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技術對當代新聞行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介紹機器人寫作新聞的背景、方法,虛擬現實技術及其對新聞行業的促進和影響。說明機器人寫作新聞在“客觀性”和“時效性”方面能滿足新聞要求,一方面具有高效率、能自動分發、可實現用戶自定義功能的優點,會在體制結構和經營方式上對新聞行業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機器人寫作也同時存在著模板化和不能挖掘新聞事件價值的不足之處。最后認為,機器人寫作新聞及虛擬現實技術既是在新聞行業的創新,又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智慧寫作,兩者應相得益彰。
關鍵詞: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新聞行業;影響
1994年4月20日,中國才剛剛接入世界互聯網,2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現代科技的改變能力是極其強大的,20世紀中葉至末期,人們還在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接收消息,但到了21世紀初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經改變了這一狀態。“機器人寫新聞”能在短短幾秒內就能將新聞時訊寫出并立即推送到受眾眼前。信息的獲取及傳遞的速度和方式,正以一個難以想象的速度向前推進。機器人寫作正在挑戰著傳統,就新聞寫作的時效性特點而言,似乎“更適合”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化生產,從而對傳統的人工新聞寫作帶來影響和挑戰。同時,現代虛擬現實技術與新聞行業的融合,也將為受眾提供浸入式的全新報道體驗。本文將就機器人新聞寫作及虛擬現實技術(VR)對現代和今后新聞行業的影響進行探討。
1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出現及寫作方法
新聞產品在過去一直是由新聞工作者經過采訪、選擇、加工出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高速發展的今天,新聞一定要由人進行制作,這個觀念已經被打破。自2006年美國湯姆森金融公司運用電腦程序自動撰寫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消息以來,媒體人對新技術在傳媒領域應用的探索就從未停止。在2015年9月,騰訊財經發表的《8月CPI同比上漲2.0%創12個月新高》署名為機器人Dreamwriter的一篇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并由此拉開了國內新聞界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序幕。2015年,這是一個值得國內所有新聞媒體都去關注的年,新聞產品必須由人進行制作的時代在2015年宣告結束。隨后數月間,國內各家新聞媒體紛紛推出自家的寫作機器人。寫稿機器人的寫稿方法,是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將所得數據錄入數據庫中,再將這些數據按照語句出現頻率和新聞關鍵詞加以整合,進而制作出一個符合該媒體稿件風格的模板,隨后帶入具體的“who、where、when、what、why”新聞五要素,即可以生成一篇完整的新聞稿件。具體就是將新聞的背景資料、數據等信息寫入程序,計算機再按照人為的編程語言,用新聞的格式快速寫出(產生)一條(則)新聞。總之,機器新聞寫作遵循“提取數據—套用模板—生成稿件—人工把關”這一模式化的生產流程,可以在幾秒甚至幾毫秒內生產出一篇新聞報道。
2機器人寫作對新聞行業的影響
2.1給新聞行業注入全新的活力
1)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新聞生產具有強烈的時效性要求。新聞生產者在進行新聞制作時,從采編到整理,最后再到新聞的最終呈現,所有流程都是竭盡全力去加速完成的。但是,新聞制作是需要時間的,人類在進行新聞制作時,即使全身心投入,竭盡全力去制作,但與高度發達的程序化機器人相比,仍然要較大的差距。機器人寫作,能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的制作效率,能夠在節省人力的前提下以盡快的速度滿足信息時代背景下,受眾對各類信息的大容量、高效率需求。2)實現自動分發及用戶自定義功能。機器人寫作在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的同時,因為自身依靠于大數據背景,可以通過精確的定位,按照受眾自身的特點對其進行新聞信息的個性化投放。新聞行業在其發展的歷程中,許多傳統新聞媒體憑借自身的資質、實力和大量的用戶口碑,往往在行業中是占據著壟斷地位的,但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聞行業也發生了悄然變化。有些新興媒體(如成立于2012年的今日頭條等),其在新聞行業的實力基礎遠不及傳統媒體,卻能準確地把握住了時代的前進方向,依靠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建立起公司對用戶一對一的服務機制,告別傳統時代新聞信息鋪天蓋地的方式,實現了根據用戶的具體資料,提供相對應的新聞信息,建立起“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戶自定義模式,實現了新聞信息的精準投放。
2.2機器人寫作新聞不能完全取代
人工寫作什么是新聞?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客觀報道(陸定一),新聞就是對客觀發生的事實的敘述(陳力丹)……國內外學者在潛心研究新聞領域時,已經給新聞下了多種多樣的定義。而無論怎樣給“新聞”這個詞下定義,永遠繞不開的是兩點要素:一為客觀,新聞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它不能是憑借人類主觀意念捏造出來的:二為時效,歷史事實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它不是新聞,新聞必須具有新鮮的生命力。基于“客觀性”和“時效性”兩要素而言,人工智能機器生產的新聞是滿足這兩項要求的。但是,機器人寫作也有自身的巨大缺陷——一旦程序確定,所有的新聞都會按照這個范式進行創作。當第一條機器人寫出的新聞被受眾所接受時,可能并不會引起受眾的厭惡,但大量的同質化新聞范式充斥期間時,就會形成新的“八股文”,受眾對新聞會產生反感與抵觸,從而造成新聞作品的文學與審美價值在傳播過程中的丟失。另外,機器人寫出的新聞,數據、材料可能真實可靠,但要想深入挖掘新聞事件后的新聞價值,這就需要人類的智慧。只有通過人類的思維意識對新聞信息進行解讀,才能挖掘出暗藏在淺顯事實背后的新聞價值,這唯有人類才能做到。
