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表現性語言在具象雕塑創作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后現代主義理論逐步擴散到世界范圍內,藝術觀念也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表現性語言屬于藝術語言形式,被應用于雕塑創作之中,在新時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具象雕塑的認知上不應當只停留在傳統與寫實主義、在現實雕塑語言上,應當將具象雕塑與當代藝術對立而談。創作者在具象雕塑創作時應當投入觀念轉換的主動性與表現性,根據當前的社會現實,有效挖掘并拓展具象雕塑的自覺性表現方式,在表現語言上應當走出傳統寫實語言的誤區,正確認識并重新思考具象雕塑存在的問題,切實解決語言方式與思想觀念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究,具象雕塑創作中表現性語言的具體應用,并提出應用策略。希冀有效促進具象雕塑的可持續發展,切實提高雕塑表現性語言的應用水平。
關鍵詞:具象雕塑;創作;表現性語言;應用
一、引言
當代具象雕塑主要是拋棄傳統具象雕塑中的概念化與公式化,讓對象回歸于人物本身,能夠回歸到不具任何色彩的日常生活中。當代具象更加重視現實生活中的細小事情,以及人物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百態,特別是人物的精神狀態,描寫對象也更加廣泛,作品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多,有助于雕塑藝術擺脫政治、建筑附屬物等眾多工具化的束縛,成為獨立的藝術。
二、具象與抽象
具象指的是具體的形象,在視覺經驗上指的是對于客觀的自然物象的真實狀態,也可以理解為看得出是什么的具體圖像。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根據具體經驗,我們能夠得出這一年輕女性的形象,雖然清晰可見并且是無爭的共識,所以我們稱之為具象,這一手法是寫實手法。抽象指的是從自然物象中由于主觀提純抽取的形象,已經脫離了原先的客觀形象,也是人們常說難以看懂的圖形。從形態角度來看,抽象是由不規則與規則的點、圖形或線構成。
三、再現與表現
模仿說是藝術產生的重要原因。模仿說將藝術稱之為對外部世界的客觀描繪與忠實模仿,簡單的說,也就是藝術等于再現。西方現實主義的思潮由古希臘開始延展至19世紀,并未失去過在藝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古希臘時期,德莫克里特與赫拉克利特提出過藝術源自于模仿自然這一觀點,并且以自然為藝術分析,帶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到文藝復興時期,本體意識逐漸被人性解放,思想這一浪潮牌型,所以自由情感被釋放,藝術創作的主體也進一步得到關注。表現說的發展時期,主要跟隨18世紀的浪漫主義與20世紀的表現主義。在20世紀初期,克羅奇對于藝術表現論進行了哲學分析,克羅齊提出了藝術即直覺這一觀點,他認為直覺能從情感中獲取。在20世紀,表現主義跟隨著克羅奇的思想茁壯成長,馬蒂斯提出的“我們對繪畫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勢必要服務于藝術家的內心幻想”這番話在表現主義意境下最具代表性,表現性的意識也可以由當時的眾多作品中獲得,例如梵•高的作品中有濃郁色彩的風景,而畢加索的筆下主要是有立體幾何構成,無論是什么作品,都是藝術家表現內心的獨白。而中國的藝術家對于創作的態度則大有不同,與西方的客觀意識有所相反,基于中國傳統藝術觀念中極為重視情誼卻忽略無形,所以對于在線論的認知程度遠遠不及西方國家。中國自古便有“得意忘形”等相關言論,但是在中國傳統藝術語句中,卻并未完全拒絕再現性。《易經》是最早提及“模仿”這一詞匯的,易經中以八卦為繪畫和文字代表,將天地萬物與人的本身當作模仿對象,由此可以說明客觀事物在藝術創作中的具體作用。
四、具象雕塑創作中表現性語言
(一)具象雕塑表現性隨著后現代主義理論的逐步發展,已經擴散至世界范圍內,當前的藝術觀念已經被人民群眾所廣泛接受,表現性語言屬于藝術語言,被應用于雕塑創作之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在發展過程中,隨著新藝術觀念的進一步切入,傳統具象雕塑語言形式必須進行觀念革新,與當前的文化背景進行重新構建,由此可以看出題材并不是作品的全部。創作者在進行雕塑創作過程中,應當投入轉換性與主動性觀念,面對真實的社會現實,應當勇于發掘并拓展進一步提高具象雕塑表現方式的自覺性。具象雕塑表現語言上必須走出傳統語言的發展誤區,正確認識并思考具象雕塑的問題,才能夠有效解決創作者的思想觀念與語言方式等相關問題。從藝術再現理論的發展情況,我們能夠看出,無論是最忠實于對象作品的創作,皆是代表著作者的主觀情緒。無論是與對象多么相似,也不可能不包含同一對象在某種程度間的差異,所以無論是對哪種現實的復現,都不是機械的與自動的。實際上具象藝術的魅力源自于超越事物的外在表象,這也是對其表面意義的正確解讀,也是筆者談論的重點概念。