藝術性、觀賞性,其價值體現在更能吸引觀眾,特別是某拳種的愛好者;另一方面也更有效的宣傳了某種或幾種中國傳統武術套路。正如近幾年的《葉問》系列電影的播映,使詠春拳名聲大起,在全國乃及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習練詠春拳的熱潮。
3.2武俠電影帶動了武術產業的發展
通過武俠電影的宣傳,武術的健身價值、技擊價值、觀賞價值、經濟價值和教育價值等被不斷地挖掘出來,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產業平臺,產業鏈也得到了延伸。如影片《少林寺》的播映,帶動了武術學校、武術旅游、武術用品、武術競賽等的迅猛發展;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影片《臥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上,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追求、習慣等優秀品質的高度概括,它難以借助語言或文字進行準確的表達。而武俠電影通過畫面和故事情節,以主人公的狹義行為將武術文化傳遞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去領悟,這種形式更符合人們接受文化的心理規律。另外,由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對同一問題都會有不同的視角,因此,武俠電影更有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多方位挖掘武術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使武術文化發揚光大。如電影《霍元甲》,通過展示霍元甲的高超武藝和記述霍元甲為國家的榮辱而英勇奮戰的事跡,向觀眾傳達一種愛國主義情懷,觀眾從霍元甲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俠義精神中能夠受到鼓舞,從而使自己的民族榮辱感和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在現實社會中也就會自然的形成愛國觀念。
4結語
武俠電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全球觀眾,它將中國電影帶進了國際的舞臺,同時也將武術和武術文化傳播給世人,從此種意義上說,武俠電影已經成為了推動中華武術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過分強調武打,致使很多武俠電影主題思想被淡化,并且常常出現一些血腥暴力的場面,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文化的傳播,也容易對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5]。因此,為了發揮武俠電影的最大價值,還需要武術工作者和電影創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希望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進中,武術可以真正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