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五個對接的電子專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優化專業課程體系,達成與職業標準的深度統一
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是實現高職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學生具備崗位勝任能力的基礎平臺。優化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圍繞本產業相關職業崗位的各個任務領域,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職業標準為準繩,以素質教育為始終貫穿人才培養的主線,以增強職業競爭力為導向,以增強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為核心,以有利于工學結合的深化和實施為根本,建立起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體系。
(一)匯集三方力量優化課程體系在成立校企合作事業部的基礎上,應用電子專業進一步推進校、行、企三方的深度合作,匯集校、行、企三方專家和骨干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其建設性工作的開展立足以江蘇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緊跟電子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對接市場定專業,對接企業定課程,深入展開對應用電子專業崗位需求和崗位能力的行業和企業調研,經過校、行、企三方專家的共同研討和論證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優化課程體系。
(二)優化課程體系的舉措優化后的課程體系,將一個學年劃分為兩個課程學期和一個工作學期,充分體現了“課程學期、工作學期分段教學、工學交替雙輪循環”的特點。兩個課程學期主要進行課程學習,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基本能力、產品開發制作能力、產品設計創新能力;而工作學期主要是促進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充分利用“校中廠”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廠中校”校外實習基地的教學資源,按照“職業體驗→專業頂崗→就業頂崗”的主線,實施三個層次工學結合的遞進環節,形成對學生職業能力的不間斷培養,促成人才培養與職業標準的深度統一。
二、工學交替雙輪循環,三層遞進,實現教學內容與生產過程的緊密融合
工學交替是工學結合實現的必要途徑,也是工學結合發展的必然階段。從知識課堂到生產現場、生產現場再回歸知識課堂的“工學交替雙輪循環”模式,可以實現按產品生產制造的過程組織教學內容,創造“教學做”一體的情境教學,[4]有效地促進教學內容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此外,要想實現教學內容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還需要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通和對接,做到優勢互補,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工學結合。
(一)“雙輪循環、三層遞進”真正實現工學結合應用電子專業讓每一位學生通過“雙輪循環”實現在校內模擬真實生產現場的工作環境,在校外感受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在情境教學中掌握真實生產中的崗位要求,在生產崗位上領會專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從而實現職業能力的遞進培養和職業素質的漸進養成。“三層遞進”的做法即在學生的“課程學期”中循序漸進地安插三次“工作學期”,促成學生角色的順利轉變。“職業體驗”即工作學期1,安排在課程學期2和3之間,帶領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按照企業的生產要求參與企業的真實生產,對相關工作崗位的技能加以熟悉和鍛煉,并對具體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進行跟蹤學習;“專業頂崗”即工作學期2,安排在課程學期4和5之間,通過“校中廠”、“廠中校”等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真實的電子產品組裝、測試等項目,由學生完整地參與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生產實習和輪崗訓練,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電子產品組裝及測試的職業定向能力;“就業頂崗”即工作學期3,學生奔赴工作崗位完全面對真實的工作情境,參與電子產品電路設計,產品生產組裝、測試方案設計,現場應對和解決生產運行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由此增強其團隊合作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最終將身份置換為合格的企業員工。
(二)“雙線交流”推進校企融合此外,應用電子專業在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長期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雙線交流”原則,鼓勵專任教師深入企業調研,定期到區域內電子行業各企業進行實踐學習,了解企業最新的產品生產工藝、技術和動態,將企業真實的生產過程轉化為教學內容和技能目標落實到對學生的日常訓練和培養中;同時,系部也經常邀請各企業專家、技術骨干來學校開展面向應用電子專業的講座、報告,剖析新技術新理念,宣傳企業文化,全方位地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融合。
三、嵌入“職業認證課程平臺”,促成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并重對接,不僅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還能有利于轉變“重學歷、輕能力”的傳統觀念,真正把產學研的結合落到實處,實現學校教育到實際工作崗位的“零過度”。為了提高學生通過職業認證的比率,承擔一線教學的系部應該構建具有職業培訓特色的課程平臺,緊密圍繞職業培訓的標準優化課程建設的內容,促成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統一。
(一)“雙證”培養具有同等地位根據應用電子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校、行、企三方專家進一步通過市場調研、行業研討,對本專業所面向的工作崗位的職業需求進行分析,明確本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及學生應該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將與電子產品設計、組裝和測試三大專業核心能力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嵌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形成“職業認證課程平臺”,實施職業證書與畢業證書兼備的“雙證”課程培養模式,就是要把職業資格證放到與畢業證同等的地位上。
(二)職業資格培訓與專業教學緊密融合具體來說,將無線電調試工、電子儀器儀表裝配工的職業資格培訓內容嵌入到《模擬電路分析與應用》、《數字電路分析與應用》、《高頻電路分析與應用》和《電子產品電路檢測與信號測量》等課程教學之中;將電子裝接工(SMT)職業資格培訓內容嵌入到《SMT制程與設備維護》課程教學之中;將電子繪圖員、印制電路照相制版員等職業資格培訓嵌入到《電子電路制圖與制板》課程中。對于嵌入了職業資格認證與培訓的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教材的選用以及教學方法的設計等方面,應用電子專業著力于既能體現學歷教育的要求,又能滿足職業資格認證的需求,努力從雙證都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技能點和素質點出發,找出它們的基本對等關系;并將國家職業標準、職業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反映到教學過程中去,鼓勵任課教師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四、激發學生可持續的學習興趣,培養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職業教育的高級形態是能引導學生實現可持續的終身學習,而終身學習的達成必須以素質教育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為平臺,以建立健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機制為可靠保障。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難以一步實現學生持續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分為基礎階段、強化階段和持續階段漸進培養;而學生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動力在于學習興趣的引導,目的在于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探索是增進和塑造學生終身學習觀念的有效舉措。
(一)“三個階段”促進學生持續學習應用電子專業優化后的課程體系,緊密圍繞素質教育這條主線,通過三個階段的遞進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持續養成。第一階段重視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開設《思想道德修養》、《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等相關課程;第二階段輔以職業人文素質的培養,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塑造,增設課程《人文基礎》、《職業人文》、《行業文化》,推進優秀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第三階段確保職業教育和可持續教育的溝通,入職前教育和入職后教育的銜接,把學生逐步培養成能適應職業變化、具有職業責任感和職業幸福感、善于終身學習且全面發展的社會人。
(二)多元化實踐教學培育學生長久學習興趣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政策的選擇應注重教育公平和政策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所以作為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效補充,應用電子專業注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將增加第二課堂、專業選修課、專題興趣班等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形式作為一項機制長期保持下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采取一年級夯實基礎、二年級階段提升的梯隊教學模式和團隊組織形式,旨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獎勵學分等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創新的團隊中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團結協作,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素質的同時,更應將興趣轉變為良好的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作者:方偉駿李朝林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