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視覺文化語境下微電影敘事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微電影作為新媒體時代文化表達與文化傳播的載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新視覺文化語境下,進行微電影敘事研究,能有效促進微電影的生態發展。本研究首先探討新媒體時代下微電影的傳播特征;然后從傳播學的視角分析當前微電影敘事特點;最后根據我國當前微電影敘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微電影;新媒體時代;傳播特征;敘事特點
0引言
視覺文化是指以視覺形象為中心,以語言文字為輔助的現代文化,視覺文化脫離了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和重邏輯的傾向,是一種傾向于感性主義的文化形態[1]。視覺文化的形態經歷了攝影文化、電影文化和電視文化的轉變,在新媒體環境下又有了新的表現形態和表現手段,新視覺文化隨之誕生[2]。新視覺文化語境下,以微視聽文化消費形式的微電影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與追捧,微電影儼然成為當前最火爆的娛樂形式。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創新,微電影在傳播形式與傳播渠道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較傳統的電影與電視在傳播和敘事上也有著很大的區別。
1新視覺文化語境下微電影傳播特征
“微電影”顧名思義,“微”含小、短、少之意,既含“微小”“微型”之意,更有“精簡”“微妙”之意[3];盡管它篇幅短、成本低、制作快,但依靠本身獨特的傳播特征,卻能給觀眾帶來一定的娛樂享受,取得“微”而“不微”的傳播效果;下面根據拉斯韋爾提出的“5W”傳播學要素理論分析微電影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特征。
1.1傳播主體的自由開放性
依照媒介特征來看,電視作為傳統的大眾媒體,將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二元進行了無形的分離,而基于網絡與移動新媒體傳播媒介的微電影,使得傳播方式從作者中心向受眾中心轉移[4],將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進行有效的連接,加強兩者之間的對話與互動。相比殿堂之上的傳播電影,微電影的創作門檻較低,未經專業訓練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參與微電影創作,其創作主題的選擇更加自由與廣泛;開放的網絡媒體使得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可以自由的評論與分享,增強兩者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受眾與傳播主體不停的進行信息交換,傳播受眾利用網絡鏈接實現能量循環與信息互動的同時,身份也在不停的進行轉換,不僅僅只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參與到傳播與創作當中;總而言之,在強大的新媒體互動環境下,微電影的傳播主體更具自由開放性。
1.2傳播內容的豐富性
電影短片作為微電影的前身具有多種樣式和內容,但創作形式卻沒有現在這么自由,創作內容也不像現在這么豐富。隨著微電影創作的不斷發展,它作為一種藝術和文化產品,其創作類型也在逐漸增多,特別是劇情類微電影,鑒于其隱藏的巨大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與觀眾的審美需求心理密切聯系,促成了微電影類型化的巨大發展,如:愛情片、愛情倫理片、青春成長片、家庭倫理片、喜劇片、驚悚片等。劇情類微電影以故事展示為主要內容,其具有強大的敘事功能。除微劇情類電影之外,還有微紀錄電影、微實驗電影等,此類微電影雖沒劇情類微電影在敘事結構上那么復雜,但也極大地豐富了微電影傳播內容的創作來源。
1.3傳播渠道的多元化
微電影作為新時代的產物,與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娛樂消遣的空間和時間被極大的壓縮,微電影作為一種短小精悍的形式贏得受眾的青睞。加上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4G網絡的出現更是推動了微電影的巨大發展,也極大地拓寬了微電影的傳播渠道。傳統的傳播渠道主要集中在家庭電視、電影院、人際口耳相傳等;這些媒體傳播速度較慢,時空限制較大,不利于泛在傳播。相比較而言,新興媒體,例如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博客,微博、微信等,傳播受眾只需利用手機網站、APP等就可以隨時隨地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行自由觀看及分享;微電影既可以利用新興媒體進行傳播,也可以利用傳統媒體作為補充,促使其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1.4傳播受眾的高互動性
微電影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受眾之間能進行高參與度的互動,究其原因除了較強的網絡技術支持外,還有跟微電影傳播受眾本身的特點有關:第一,微電影女性受眾的比例要略高于與男性受眾的比例,研究表明,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容易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更易參與到微電影傳播互動之中[5];第二,傳播受眾年輕化,2016年《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關于我國網民年齡層主要集中在10至39歲之間(圖1),這類人群在互聯網中最為活躍;第三,傳播受眾主要集中在學生群體與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兩個職業群體,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調查顯示,中國網民活躍主要集中在學生與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兩個職業群體。不難發現,互聯網是年輕人的天下,依據性別的不同、職業群體的不同,受眾參與互動程度也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微電影傳播受眾依據其本身的特點,展示出了高度的參與互動性。
