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代化建設中的科學技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民用企業方面
在對軍事工業進行興建后,提出了“寓強于富”的口號,洋務派官僚們辦起了除軍事工業以外的其他企業。1872年,李鴻章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近代民用企業,即輪船招商局;1877年又創辦了開平礦務局,這是我國最早用機器開采的一個大型煤礦;十九世紀80年代,官方在熱河、黑龍江、山東、貴州、云南設立開采銅、金、鉛、鐵等金屬企業,有的還附有冶煉的設備,其中最著名的就有90年代初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主辦的大冶鐵礦和漢陽鐵廠;1880年,陜甘總督左宗棠向德國購買毛織機器,成立了甘肅機器織呢廠;1890年,李鴻章主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建成投產;1893至1894年,張之洞在湖北相繼辦起織布、紡紗、制麻、繅絲四個局。此外,還有基隆煤礦、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等等。從十九世紀70年代開始,共舉辦了20多個民用工礦企業。1880年,更是修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洋務運動30多年間,強軍以圖自強,興企以求富。組建了近代陸海軍,引進了近代軍事裝備、民用企業機器設備,使得處于封建時期的中國初步擁有了近代的科技設備,從近代科技的硬件上開啟了中國近代科技史。
2近代科技軟件的發展
洋務運動時期,不但從西方購入了大量的近代科技硬件設施,也比較注重近代科技軟件的發展。派遣了留學生出國學習近代知識,開辦新式學堂,聘請外教,培養科技人才,組織翻譯西方書籍,使中國近代科技軟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2.1科技人才的培養這一時期,科技人才的培養大致可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走出去”,即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另一種則是“引進來”,即聘請外教到國內對中國學員進行培養教育。在大量購入西方近代軍用武器裝備及民用機器設備后,出現了一種窘境:“有船而無駕駛之人,有炮而無測放之人,有魚雷水雷而無修造演習之人,有炮臺而不諳筑造攻守之法,有槍炮而不知訓練修理之方”[1]。因此,一批近代學堂應運而生,以教習近代科技知識為主。如福建船政學堂設立前、后兩學堂,前學堂聘請法國教習,習法文,教授船體與船機的制造原理與工藝,培養造船人才;后學堂聘請英國教習,習英文,培養船舶駕駛與管輪人才。這些學堂的創辦,既解決了購入武器裝備、機器設備的操作使用問題,同時也給中國創辦的軍工企業、民用工廠、礦廠提供了技術人才。其余的還有上海機器學堂,福州電報學堂(我國最早的電報學堂),天津電報學堂,上海電報學堂,這些電報學堂培養了我國最早的電報人才,為我國的電報事業做出了貢獻。湖北礦務局工程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南京儲才學堂等,這些學堂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近代科技人才。學員學成后,工作在近代軍工企業、民用工業、外教、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在聘請外教到國內教習近代科技人才的同時,清政府也多次派遣了留學生出國學習。“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30多年間,創辦新式學堂30多所。在創辦新式學堂的同時,還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費赴歐留學生200多人。”[2]“從1877年起,福州船廠正式向英法兩國派遣留學生,至中法戰爭前已有兩批共40名學生完成了駕駛和制造學習。”[3]他們學成歸國后,有的成為海軍軍官,有的在新式學堂執教,有的則在近代企業工廠之中擔任技術指導,成為了中國最早的近代科技工作者,為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2近代西學書籍的編譯科學技術書籍的翻譯出版工作,是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近代西學書籍的編譯,培養了一些通曉外文的翻譯人員,有利于國人更快捷、全面地學習西方科技知識。1862年,清政府設立同文館,開設外語課程、天文算學,并派人去西方聘請了外籍的化學、天文學和生理學等方面的教師。其后,各地相繼設立廣方言館、譯書局,這些機構陸續翻譯出版了一些科技書籍。咸豐三年到宣統三年期間,共有468部西方科學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大量西方近代科技書籍的翻譯,開闊了國人的視野,給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有覺悟的國人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時,這些科技書籍培養了我國近代早期的科技工作者,對我國近代科技進步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2.3洋務運動的歷史經驗教訓洋務運動歷時三十多年,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但最終卻悲劇性地收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洋務派動機不純。“李鴻章與英國侵略者相勾結設立蘇州炮局,結果使他們的淮軍比曾國藩的湘軍有更多的槍炮,從而使他的地位不斷地得到提高。……認為‘目前資夷力以助剿劑運,得紆一時之憂,……可期永遠之利’。”[4]興辦洋務,其目的不全是為國為民,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封建統治階級各官員、各派系增加自己政治籌碼、謀取自己的政治與經濟利益的手段。其次,洋務運動從一開始就受到各方的排擠與打壓。輪船招商局在1872年成立,就受到英商太古公司、怡和公司的競爭和排擠。洋務派對西方的依賴性很大,機器設備、技術人才全都依賴于西方,而西方侵略者不可能將技術傳授于中國人。如同文館是美國傳教士WilliamA.P.Marin主持,上海江南制造局譯書館則是英國人JohnFryer主持。最后,洋務運動的失敗,其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因素。洋務運動失敗的最本質的原因則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當時的生產關系已經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成為了生產力發展的阻礙。
“沒有什么比陸軍和海軍更依賴于經濟前提。裝備、編成、編制、戰術和戰略,首先依賴于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狀況”[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相容,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洋務運動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洋務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對當時的中國注入了一支強心劑,也拉近了閉關自守的中國跟世界的距離,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對其后的改良、各種思想解放運動、革命運動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對當今社會的改革、社會制度的完善也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作者:王淼譚瑩璞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