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技術創新的主要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文化技術的內涵與現代文化技術的特征
文化與技術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如有學者所言:“技術與文化從來就是相互聯系,彼此促進的。一方面,技術是文化發展與體現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文化是技術產生與發展的動力與源泉。”現代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人與技術的關系,使人與技術日益糾纏在一起,而“這種人與技術的糾纏其實就是文化與技術的糾纏”。參考以上觀點,筆者認為,文化與技術之間的密不可分的聯系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依據馬克思的“文化即人化”的觀點,亦即從廣義的文化界定來看,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換言之,技術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二,基于狹義的文化界定以及技術與文化關系的視角,一方面,技術是展現、傳播和創新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手段和途徑;另一方面,文化是促進技術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軟環境,甚而言之,根據“技術的社會形成論”(SST),社會文化實際上在“規約”和“形塑”著技術。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將用以展現、傳播和創新文化的技術稱為“文化技術”。關于文化技術的分類,有學者根據所涉及的領域之不同,將文化技術劃分為文化物品制造技術、文化信息傳播技術和文化服務技術。文化物品制造技術是指生產物質文化產品所采用的技術,如制作、雕刻、打磨、印刷,等等;文化信息傳播技術是指將各種文化信息如圖像、文字、符號、聲音等在不同主體和地域之間進行擴散的各種技術和手段,如廣播、電視、電影、廣告、出版印刷、網絡等技術和媒體;文化服務技術是指為人們提供文化領域的服務所采用的各種技術和手段,如飲食文化服務技術、文化導游服務技術,等等。從技術對于文化的功能的角度,筆者認為,文化技術包括文化創作技術、文化表現技術和文化傳播技術。但因文化創作的過程往往又是一個文化表現的過程,即是說,文化創作技術與文化表現技術常常交融在一起,無法清楚地加以區分,由此,可以將文化創作技術與文化表現技術合二為一,稱為“文化創作與表現技術”,這樣一來,文化技術可劃分為“文化創作與表現技術”和“文化傳播技術”。文化技術發展到今天,尤其是現代技術廣泛地滲透到文化領域,形成了“現代文化技術”。作為人類文化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文化技術與其他文化技術一樣,具有所有文化技術所共有的特征,如屬人性、時代性、進化性,等等,但現代文化技術作為文化技術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又有它自身的一些特征。
(1)現代文化技術具有跨時空性特征。傳統文化技術多是以手工技藝(有時輔以簡單的機械技術)的形式體現,基于此種技術的文化的傳播速度相當緩慢,傳播的范圍也極為有限。而現代文化技術中融入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由于此類技術自身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因而也使得文化的傳播和共享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也就是說,現代文化技術能夠使文化在較短的時間內甚至瞬間就可以實現跨區域的傳播和共享,文化意義上的“地球村”正在變為現實。
(2)現代文化技術具有超民族性特征。由于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傳統文化技術打上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之烙印,相反,現代技術具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可共享性,因此,基于現代技術的現代文化技術在各民族之間也呈現出趨同性趨勢,即各民族都在利用現代技術來展現、傳播和創新自身的文化,換言之,在現代社會,各民族采用越來越相同的手段、方式和方法來展現、傳播和創新本民族的文化。
(3)現代文化技術具有高融合性特征。文化技術融合是指將不同的文化技術有機地整合、集成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技術。如機械技術、電器技術和電子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機電技術”。與傳統文化技術在形式上的簡單性和單一性相比,現代文化技術形式復雜多樣,且不少是融合了聲、光、機、電等多個領域的多種技術的復合型技術,這種高度融合的技術能以更快捷、更生動、更形象、更多樣化的形式和手段展現、傳播和創新文化。
(4)現代文化技術具有泛共享性特征。如前所述,傳統文化技術彰顯了技術主體的個性,多以手工技藝(有時輔以簡單的機械技術)的形式體現,因此,很多技術知識是隱性的,只有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加以學習、傳承,共享性差;而絕大部分現代文化技術是多種現代技術的有機融合,多以聲、光、機、電等領域的技術形式體現,因此,技術知識多是以顯性的形式存在,可以通過進入公共圖書館、數據庫以及現場考察、專業學習等手段和形式實現廣泛共享。
在當代,要更好地展現、傳播和創新民族文化,就要大力推動展現、傳播和創新文化的方式、手段和途徑———現代文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基于現代文化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對其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和預測,筆者認為,現代文化技術創新的主要領域有以下幾個。
(1)文化創作與表現技術。該類技術包括的種類非常之多,但從現代技術的角度看,主要的有機械加工創作與表現技術、電子信息創作與表現技術、化學刻染創作與表現技術等。機械加工創作與表現技術。該類技術包括機械制作、機械雕刻、機械鑄造、機械打磨、機械印刷、機械編織,等等。例如,現代許多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就是利用先進的現代機械技術加工而成的,而不少刺繡和竹編工藝品則是通過機械編織完成的。機械技術與電器技術、電子技術、光電技術等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創作與表現人類文化的機電技術或自動化技術,開發和完善這類技術是機械加工創作與表現技術的主要創新領域。電子信息創作與表現技術。該類技術主要包括軟件設計技術、二維(2D)顯示技術、三維(3D)顯示技術,等等。例如,美國電影《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等就采用了三維(3D)顯示技術,使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具立體感、生動感。由于立體影像最符合人們視覺審美的自然特性,因此,完善3D技術是電子信息創作與表現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化學刻染創作與表現技術。該類技術包括化學蝕刻、化學電鍍、化學染色,等等。例如,在當前不少復雜而精細的以金屬為材質的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就使用了化學蝕刻技術。由于市場對精細文化藝術產品的需求在不斷擴大,因此,在化學蝕刻技術中,化學微刻技術將具有比較廣闊的發展空間。總的來看,文化創作與表現技術的創新趨勢是將機械、化學、光學、電子信息等相關領域的最新技術應用于文化作品的創作、表現和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同時,將這些領域的相關技術有機地融合集成,形成文化作品的創作、表現和文化產品生產的復合型技術,是未來文化創新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但值得我們警惕的是,現代技術廣泛地應用于文化的創作與表現過程,可能導致文化作(產)品的個性化的缺失,正如有學者所提到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同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使原有的個性化創造納入到標準化、模式化生產程序中來,形成了批量的生產與復制,文化不再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和靈性的活動,而成為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因此,將提高文化作(產)品創作和生產的效率,與突出其個性化統一起來,是文化領域的創意者和生產者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2)文化傳播技術。