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技能記者媒介融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媒介融合對采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融合技術的支持下,記者的新聞源變得更加豐富。記者可以通過各類搜索網站,查找到海量的信息和數據。記者也可以通過政府網站、企業網站、名人微博等渠道,搜索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新聞爆料人也可以通過微博、博客、郵件等,更加方便、快捷地與記者聯系。這也意味著,記者必須要有更加敏銳的新聞洞察力和鑒別能力,從海量的訊息中篩選出有新聞價值的線索。獲取新聞線索后,記者還需要獲得與事件有關的所有元素,包括采訪素材、主題攝影照片,視頻或音頻文件、文獻資料等。媒介融合對記者的采集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件發生時,記者需要立即判斷出有關新聞信息應該首先提供給哪些類型的媒體,是互聯網、電臺、電視臺,還是報紙?可以選擇的方法可能是,記者們先進行現場電視報道,然后再錄制一個后續報道,接著為網站改寫出一個文本新聞,給無線電網發送音頻報道,最后再為報刊采寫深度報道。為了保證新聞的時效性,所有的工作都得盡快完成。
2、媒介融合對制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大形勢下,手機電視、手機視頻、移動電視、互聯網視頻、數字廣播等新媒體越來越普及。這就要求記者掌握跨媒體寫作、編輯、攝影、音頻及視頻編輯能力,既要成為新聞報道專家,也要成為媒體多面手。當然,要求每位記者掌握所有媒體的制作技巧也是不現實的,但記者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力求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優勢。在新聞制作中,文字類的新聞多以倒金字塔為主,廣播電視新聞多采取單線結構。文字類新聞偏重深度、展現過程;廣播電視新聞強調語言的通俗化、口語化。這就意味著,記者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媒介的新聞語言風格和結構特點,才能創作出適合不同受眾閱讀、收聽或收看的新聞內容。
3、媒介融合對口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記者需要為各類媒介采集不同的新聞素材,就得筆上和嘴上功夫都要過硬。在文字新聞采訪中,如果記者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提問、與受訪者進行良好溝通、挖掘到充足的素材,后期的成稿工作也就基本無憂。而廣播電視記者的采訪,還要求掌握鏡頭語言、現場采訪等技巧,對口才能力的要求自然更高。因此,記者要懂得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合理安排問題的順序。記者還要具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做到口齒清晰,發音標準。記者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單的句型結構,說出被訪者和受眾都能一次性聽懂或看懂的問題。這樣,受訪者無論是面對錄音筆還是攝像機,都能立即做出針對性的、有效的回答。除了做到提問的口語化,針對不同媒介所需的采訪對象,記者還應采取不一樣的采訪方式。記者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對采訪對象進行細致的了解,利用媒介技術將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充分的分析,依照分析結果,選用適宜的采訪方式。
二、多技能型記者的培養
近幾年來,我國開辦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迅速增多,但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仍然比較突出。結果就是,高校每年輸出大量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而業界人士卻總是感嘆新聞傳播人才匱乏。媒介融合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培養新聞人才的重要搖籃,必須要應時而變。
(一)“術”、“學”實時結合。如今,不少高校都認識到“術”和“學”應該并重,開始調整人才培養計劃。一些高校除了開設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業務等方面的專業課程,還在理論課程結束后,設置一門“實訓課”,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但筆者認為,新聞學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理論和實踐應該做到實時、有機結合。如果將理論課和實訓課割裂成兩門課程,分別設置在不同學期,學生很難將先前囫圇吞棗式地吸收的理論知識,靈活、有效地應用到實踐課程中。為了解決“術”、“學”課程的割裂問題,一些高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筆者所在的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將每門課程的學時劃分為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并規定所占比例。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就能主動地將“術”、“學”實時、有機結合。此外,人才培養計劃應以培養“一專多能”的新聞人才為指導理念。無論是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專業、還是網絡新聞專業,除了開設針對本專業的課程,還可以通過選修課的方式,將不同專業類課程進行打包,讓學生根據需求自助“點菜”。
(二)多渠道育“術”。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聞教育已經步入了高投入教育范疇。要做好新聞的校內實踐工作,就需要加大媒體實驗室投入,讓學生有機會掌握各種先進的現代媒體裝備。由于受制于資金短缺等原因,好多理應開展的項目被迫擱淺,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因此,在做好校內實踐基地的同時,高校必須要開拓更多渠道,多方位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可以在校內開展多種多樣的專業實踐技能比賽,如DV大賽、攝影大賽、校園新聞創作大賽等。這些比賽成本低、學生參與效果好,既能彌補校內實驗器材不足的問題,也能讓學生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獲得各類“術”的提高。新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播方式瞬息萬變,課堂上經常需要不斷更新傳媒發展動態,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許多高校的新聞教師并沒有真正的媒體工作經歷,有媒體經歷的也大都脫離實踐過久。為了讓學生接觸到傳媒的最新訊息,同時更新教師的知識體系,一些高校開始推動“記者編輯進課堂,教師學生進媒體”。這樣,可以促進業界與學界互動,有助于解決高校教學與媒體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并最終培育出擁有“多技能”、懂得如何運用“多技能”的新聞人才。
作者:鄒金利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