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媒體媒介融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用互動提升受眾黏合度:“二維碼”與“第二屏”
2013年元旦,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互動綜藝節目《開門大吉》首度在電視節目中使用“二維碼”,觀眾可以與節目選手實時同步答題闖關,并據此積分抽獎。湖南衛視的移動社交手機應用“呼啦”,引入角色成長的游戲策略,需要掃描節目下方二維碼才能完成任務,極大提高了觀眾收視黏合度和忠誠度。浙江衛視“潮浙看”、東方衛視“哇啦”及各種電視節目的“二維碼”應用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二維碼”建立了電視機與移動終端“第二屏”之間的紐帶,實現了“一鍵式”轉換,開拓了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延伸,這不僅為電視傳播增強受眾互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電視媒體奠定了重要的用戶交互技術基礎。首先,有利于呈現多元化的內容和信息。根據愛立信2013年《電視及媒體趨勢報告》顯示,“人們在收看體育賽事直播節目時,更傾向于同時使用手機、平板等設備”,所以國外媒體在轉播體育比賽時會著重開發“第二屏”②,在“第二屏”終端的網絡直播,用戶可以像“導播”一樣切換自己感興趣的畫面,同時還整合來自社交網絡的互動話題。除了大型賽事和活動,電視劇(及綜藝節目)也可以充分利用“二維碼”和“第二屏”來介紹人物關系、情節發展、演員信息等節目相關資料。
第二,實現定制化的分眾傳播與社交互動。《美國好聲音》在策劃之初就把“第二屏”的分眾傳播與社交互動納入統籌設計。觀眾可以通過微博與喜歡的“導師”與“選手”直接互動,并能及時看到回復。湖南衛視的手機客戶端“呼啦”設置了好友聊天系統,打破了傳統電視節目與觀眾的點對點互動模式,實現以社交互動的方式看電視。第三,開拓下游增值業務和廣告盈利空間。美國電視劇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像福克斯的《杰西駕到》就可以在手機APP上購買到女主角的項鏈以及劇中她的日用品、調味料等;CBS的情景喜劇《破產姐妹》則通過“二維碼”鏈接同名社交游戲。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熱播,淘寶的美食下單率激增,如果在屏幕角落設置“二維碼”,就可實現“即拍即買”。這種與節目品牌高度統一的精準營銷將大大改善“被動式”電視廣告的效果,為電視傳播創造新的盈利空間。第四,“身臨其境”或成現實。“二維碼”及“攝像頭”技術有望消除客廳與演播廳的空間間隔,實現家庭與現場進行節目內外的即時互動。通過“二維碼”鏈接,并實時傳送手機攝像頭的自拍影像,在直播節目的演播廳中呈現,這樣觀眾在家里便可以“身臨其境”地完成即時深度互動,使電視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成為電視媒體不可替代的獨特產品資源。
二、用體驗強化受眾認同:“大眾化”的“半成品”
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使得電視媒體更加注重受眾體驗,彌補傳統電視給觀眾帶來的距離感和被動感,從而強化觀眾對于電視傳播內容和形態的認同,這也是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媒體重要的受眾策略。媒介之爭的核心就是受眾/用戶之爭,誰吸附的受眾多,誰就最具媒介價值。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消費文化的蔓延、草根意識的崛起,電視觀眾對參與節目、表達自我的訴求越來越高,節目傳播形態的體驗化轉變就是不斷滿足受眾心理、強化受眾認同的過程。《體驗經濟》一書的作者將體驗定義為“人們用一種個人化的方式來度過一段時間(閑暇),并從中體會整個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可記憶的事件。”③由此可見:體驗就是將大眾化產品進行“個人化”處理。如何處理“大眾化”可能帶來的“標準化”與“個人化”之間的矛盾呢?完全強調個人化則會增加制作成本和收益風險,但“標準化”在同質化競爭中又缺乏吸引力。所以電視產品必須是“半成品”,而非“完成品”,需要依靠大眾的參與和互動才能完成,這個“半成品”就是有一套相對完整和固定的節目模式,現在充斥中國電視熒屏的海外版權節目,其出售的版權就是節目模式,而“半成品”剩下的“另一半”就是大眾參與和在節目播出過程中的互動。在“體驗”層面做文章既可以避免產品的千篇一律,也可以因不同的體驗內容而吸引不同消費者的注意力。“產品的質量是有形而易于趨同的,而體驗作為一種感受則是無形而不可限量的”④。當節目的落腳點放在人身上,由于每個人的個人特征、行為方式和思想價值各不相同,這樣就保證了體驗者和觀看者的唯一性特質。從節目形態來看,伴隨體驗化而來的是電視節目的“泛真人秀化”。2002年以來,受到歐美真人秀節目《幸存者》、《老大哥》、《美國偶像》、《學徒》等的影響,中國電視開啟了“真人秀”時代,這10年里涌現了一大批改變中國電視傳媒生態和觀眾收視習慣甚至進而推動中國大眾文化發展和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重要節目,如《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非你莫屬》、《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等,這些節目都是將明星或平民放在一個特定的戲劇情境之中,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中捕捉他們的真實表現,建立節目內外的溝通與認同,進而完成參與者與觀眾的雙重“體驗”。
阿爾文•托夫勒在他1970年的成名作《未來的沖擊》中做了一個重要預測:繼制造業之后大為繁榮的是服務業,但服務業以后又將有一種代表社會發展更高水平的經濟興盛起來,叫做“體驗業”⑤。不到50年后的今天,通訊、教育、大眾娛樂及藝術的“體驗業”開始風起云涌,而電視作為包含上述所有功能的大眾媒介不能不把“體驗”視為其受眾策略的最高原則。
作者:馬駿單位: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