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新主流電影創作觀念嬗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下的新時代語境,顯然對新主流電影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需要利用本土文化發展電影市場,弘揚主流價值觀與民族文化,同時也需重視獨立電影、藝術電影等“非主流”話語,取其所長豐富自身。另一方面,媒介技術日新月異,電影人也應當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大數據”等工具載體了解受眾、服務受眾,更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的傳播出去,創作出真正符合中國發展的“新主流”電影。
關鍵詞:新時代語境;新主流電影;大數據;受眾
前言
自1999年中國青年電影作品研討會提出制作“新主流電影”的主張,以及一篇類似宣言、口號的文章《新主流電影:對國產電影的一個建議》出現以后,中國電影逐漸迎來了新的發展格局,隨著進入新世紀、加入WTO等大環境的變化,電影人面臨的問題與創作思路都得到了極大的更新。“新主流電影”在提出之際原是倡導‘利用中國本土或者傳統的文化“俚語環境”,有效地解放電影的創造力。在以較低成本贏得較高回報的狀態下,恢復電影投資者、制作者和發行者的信心。’經過近20年的時間,這個概念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繼承與嬗變。2017年由人大審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開始實施,更是說明了國家對電影產業的重視程度,其中有很多條例非常有利于電影的創作與商業運作,簡化了許多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序,為電影產業的發展助力護航。2017年初召開的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會議明確將2017年定位為“電影質量促進年”和“電影市場規范年”。如今看來這些舉措對于電影的發展都卓有成效,國產電影的數量與質量與日俱增,更多的新生代導演登上了舞臺,更多的跨行業的資本介入了電影界,呈現出優良的態勢。回顧2018電影年,從新春伊始的《無問西東》《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到年中的《我不是藥神》《邪不壓正》,電影市場爆發了一次又一次票房井噴,很多電影也引發了全民熱議。當然,進入年末以后,電影市場也出現了理性回落的趨勢。當然,票房表現只是電影市場的側面像。總的來說,國產電影整體邁向一條穩步上升的道路。新時代語境,應當認清當下的傳播格局,全球化語境下,跨國傳播成為常態,受眾接觸的信息龐雜,觀影習慣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如今的“新主流電影”,更多地偏向那一類“既注重主流意識形態表述,又積極尋求商業化運作的電影。”
一、發展新的后備力量
發展主流電影,也應當注重影壇的預備力量,主流電影的形成需要資本的投入、經驗豐富的影人以及成熟的市場機制,這些都需要各方面條件的積淀。主流的話語是不可能脫離“非主流”的話語“獨善其身”的,換句話說,新的主流既代表著主流價值觀的弘揚,也代表著對大眾與市場的關注,如今的影視傳播面對的受眾多、雜、散、匿,傳播的速度與范圍和世紀之初已經不能同日而語,當下需要開掘更多的題材、類型去滿足新主流電影的發展。拿國際頂尖的電影勝地好萊塢來說,回顧其發展的歷程,從傳統好萊塢走入瓶頸期以后,其迅速認識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在大量的汲取了歐洲的藝術電影節、美國獨立電影節等相對“非主流”的資源以后,才開始了向“新好萊塢”時期的轉型,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譬如美國的圣丹斯電影節,作為每年一次的獨立電影節狂歡,從一開始的小規模、低成本,到現在成為了世界獨立電影人的盛事,越來越多美國以外的獨立影人參與了競賽與展映,更多的資本也介入了這個電影節,關注度愈來愈高,甚至成為了公認的“好萊塢人力資源庫”,許多懷揣夢想又身懷才氣的電影人,通過圣丹斯這個跳板,成功獲得了好萊塢的關注,得以執導一些主流大片。中國當下的環境也逐漸有了這樣的趨勢,各類大小電影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近幾年興起的“first青年電影展FIRST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前身是大學生影像節),是由青海省西寧市人民政府和中國電影評論協會聯合創辦的國際電影節,初衷就是持續發現和鼓勵青年電影人的早期作品,所以電影節的獎杯為“板磚”形狀,立意就是為青年電影拋磚引玉,為世界電影新力量添磚加瓦。雖然FIRST電影展創辦時間不久,但已經有一大批青年電影人受到了業界的關注,如導演忻鈺坤,他的作品《心迷宮》曾以170萬的成本創造了1065萬的票房,成為了2015年度評價極高的華語片,使得忻鈺坤開始被業界承認、被大眾熟知,之后他接連拍攝了《再見,在也不見》《暴裂無聲》等商業電影。類似忻鈺坤這樣的新銳導演在近幾年涌現了很多,這些國產電影界的新力量資歷尚淺,但作品驚人。如導演文牧野,他的作品《我不是藥神》仿佛國產影片發展的最新轉折點,不但創造了30多億的票房,也引發了全民的熱議,體現出了大眾對于現實主義題材的渴求。