1.5傳播效果的奇觀化
雖然微電影在制作與投入上,較傳統電影規模更小,但并不意味著微電影就是粗制濫造。現在越來越多的微電影都被要求制作標準化與精細化,這也是當前新視覺文化影響下電影奇觀化的必然結果。微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同影視藝術作品類似,具有認知功能、審美功能、商業功能和宣教功能。因此,微電影在專業制作的過程中,需將認知鏈條、審美鏈條、商業鏈條和文化藝術鏈條進行有效地處理和整合,從而獲得更高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微電影要獲得受眾的認可,須從視覺上帶給觀眾極大刺激,這樣就不得不考慮視覺上的奇觀效應,如:動作奇觀、身體奇觀、速度奇觀和場面奇觀等。例如,《一觸即發》、《心回邁瑞寶》、《指甲刀入魔》等微電影就是在視覺奇觀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吸引不少人的眼球。當然傳播效果的有效性,最終落腳點不僅僅是依靠視覺奇觀帶來的商業上的成功,而是受眾對微電影本身存在的價值認同。
2新視覺文化語境下微電影敘事特點
2.1敘事主體平民化
在新視覺文化語境的影響下,微電影創作主體開始發生轉移。傳統電影中,電影的敘事主體往往發生在導演與編劇之間,遠在千里的觀眾只能望洋興嘆。然而興起于網民、產生于草根的微電影,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表達形式,其敘事主體變成了普通大眾,在語言敘述上也更加偏向于網絡化。敘事取材往往來自普通老百姓身邊的故事,敘事風格都是小敘事,且重視網民個體話語權。人們不僅可以自編自導自演,還能依據網絡上的一些故事進行改編創作。
2.2敘事類型生活化
微電影敘事取材大多來自普通百姓生活,從平民視角出發,展現小人物的生活片段,不論是青春、勵志,還是愛情、喜劇題材,故事發生的背景都與社會實際生活相關聯。搜狐出品的《屌絲男士》系列、優酷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旅游微電影《愛,在四川》系列等講述的都是生活中小人物的故事。鄭云工作室出品的微電影中,很多故事都是基于網絡時政新聞、社會熱點新聞等加以創作改編,針砭時弊,吸引了不少觀眾的喜愛。
2.3敘事結構碎片化
微電影囿于時間的限制,并不能像傳統電影那般,采用“首尾”接續式的敘事邏輯,即一種以“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線性敘事發展模式。微電影則盡可能地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壓縮敘事的開端和結局,中間的情節采用碎片化的形式,突出敘事高潮,以此來增強觀眾對影片的認同感,起到擴大時空、轉換時空的功能。2014年央視春晚微電影公益廣告《筷子篇》采用不同的時空場景、選取不同的年齡階段,通過碎片化的敘事,將筷子作為一個切入點,以小見大,既弘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展現了一種血脈親情,觀片之時也散發出濃濃的年味,正如影片結束語所說的那樣,“一雙筷子,承載中國數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國味”。
3新視覺文化語境下我國微電影敘事發展
近年來,我國微電影在不少從事微電影研究以及微電影創作人員的推動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就總體而言依然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跟風模仿,質量良莠不齊;過多的考慮視覺奇觀,并未深度挖掘微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惡搞泛濫,只注重娛樂性,忽視了人文關懷。基于此,在新視覺文化語境下,微電影敘事要得到長足發展,筆者以為應注重以下幾點。第一,注重敘事創新。微電影本質上是基于新媒體的視聽藝術,在其誕生之初就有著不同的特點,因而不能與傳統電影劃等號,需要開辟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就必須豐富微電影的表現手法,創新敘事模式、敘事結構等。第二,兼顧敘事內容與形式的二元性。好的微電影作品一定是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的,在當前,我國很多微電影特別注重畫面的美觀,卻忽略了故事本身所蘊含的價值,并未真正進行深度思考。總之,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內容與形式并重,且形式為內容服務。第三,完善微電影監督機制。微電影敘事的發展,除了在敘事本身上要做到革新之外,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微電影內容、微電影播放形式和微電影創作版權等方面。
4結束語
微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促使普通大眾開始真正地參與并感受文化。每一個個體既是文化的感受者,也是文化的創作者。在新視覺文化語境下,微電影的傳播把社會文化凝聚成一個集合體,將每個人裹挾其中。本研究詳細分析了微電影的傳播特征;從傳播學視角探討了當前微電影敘事特點;針對我國當前微電影敘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即在深度把握微電影傳播特征的基礎上,創新微電影敘事,重點把握微電影內容與形式,增加微電影互動性。但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微電影傳播特征與微電影敘事之間的關系并未進行深入探討;只提出了微電影敘事發展的宏觀建議,對于具體的指導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盛希貴著.影像傳播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張偉.視覺文化語境下微電影對城市文化的表達和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楊曉林.微電影的特征、分類及傳播[J].民族藝術研究,2015.28(2):18-27
[4]胡奕顥.微電影傳播特征芻議[J].傳媒,2012.10:76-77
[5]夏婧.傳播學視角下的微電影敘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何敬1;吳燕萍2 單位:1.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2.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