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突發事件的媒體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受眾的主動性顯著提高
傳統的危機傳播,政府控制理念主導傳播過程,公民處于“被通知”的狀態。大眾傳媒有著無可比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受眾可選擇的空間極其狹小,無外乎是電視新聞、廣播或者報紙,自己主動獲取信息的渠道較低,互動性更是幾乎沒有。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微博的興起,使得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能隨時上傳新聞成為可能。
有報告指出,微博已成為2011年輿情事件的第一大信息源,成為第一大輿論場。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傳統電視媒體報道發揮了絕對的主力軍作用,24小時滾動播出的報道也為其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但是短短幾年之后的溫州動車事故、吉林松原地震等突發事件的發生,微信、微博用戶卻成為信息的最早者以及實時更新者,受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者”,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某次重大突發事件的第一記錄者,新聞報道打破了過去只屬于專業領域的范疇,更加平民化;公民在新聞事件中的參與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不僅積極關心事件進展,也更加傾向于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瓦解。
二、新媒體是危機的放大器
傳統集合行為發生時,其發生條件之一為“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功能減弱,非常態的傳播機制活躍化。”過去政府信息封鎖嚴重,公開度極低,所以一旦突發事件中,人們不能得到及時準確的權威信息,就傾向于尋求小道消息,或者其他謠言和流言,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而新媒體時代則加劇了這種風險,伴隨突發事件而來的,還有許多無從證實的新聞、流言、誹謗、假情報、天花亂墜的諾言,因特網的用戶有能力在幾分鐘內傳播上萬條錯誤信息,并在同一過程中不斷增加一些虛構的情節。經過新媒體傳播的公共事件,風險性極大地增加了。
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微小事件,如果不加以引導、調節,都可能帶來結果的巨大差異,甚至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由于突發事件的突發性、緊迫性以及不確定性等特點,而信息者又多為普通市民等非專業人士,使得的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特征,真實信息中又夾雜了大量不準確信息,再加上微博弱連接的屬性,轉發以及評論的簡潔性、方便性,某些能吸引人們眼球的虛假信息會呈現病毒性傳播特點,多級傳播屬性,甚至造成一定的社會危害。
三、突發事件傳播給新媒體帶來考驗
中國目前已經進入風險社會,據報道,未來一定時期內突發性事件仍會呈現增長態勢。而微博、微信使得許多突發事件的現場目擊者或知情者爆料成為事件的第一信源,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儼然已經成為新聞報道中的主要傳播勢力,新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重要,如何正確定位新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角色、功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導輿論,成為未來和以后的新聞傳播領域一個重要的議題。
媒介條件革命式的變化定然會帶來媒體報道方式甚至主流思維方式的逆轉,正如尼古拉斯•卡爾在《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淺薄》一書中所引用《華爾街日報》一位專欄作家的所言“:技術進步不會逆轉,因此以多任務方式處理、消費各種不同種類信息的趨勢只會繼續下去。”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媒體變化局勢,在磨合中推動新媒體向著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健康之路前進。
作者:郭嵐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