二、題材關注當下現實社會
融媒體時代,影像語言不斷豐富拓展,跨媒介傳播成為常態,技術帶來的視覺盛宴已然成為常態,當3D、VR這些外在形式帶來的新鮮感、刺激感褪去后,人們更加渴望談論現實話題,越來越多的電影從小人物講起,關注社會的不同群體,講述大眾關心的話題。在2018年4月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與電影創作研討會”上,就曾經提到《戰狼2》《紅海行動》等現象級影片的現實主義內核,高票房也反映出人民大眾呼吁現實生活題材的電影作品。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也說過:“電影人要關注群眾需求,與當下受眾群體良性互動,博采眾長,以提升電影創作的藝術表達”。清華大學教授王傳利更是表示“凡是偉大的作品,都是反映時代本質的作品。”當下的電影人與電影市場,無一不表現出這樣的趨勢。拿2018年張藝謀導演的《影》來說,《影》講述了一個從八歲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歷經磨難,從傀儡、替身到重獲自由新生的故事。畫面猶如水墨畫一般,飄逸淡雅,帶有傳奇的東方色彩,曾入圍第43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在國外獲得了好評,迎合了西方觀眾對東方文化的獵奇心理,也符合西方市場受眾的期待視野。但其在國內的票房表現與網站評分表現平平,充分說明了當前中國市場的觀影訴求:一個虛構年代、架空歷史的奇特故事,很難契合當下人民的主流意識,網絡上充斥著“云里霧里”、“看不懂”等評論。雖然張導曾經為中國電影市場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電影市場日新月異,如今的電影受眾也更趨年輕化,老一輩的電影創作者面對如今的市場難免有著不合拍的地方,如果不能積極調整自己的創作,必然會被市場所揚棄,難以發揮其主流影響力。相比較《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電影的火熱,這些作品均透露出電影創作者對于個體生命的關照,以及受眾對于小人物的興趣。青年導演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講述了中國社會中絕癥群體和高價抗癌藥的故事,影片將鏡頭對準底層人民、勞苦大眾,臺詞句句直擊人心,獲得了高票房與好口碑;而新興導演饒曉志的《無名之輩》用黑色喜劇的外殼、荒誕的情節圍繞著一對憨傻劫匪,展示了蕓蕓眾生相,有網友評價“人們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契合《無名之輩》的片名,體現出電影對普通人生活的描摹與關照。笑中帶淚、哀而不傷是這兩部電影共同表現出的特質。雖然兩部影片都有著不完美的地方,但他們給當下電影創作帶來的啟發應當是十分深厚的,新的主流電影應當就是這樣符合主流價值觀,并且受到主流市場歡迎的影片。
三、大數據觀測下的受眾變遷
當然,這些電影不但注重主流價值觀的倡導,更是懂得運用社會效應進行商業運作。電影是面對大眾的傳播,如果脫離了傳播對象、避開了市場,再好的內容也很難被傳遞。任何的信息傳播都需要了解受眾的需求,中國電影市場如今面對的受眾主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遷,觀眾的平均年齡逐漸下降,審美趣味、欣賞內容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當前的大數據(BigData)時代,對于受眾的審視與觀測似乎顯得更加容易與精準,大數據可以勾勒出受眾覆蓋的區域、年齡、性別比例,根據她們的喜好對電影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與包裝,從娛樂項目的投資決策、演員組合、劇本修改、營銷策略等方面得到大數據的幫助。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受眾的一味迎合,但時代之趨勢不可逆,大數據在跨行業、跨領域的應用已然成為常態,電影行業在注重內容生產的同時,也應適當運用新技術、新工具為新主流電影助力。尹鴻教授曾指出,新主流“要完成主流價值觀與主流市場的統一,是價值觀與商業性的融合。”一定程度強調了商業市場的重要性。文藝創作不能脫離主流價值觀的強調,更不能架空市場的力量。麥奎爾早在1983年就對受眾的問題做過透徹的研究,“如果從市場的角度考慮問題,受眾可以定義為特定的媒體或訊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會經濟側面像的,潛在的消費者的集合體”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受眾,是眾多受眾觀中的一個側面像。它強調了電影從業者不宜“曲高和寡”,為了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受眾的需求。