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時代,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變幻莫測的網絡環境,如何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培養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接班人,如何抓好立德樹人這個中心環節,成為國家、高校和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從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成就、面臨的挑戰和如何運用新媒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黨和國家的興衰成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他們肩負著偉大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作為意識形態教育前沿陣地的高校,肩負對青年學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和義務。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在網絡信息時代,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普及率達53.2%,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據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手機、電腦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變幻莫測的網絡環境,如何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培養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接班人,如何抓好立德樹人這個中心環節,成為國家、高校和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新媒體的發展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積極和消極影響同在。立足現實,分析現狀,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必須要梳理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成就。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成就
(一)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清晰,科學性和系統性強,形式穩定,制度有保障,是高校教學計劃中的必須課。老師授課內容針對性強,通過教師面授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師生互動,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
(二)規章制度。孟子曰“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管子曰“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軍有軍紀,家有家法,學校也要用各項規章、制度、規則、辦法等,來引導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規章制度具有規范性、穩定性、有效性,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對學生活動有制約作用,將規章制度、管理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能更好地為學生指引方向,幫助學生走向成才之路。
(三)學生活動。班級、院系、學校、團委和各種社團組織的活動,有的專業性強、有的極具教育意義、有的挖掘潛能、有的激發才藝,通過活動能夠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各種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活,提高能力,還鍛煉了協作精神,溝通能力,增強團隊意識。
(四)談心談話。對教師而言,與學生之間的談心談話,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形式,可以對學生情況做出準確判斷;對學生而言,面對面的接觸,拉近了與老師距離,有親切感,更利于表達想法、說明問題。師生談話融洽,不僅解決了問題,又收獲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縱深處開展。
(五)校園文化。不斷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多渠道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相互協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資源整合,營造健康向上、積極奮進的校園文化氛圍。例如,我們學院大門口的文化墻、民生之子在官網的不斷更新和校園主干道上民生之子圖片展示、優美的校園景觀,下水道井蓋的創意彩繪等,無不體現著育人、樹人的良苦用心。
二、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在信息多元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也更加多元化,很多不良信息充斥著學生的眼睛,部分不良信息帶給學生消極思想,對價值觀正在形成期的大學生影響較大。新媒體的興起、網絡的普及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
(一)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社會的各種思潮通過新媒體影響了學生的思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動搖了學生的價值觀。學生的學習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因專業課關系到就業,所以投入較大精力,而忽略本課程,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效果。真假難辨的信息沖擊著價值觀正在形成期的大學生的眼球。惡意傳播的有害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了網絡環境,享樂主義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
(二)挫敗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冥思苦想,刻苦鉆研這些耳熟能詳的詞匯,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代言人。由于媒體提供的信息直觀、立體、便捷,使得學生在遇到難題的第一反應就是上網搜索,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意識。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弱化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泯滅了求知欲望,從而加大了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性。這種高度依賴網絡的習慣,大大挫敗了獨立思考能力,沒有思考哪有發現,更談不上創新,又怎能實現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偉藍圖。
(三)影響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獲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渠道主要是教材,雖然教材不乏經典、具有權威性的政治理論,但是更新慢,理論學習比較枯燥,真正被學生吸收的知識不多;學生一味地聽老師講,聽力發揮了作用,大腦卻沒有履行職責,而是玩忽職守,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用心領悟。課堂中真正跟著老師思路走的學生不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不在一條平行線,老師在臺上用心地教,而學生在臺下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刷屏、打游戲、聊QQ或是微信。這種以知識化為本的教育,難免弱化道德語言,很難真正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掌握了政治理論知識不等于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精神涵養。
三、趨利避害,打開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順勢而為,改進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創新方法和方式,啟發學生思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一)借助媒體形式,豐富課堂教學1.豐富本課程內容設置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多大變化,近幾年教材內容適時更新,但還不能迅速跟上國際和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不能迅速解讀學生遇到的社會現實。教師要深入研究與現實相適應的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用貼近生活、接地氣的內容設置激發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把學生感興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過新媒體平臺出來、巧妙地運用人生觀、價值觀的觀點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正確引導學生的把握好“總開關”。用新媒體豐富課堂內容設計:以課堂內容設置的理論教育為主干,不僅要擴展的背景知識,讓理論來源脈絡清晰,還要引用典型案例和案例分析助力理論理解。教育內容要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讀性,把握地域特點、校園特點和大學生的特點,內容范圍要廣,表達方式多樣,語言生動。2.與專業設置相結合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的基本情況,以及專業實踐的實施計劃等;還應密切關注與自身所任教專業相關的行業新聞與動態,形成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警覺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積累教學素材既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導,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二)依托媒體平臺,傳播向上能量學校官網是最便捷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僅限于發通知、公告、新聞,應該是一個充滿知識性、思想性、具有人文關懷性質的平臺,是一個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的平臺。要開辟專題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引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專題教育活動、也可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充分利用手機這個載體,開辟以微信群、QQ群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傳播思想政治理論圖片、音頻、視頻、在特定時間開展網絡知識競賽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額實效性。一首正能量歌曲,一句扣動心弦的話、一部愛國熱情的電影等都是可能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充分利用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功能,通過校園網、官微、官方QQ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大學生會通過校園網對各種新聞、主題、觀點發出評論,當大部分學生面對某種觀點難以選擇時,高校新媒體應巧妙的采取潛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到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幫大學生清醒認識、擦亮眼睛,改變他們的觀念、思想和輿論,隱蔽性地實現教育功能。
(三)普及媒介知識,筑牢心靈防線建立相應的督導與協調機構,規范網絡環境;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普及媒介知識,提高對媒介信息的接受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使用能力,學習如何理性地分辨媒介信息所包含的意義,辨別媒介所創造的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區別,從而有效避免媒介對人的負面影響,最終達到“媒介為我所用”的目標。學會利用媒介促進自身的發展和進步。
(四)巧妙轉換角色,實現有效對話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新媒體時代,學生的自主意識更強,教師高高在上的感覺已完全不能適應現在的教育環境,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在和學生談話時,首先要轉換角色,可以轉換為教練的角色。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喚醒,挖掘出學生的內心想法,不是一味地說教。在與學生交談中達到對話的有效性,首先要學會聆聽,放空自己,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意愿;要忍耐,不評判,不定論,在聆聽中發現背后隱藏的東西,多視角幫學生跳出現有思維。分析學生說的是事實還是演繹,通過有效對話穿透對方話語中的演繹成分,找到根源,引導學生撥開迷霧。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跳出對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特點和一般規律的局限,以理論為中心,用新媒體為載體,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從多視角出發,多角度觀察、用多種方法來分析問題、解讀現象,提升理論素養,提高判斷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好地迎合大學生的需求,激發愛國情懷,達到以德樹人的目的,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建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3]謝耕耘.新媒體與社會(第一輯)[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11.
[4]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5).
[5]郇程.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用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5(3).
[6]廖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5(6).
[7]王艷霞.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開發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學,2016(6).
[8]何健.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特征與管理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6).
作者:吳金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