文化傳播技術是文化擴散和傳播的主要技術手段,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舉不勝舉,但在現代文化傳播技術體系中,主要有網絡技術、衛星電視廣播技術、電影技術、電子廣告技術、出版印刷技術,等等。網絡技術。語意網、人工智能、虛擬世界、移動網絡、在線視頻/網絡電視等是網絡技術發展的幾大趨勢。同時,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也是大勢所趨。這些技術的出現和進一步的創新發展,將為文化的傳播提供十分便捷的手段,使人們在瞬間就可以欣賞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衛星電視廣播技術。研發大功率直播衛星系統、IP廣播、Ka①衛星電視廣播等是當前衛星電視廣播技術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這些技術被應用到文化傳播領域,無疑會極大地促進文化的傳播和共享,拓展和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電影技術。自19世紀末電影誕生以來,它就成為傳播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當前,3D技術已廣泛地應用于電影制作,4D電影②也開始步入人們的生活。完善數字電影技術和3D電影技術,發展4D電影技術是現代電影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電子廣告技術。電子廣告技術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手段。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其發展方向是將3D技術應用于文化廣告的展示,大屏幕顯示、節能、省電、非平面墻面布置等越來越成為文化傳播市場所追求的新一代廣告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出版印刷技術。它將向網絡在線出版、數字復合出版的方向發展。網絡在線出版已漸成氣候。數字復合出版是指新聞出版單位以結構化內容加工和管理為核心,支持多重產品和服務形態的全流程、數字化、自動化的按需出版方式。它包括不同出版形式的復合、不同媒介的復合、不同產品和服務形態的復合、不同信息利用方式的復合等,也是當前的一個發展趨勢[7]。現代化的出版印刷技術將成為文化傳播的最為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總而言之,由于在全球化的日益廣泛的文化交流中,人們對于現代文化的傳播將更加注重傳播手段的快捷、新穎、生動、形象、低成本,因此,現代文化傳播技術的創新發展必須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而上述的創新領域基本上可以滿足這些要求。(本文來自于《科技管理研究》雜志。《科技管理研究》雜志簡介詳見)
3促進現代文化技術創新的對策
(1)加強政府引導,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在國家和地區層面的文化發展規劃的指導下,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和采取相應的措施,如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等,引導現代文化技術的創新發展,或鼓勵現代技術向文化領域的擴散和滲透;但文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仍要以市場機制為主,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即在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由創新主體按照市場需求來研發技術,而鼓勵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實現創新成果向文化領域的企業轉移仍然離不開相應的政策激勵。
(2)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逐步把文化投入的重點轉到技術裝備上來,提高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手段的技術含量。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將現代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起來,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在這些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支柱性產業。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我們要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大力借鑒文化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或較好做法,通過各種形式引進發展文化產業所需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在引進國外先進文化技術和裝備的基礎上,要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包括品牌創新能力、營銷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等。在增強文化技術創新能力方面,重點要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提升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3)構建完善的制度環境,為文化技術發展提供制度激勵。制度創新激勵或制約著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反過來,進一步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又將對制度創新提出新的要求,有效的制度供給將極大地促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因此,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較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就顯得更為根本。筆者認為,要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文化技術創新能力,這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要構建有利于提升文化技術創新能力的制度環境,尤其要盡快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嚴厲打擊侵犯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的行為,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筑路搭橋、保駕護航。
(4)立足已有技術基礎,強化文化技術發展的預見工作。現代文化技術的發展首先要立足當前已有的技術基礎,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先進的文化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等途徑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文化技術;同時,要強化文化產業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預見工作,以創新思維和未來視野引領現代文化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就要求政府和文化產業的有關部門乃至于文化領域的主要企業要積極開展相關的技術預見工作,準確預判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走向,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文化技術創新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作者:譚文華單位: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