歸根結底電影屬于大眾傳播,無論其性別、年齡、社會地位、職業、文化層次如何,只要他接觸大眾傳媒的信息,便是受眾的一員,而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就需要盡量滿足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信息需求,滿足跨階層、跨群體的廣泛社會影響。大眾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電影,這些問題也應當是創作者緊跟時代潮流不斷重新思考的,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利用新興的軟件去觀察受眾、了解受眾,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參考方式,這種互動可以避免一部分彎路,也可以更好地繁榮電影市場。
四、發展中國家的電影傳播
當然,一味地滿足與迎合受眾,勢必會帶來更多電影市場的亂象,甚至出現虛假繁榮的景象。如果僅僅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受眾,其本質也侵害了受眾擁有的權利。作為大眾傳媒的傳播者,更應懂得加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明確大眾傳播的公共性與公益性。傳媒組織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和宣傳目標,作為公共財產的使用人和受托人,對社會和公眾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是必要條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媒體的宣傳功能早已被強化,新時代的新主流電影也不可避免的刻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印記。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電影活動也需要針對自己的國情和條件,謀求一條中國特色道路。根據英國學者麥奎爾的歸納和概括,發展中國家的媒介規范與傳播制度相較于發達國家有明顯不同,如“應和國家政策保持同一軌道,推動國家發展”、“媒介的自由伴隨著責任與限制”、“優先傳播本國文化”、“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保持合作”、“在國家利害問題上有權檢查、干預、限制乃至實行直接管制”等原則需被強調,畢竟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大課題是生存和發展,不僅指政治與經濟領域,更是指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在跨國傳播和全球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當下,新時代語境的意旨已經顯而易見,當前的電影發展需要指明一條相對主流的道路,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發展屬于自己的電影,發揚本民族的文化。在這一點上,國內的電影市場也充分符合麥奎爾所說的“優先發展與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較接近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關系”,近幾年大量引進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起跑線》、《廁所英雄》等)便符合此理念,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電影市場對中國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印度的寶萊塢每年也生產大量的本土影片,擁有巨大數量的受眾。他們的影片很好的融入了本土文化、民族風格、主流精神,但同時國際受眾也較容易接受,可以說是步入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軌道。
五、結語
總的來說,新時代的語境是當前必須認清的現實景象,全球信息化的影響和沖擊下,社會大環境變了,受眾也在不斷的變遷,電影創作不能再固步自封,亟待轉變思想,更好地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致地觀察這個社會,腳踏實地的創作出能夠讓普通民眾產生共鳴、影響個體至群體、值得回味的“新主流電影”。
注釋:
1.馬寧.《新主流電影:對國產電影的一個建議》.
2.唐宏峰,李寧.《新主流與新力量-近期國產電影觀察》載《藝術廣角》,2018(2).
3.尹鴻、梁君健《新主流電影論: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合流》載《現代藝術》2018(7)
作者:巫菁 單位: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