3虛擬現實技術對新聞生產及再現的影響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Technology)運用于傳媒領域,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出發,記者無需冒生命危險,進入戰場、災害現場去進行直接報道,僅需依賴于當代通訊技術將現場信息傳回總部,對信息進行編輯和處理;對于受眾而言,虛擬現實技術可讓他們足不出戶,全方位多感官沉浸在新聞報道的事件中,使得傳播效果顯著提升。
3.1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傳媒領域,能提供“浸入式”的報道體驗
在以文字為基礎的傳播時代里,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是通過自己的閱讀,在腦海里想象出當時的場景來實現的。文字傳播雖然相比較口語互傳時代,信息能得以較久的保存。但閱讀文字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的,而且通過腦海中想象再現當時的場景,具有十分嚴重的局限性。在20世紀,雖然出現了電視,廣播等媒體,但它們依舊只是一種感官或兩種感官的使用,并不是全方位、多感官的浸入式體驗,而最新的VR技術,依托于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通過虛擬效果,將用戶全方位、多感官的投入至新聞場景中,可以極大地彌補前幾代媒介技術的相對不足。
3.2催生最接近新聞現場的報道方式
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生產時,總是想將新聞現場最大程度的還原給受眾,但由于各個時代的傳媒技術所限,新聞現場的還原程度不及當代。從口語到文字、文字到廣播、廣播到音視頻,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現場的再現能力逐步增強,而到了虛擬現實技術的時代里,新聞現場還原能力更是大為增強,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深度浸入新聞現場。雖然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極強的新聞現場再現能力,但受限于當代的科學技術制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但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虛擬現實技術必將在新聞傳播領域真正發揮其技術優勢。
3.3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產生新“擬態環境”的困擾
在傳播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主要通過3種方式去理解現實世界:一是客觀事實,就是人們周圍每天都能與其接觸到的客觀現實世界,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二是存在于人們腦海當中,關于外在世界主觀反映的觀念意識;三是經過媒介有選擇性,加工之后的媒介現實,即“擬態環境”。媒介所架構出來的現實世界,被自己的受眾所接受,但對于大多數受眾而言,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會親身經歷新聞事件,只能接受媒體的二手信息,形成對新聞事件的再現。人們通過媒介去感知客觀事實,其客觀程度與真正發生的新聞事件不能完全重合。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只能極大程度地去還原新聞現場,而這種新聞現場地再現,同樣也是經過新聞媒體挑選的。強大的虛擬現實效果,360度的展示新聞現場,容易給受眾帶去強烈的多感官過度刺激,同時可能因為挑選題材不當,令受眾過度沉迷其中,從而會造成負面影響。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必須考慮到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反應程度,適度合理地進行虛擬現實技術下的新聞播報。
4新傳媒技術將推進新聞行業的體制結構和經營方式轉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新聞行業也在體現和實踐著這一論斷。建國之后,“一支筆、一副眼鏡、一本新華字典”是我國編輯的形象,而今天,“一臺電腦、一部手機”是當代編輯的真實寫照。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新聞行業體制的變遷。新傳媒技術的使用,也在不斷的改變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新聞行業也必將淘汰掉以前重復式的初級工作,如數據新聞的采集與撰寫不在需要人類進行參與,可以通過機器人進行超高速的撰寫。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將用戶全方位、多感官地投入至新聞場景中,可以極大地彌補前幾代媒介技術的相對不足。未來的新聞報道方式,可能只需要人們提前將儀器調試安裝好,便可以給受眾提供多角度、浸入式的報道體驗,而人的工作重心則轉移到對針對具體新聞事件的價值挖掘上來,這必將催生新聞行業中全新的體制結構和經營方式。
5結束語
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及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媒體行業的運用,能夠推動新聞行業的轉型、創新與發展,提高行業的運行效率,實現全新侵入式的報道體驗,同時淘汰落后的、重復式的工作方式,也倒逼著新聞行業重新認識自身,提高技術水平和業務水平,豐富新聞報道方式,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時代需求,拉近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加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黏度。新聞行業只有大膽采用新技術,與時代相適應,在社會分工中才能扮演好信息者的好角色。面對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新聞媒體也應該積極投身于對行業新技術的探索并積極加以采用,為創建未來的新聞傳播新格局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崔保國.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崔保國.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涂佳焰.機器新聞寫作研究現狀[J].新媒體研究,2017(17):11-13.
[4]申云.“機器人寫作”對新聞采編的機遇與挑戰[J].今傳媒,2016(11):115-116.
[5]耿磊.機器人寫稿的現狀與前景[J].新聞戰線,2018(1):43-46.
[6]張蕊.沒有硝煙的戰爭_淺析機器新聞寫作對記者行業的沖擊[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85-86.
作者:黃榮昌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