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媒介融合形態與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傳播平臺的不斷更新迭代,傳統媒體未來的發展必須要與互聯網平臺相結合才能走得更長遠。本文基于對互聯網平臺的認識及當下傳統媒體行業的走向,對媒介融合的現狀、現存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總結。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一詞是在二十世紀末傳入中國的,并在當時迅速成為國內學界爭相追議的話題。我國最早關于媒介融合的言論,“媒介融合是一種機構性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媒介間的聯盟與合作,并由此種變化為傳播領域帶來新的變化”。也有人認為,媒介融合就是借助信息化以及網絡化打造新的媒體渠道。媒介融合的核心在融合,但媒介融合的概念一般由媒介一詞來界定。媒介的本意有中介、中間之意,在電報、留聲機、印刷術出現之后,媒介才與傳播技術關聯起來,作為傳播的手段、渠道或者載體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革與發展,媒介在其中的表現形式更加的豐富。基于一種更廣泛的社會價值和文化認同,媒介可以分為四個維度:技術、經濟、組織、制度。關于媒介融合的概念,已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和探索,并標明了相應的觀點。媒介融合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來講,媒介融合是指所有媒介以及相關要素的融合;狹義上講,媒介融合是指各種類型的媒介形態進行融匯從而產生質的變化,形成全新的媒介形態。基于當下的社會形態以及媒介形態的多樣化趨勢,筆者認為,媒介融合不僅使官方媒體的表達形式更加的多樣化,更為民眾表達、分享、發表意見,認知世界增添了更多的機會。
二、媒介融合的形態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相比2018年底增長7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4.5%;手機網民規模達到8.97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3%。這一組數據足以表明,當下社會,新媒體的應用對民眾的生活影響越來越普遍。在國家政策層面,新時代對我們的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總書記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由此可見,媒介融合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新媒體形態,更是社會未來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媒介融合一般是指媒體采用網絡技術和數字化,升級產品以應對互聯網媒體的改革創新,一般包含渠道、平臺、內容、經營和管理等。
(一)渠道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迭代,網絡平臺幾乎可以涵蓋一切的視聽信息。現階段的媒介融合主要是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與互聯網之間的融合,比如,報紙、電視、雜志、廣播與互聯網的融合,尤其是同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應用之間的融合。在國外,傳統媒體注重手機端的融合渠道建設,以便增加移動社交功能。在國內,媒介渠道融合主要是指傳統媒體開辟的“兩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戶端)。目前傳媒所需要融合的線上渠道也不僅僅局限于“兩微一端”,更多的追隨主流市場民眾的需求,比如當下比較火爆的抖音APP,央媒及各大官媒也開通了官方賬號,在這樣一個短視頻的時代,融合渠道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夠持續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二)平臺融合
平臺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核心。在當下,媒介平臺融合不是一種“平等”的融合,而是在向擁有大客流和大數據資源的大型互聯網和手機平臺傾斜的融合。以渠道和內容融合增加的客戶黏性,最終的受益者為平臺。在國外,自2015年以后,互聯網平臺都在積極整合傳統主流媒體的內容,大部分傳統內容生產商需要依附于互聯網即有的平臺。這一舉措增加了互聯網平臺對內容的掌控權,進一步迫使傳媒不得不依附于大型互聯網平臺。在國內,主要以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為主導地位,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都對傳統媒體的傳播格局有影響,今日頭條、抖音等網絡新貴也利用大數據計算在傳播渠道上有一席之地。大型平臺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有放大作用,但是由于大型平臺的更新迭代比較快,即便是有很大的粉絲黏性,對于傳統媒體自身來說還是需要依托大型平臺,并且要遵循平臺的游戲規則。