從這一角度分析,具象藝術不能與單純的寫實等同,就好像傳統觀念中認為客觀對象是作品呈現的全部內容,而作品的審美意義主要源自于描繪對象和形式的移情與聯想,此類理解已經難以滿足作品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偉大且優秀的具象藝術作品,也不只追求對象的外在酷肖,而外形上的相似被看作為是困于物象中,被動接受與機械制造。表現性則是超越物象是形象的一種升華,具有感性流露與理性思考的雙重含義。具象雕塑表現性指的是創作者在創作對象中的形式中加入了個人理解,從而著重突出創作者表達情感的重要雕塑形式,根據具體的形象進行個人主觀處理,也可以稱之為是由應物象形轉移至借物抒情。在此發展過程中,并不需要拘泥于某種表現方式,或者是對某種既定的墨守成規,應當不斷探索獨具造型的各類可能性,能夠從物象中逐步提煉出雕塑語言,從而增強雕塑表現力,促使雕塑表現力呈現多元發展局面。古人說的“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這句話中就很準確的概括了表現性語言具象雕塑中的藝術態度。
(二)題材的可能性中國的傳統具象雕塑之所以被人們經常詬病,主要原因在于長期受到成就、創作理念以及作品形態的影響,所以人們形成了紀念話語理想性、正面性與神圣性等眾多制約例如以人物為題材主要表現不以尋常人物為雕塑對象,所以塑造了人物典型,從而達到政治宣傳的作用,會給高高在上的人物戴上光環,尤其是偉人和領袖、英雄等,都是當代具象雕塑中極為常見的題材。當代意象拋棄了傳統具象雕塑中的概念化與公式化,使這部分對象回歸本身,并且不帶有任何色彩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從另一角度來看,當代具象著眼關注與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以及身邊中的普通人,較為關注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及人物的精神狀態。描寫對象范圍更廣,作品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多,有益于雕塑藝術擺脫傳統政治、建筑附屬物等眾多工具化的束縛,更加的獨立。從某種角度而言,新的具象精神擺脫了人們對于傳統具象雕塑的束縛。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逐步興起了當代藝術發展潮流,創作者的創作角度也不斷的發生變化,由傳統意義上的仰視成為了平視,創作者也逐步以平視的角度來分析體會不尋常人物,帶動了觀眾視點的變化。藝術家視覺的轉變,使得對周圍的熟悉人物進行近距離的展示,當代的具象作品中也體現出獨特且濃郁的人文主義情懷雕塑,由高高在上的地位逐漸走到人民群眾面前,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形成了平實且自然、生動和諧的新寫實風。
(三)重建“極致真實”在具象雕塑創作過程中,真實是全新的理解與定義也是重要的核心內容,無論是哪個歷史階段或者是文化背景,都會對現實有獨特的理解,對于理解的結果,通常是文化習俗的附產物。而藝術真實性與客觀性則存在一定的差異,藝術真實如果只是再現客觀真實,會失去藝術的存在意義。表現構建的藝術真實屬于個人真實,主要是以個人意識融入客觀物象中,滿足個人思想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而個人真實相比較客觀真實而言更具本質指的是創作者可以將自身當作人類樣本,從多元角度進一步分析并鍛煉成作品,從而達到人性關懷這一目的。具象雕塑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有著難以替代的特征,對于人和人們的存在不止滲透了創作者的個人情感態度,也體現出對人們以及底層的尊重。在此過程中表現出平民意識,加強對人們日常生活形態的重視,所以當代具象雕塑有著當代人們精神檔案難以替代的重要價值。從本質角度來看,優秀的作品一定是揭示了人性中難以被揭示的內容,或者是超出了人們經驗中的表達。由于人性是矛盾復雜的,人們是多種人性復合體,在復雜人性中尋找到創作進入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命題。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具象精神擺脫的是人們對于傳統具象雕塑的傳統認知,但是現在的表現與傳統的體現有所不同,具象精神并非是與現實絕對對立,而是屬于對意識和事物的提純,通過提純能夠重新平衡創作者的現實與內心需求的重量。所以應當巧妙應用表現性語言,才能夠有效創作具象雕塑作品,進一步推動藝術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舒興川.具象雕塑創作中如何應用表現性語言[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7.
[2][英]亨利•摩爾,張恒編譯.亨利•摩爾藝術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6.
作者:孫維廣 單位: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