(三)內容融合
內容融合是指依托數字技術,利用數字化終端,將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生產形成跨媒體、跨平臺的多類型、多層次內容融合產品。在當下社會中,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式發展,媒介內容融合將進一步拓展,涉及人的五官感觸甚至超越人類感官極限,試圖影響人的思維,主要表現就是智能化全方位感官融合。在國外一些國家,媒介內容生產主要是與大數據技術進行融合,利用大數據算法生產更接近大眾思維能接受的新聞產品。在國內,媒介內容融合的形式主要包括媒體融合云、虛擬現實技術新聞、無人機航拍新聞等等。國內首個無人機新聞項目成立于2015年6月,由新華網組織成立。接著于2016年兩會期間利用VR技術和全景相機結合,讓公眾可以感受近距離的現場感;2016年8月人民日報聯合騰訊創建了國內首個媒體融合平臺,對信息的存儲、下載和分享方式進行了革新。在當下,特別是疫情之后,“直播”已成為當下媒介內容融合熱點。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億,相比于2016年6月的3.3億,增長率高達70%。文化部數據顯示早在2016年,我國網絡直播企業就達到了兩百多家,相比于之前的映客、斗魚等專業的視頻直播網站,現如今快手、抖音等短視頻APP讓人人都可以直播。直播不僅官媒可以用,每個普通用戶都可以,這不但擴大了內容的融合范圍,更增加了內容的互動。
(四)業態融合
媒介融合的最終表現為經營和管理的融合——媒介產業業態的融合。在資本的驅動下,傳媒、互聯網、游戲、金融等產業快速整合,創造出新的輸出和盈利模式。在業態融合上,國外主要依靠“內容創業”,比如,個性訂閱、線上收費。這主要是由于國外的新聞專業化主義,他們的主要發展目標就是讓數字訂閱成為主要的盈利支撐。在我國,業態的融合方式與國外正好相反。主要是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嘗試多元化整合。跨界資本的投入助推了傳統媒體與多元化產業鏈的融合,實現了價值的再創造。比如,上海報業集團著力于內容創新,大力發展澎湃、上海觀察等新媒體項目;湖南廣播電視臺構建“芒果TV生態圈”,以IP模式創造一系列衍生產品,如旅游、手游、文化產業等。還有一些傳媒嘗試垂直化業態發展,比如長江日報打造“好醫網”,連接醫生和患者,探索融合服務。
三、媒介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融合渠道存在不公平現象
一般的渠道融合都是單向的融合,主要是指傳統媒體向互聯網平臺的融合。傳統媒體具有主導優勢,而互聯網和移動平臺具有流量優勢。基于此,為了各自的利益考慮,互聯網和手機移動平臺會依據自身的流量優勢不斷地從傳媒內容吸金,粉絲的黏性不會跟隨傳媒平臺的更新迭代而遷移,這樣的情況下,傳統媒體的生產利益輸出傾向于互聯網大平臺,造成對自身的不公平性。
(二)融合平臺分化現象嚴重
基于“中央廚房”的發展模式,媒介平臺融合在組織架構和人員分配上已經實現了再分配,但是由于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和互聯網大平臺的技術優勢的極度分化的格局并未有所改變,導致實際情況基本處于我行我素,并未真正實現優勢互補的理想局面。
(三)融合內容失真現象普遍
當下,國內的媒介融合已基本實現跨媒介平臺的融合發展,呈現“一次性生產,多終端分發”的態勢。但是在這種理想發展的背后,卻可能存在信息失真。在某一平臺首次的前期采集之后,會有各家終端對其信息進行再編輯,再編輯的基礎并不是對新聞真實性的再考察,這樣極易造成新聞信息失真的風險。
四、媒介融合未來的趨勢分析
(一)媒介融合趨于移動端
隨著移動設備的高端化,未來媒體的存在模式主要依賴于人的活動路徑,大部分以移動媒體存在,而移動媒體主要是以智能手機為媒介。相對于時間和接收情境固定的媒體,移動媒體會在未來的媒體傳播板塊占據很大的優勢和很廣的范圍。因為傳統媒體在融合上如果不向移動媒體端發展會失去很大的競爭力。
(二)媒介融合趨于智能化
媒介融合的智能化主要體現在生產、傳播和管理這三個方向。媒介生產的智能化主要是信息制作方式的取代上,媒介傳播的智能化主要是利用大數據和算法促使信息分化更加精準,媒介管理的智能化則會貫穿于資本運作、資本管理、媒介組織和運營等各層面和各環節中。
(三)媒介融合趨于社會化
就目前的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來講,媒介的融合已不單單局限于媒介領域,而是會涉及生活、工作和學習等關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已不再僅僅是一種信息化工具,而已成為全能的社會生活服務中心。未來的發展,媒介會進一步擴大與社會的融合。
■參考文獻:
[1]李帥.媒介融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山西青年,2020(13):111-113.
[2]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傳媒社會責任的實現路徑[J].新聞戰線,2020(02):75-76.
[3]錢浩然,李素娟.媒介融合環境下電視新聞傳播形態創新[J].青年記者,2020(02):63-64.
作者:趙寧 單位:鄭州報業集團中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