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信息新技術在傳統期刊編輯工作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于“互聯網+”時代數字信息(簡稱新信息)元素的傳播優勢,探討新信息、新技術在傳統科技期刊的應用。結果表明,紙質出版融合新信息便于讀者實現不同出版媒體的互聯互通;PC端出版可全面快速提升傳播;微信公眾平臺出版增加了傳播的多樣化。新信息、新技術在傳統科技期刊的應用推進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的融合。
關鍵詞:科技期刊;數字信息;ORCID;二維碼
在技術力量的推動下,出版行業已呈現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全媒體出版融合發展趨勢。2015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會同財政部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闡述了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即“堅持正確處理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關系,以傳統出版為根基實現并行并重、優勢互補、此長彼長;堅持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推進理念觀念、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生產方式創新;堅持一體化發展,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實現出版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1]。隨著全媒體出版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出臺,各地各部門對出版融合發展高度重視,制定了相關支持政策,鼓勵出版單位積極探索全媒體出版融合發展的途徑和方式。全媒體出版融合要求發揮不同媒體出版的優勢,取長補短、互聯互通、一體發展,構建具有生態良好的出版共同體。全媒體出版方式主要有紙質出版、PC端出版、移動端出版、微信公眾平臺出版等。科技期刊的全媒體出版融合發展也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有人對期刊全媒體出版的必要性[2]及難題解決策略[3]進行了分析,也有基于本單位期刊的實踐探索全媒體出版的可行方法[2-3]。筆者針對目前科技期刊全媒體出版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探討“互聯網+”時代的數字信息(簡稱新信息)、新技術在傳統科技期刊的應用,以期便捷地實現科技期刊不同媒體出版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1“互聯網+”時代的新信息元素
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出版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信息元素,它們具有不同的傳播特征和傳播優勢。
1.1ORCID
ORCID為開放的科研人員與貢獻者身份識別碼,亦稱開放學術出版物及投稿身份標識符,是科研人員的國際學術身份證。ORCID由16位數字組成,是獨一無二的,能解決科學工作者姓名混淆、科研成果歸屬錯誤的問題,且能標識科研人員對學科領域的貢獻。全球有影響力的出版社、基金組織及科研機構均加入了ORCID平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于2014年建立了ORCID中國服務平臺iAuthor[4],開啟了ORCID標識系統的中國化。目前,中國科學院主管的部分期刊已要求作者投稿時填寫ORCID信息。隨著ORCID在中國的推廣和應用,其數據庫規模的不斷擴大,期刊編輯可借此尋找合適的審稿專家,也可據此甄別作者和審稿專家的身份,避免影子作者和影子審稿專家的出現[5]。
1.2DOI
DOI為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相當于文章的身份證,它不隨其所標識的數字化對象的版權或存儲地址的變更而改變,具有永久性。DOI便于數字對象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在海量的數據中高效獲取需要的信息。若將期刊中的每篇文章均注冊一個DOI,或在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中添加DOI[6],則通過DOI的鏈接就可快速訪問此文或此條文獻所在的網頁。
1.3二維碼
二維碼,為移動終端提供一個接口,此接口是一個指向特定網址的鏈接,移動終端掃描二維碼就可快速獲取信息或訪問對應的網站。對于科技期刊來說,借助二維碼,可訪問期刊的微信公眾平臺或期刊中的某篇文章,也可將電腦終端的頁面顯示到移動端屏幕。此外,文章的某些內容也可借助二維碼進行拓展傳播,如文章插圖的彩色版展示[7],聲頻及視頻文件的播放,封一、版權頁及目次的下載等。
1.4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針對政府、機構、媒體等用戶推出的一種微信用戶訂閱服務,是目前使用非常廣泛的主流自媒體之一。通過該平臺可實現與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全方位溝通和互動,編輯部可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期刊預告、推送最新刊發文章、提供過刊查詢和下載,也可與作者、讀者、編委及審稿專家進行實時溝通,提高傳播與溝通效率。
1.5網址
網址是互聯網的基本元素,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產生而出現的。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網民數量激增,不法之徒為謀取利益,搜索引擎上經常出現科技期刊的虛假網站,因作者獲取期刊官方網址的渠道不夠多、不夠便捷,導致不少作者屢屢受騙上當。作者最關心的期刊網址一般是期刊投稿系統的網址,為此編輯部應盡可能多地增加提供期刊官網網址,尤其是期刊投稿系統網址的渠道,以減少作者上當受騙。
2新信息、新技術在傳統科技期刊的應用
2.1紙質出版融合新信息
據筆者在中國知網上的不完全統計,在紙質科技期刊上較少同時呈現上述新信息元素;對于傳統信息元素,如email、電話、傳真等,也有部分期刊沒有全部印刷至其中。為使作者能多渠道、多途徑地獲取期刊的相關真實信息,建議紙質出版的期刊中融合新信息,具體的融合設計如下。1)封面設計。將期刊官方網站的網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二維碼印刷至期刊封面適當位置,通過搜索期刊網址或掃描二維碼方式,作者可便捷進入關注的期刊網站或微信公眾平臺。2)版權頁設計。將期刊編輯部的email、電話、傳真等傳統信息元素及期刊App下載所需的二維碼印刷至版權頁適當位置。3)目次頁設計。在目次頁合適位置嵌入封一、版權頁及目次頁下載所需的二維碼。4)文章頁面設計。在數字出版時代,讀者通過數據庫檢索到的是單篇文章,期刊整體被瓦解消失,且期刊封面及版權頁在數據庫中不與單篇文獻同時呈現,故建議將期刊官方網站的網址印刷至單篇文獻的頁眉,利于作者或讀者便捷訪問期刊網址。此外,將文章的DOI、全文下載的二維碼及其網址印刷至文章首頁的合適處;對于涉及實驗過程的文章,在文章頁面合適處嵌入實驗聲、視頻對應的二維碼,通過掃描二維碼生動再現實驗過程;多數期刊是黑白印刷,對于涉及彩色圖片的文章,在頁面合適位置嵌入顯示彩圖對應的二維碼,通過掃描該二維碼清晰展示彩色圖片;在文章頁面作者簡介中增加ORCID。上述措施可使讀者快捷地從傳統媒體切換至新媒體,彌補紙質科技期刊傳播的局限,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2.2PC端出版全面快速提升傳播
PC端出版指的是期刊內容電子版在期刊官方網站上的呈現。期刊官方網站一般包括遠程采編系統、網刊系統、期刊動態、投稿須知、交流園地、聯系方式等。建議在投稿系統中將作者的ORCID設置為必填項目,同時在搜索頁面增設ORCID搜索項。在網刊系統的單篇文章顯示頁面增加DOI,且在DOI信息項建立有關鏈接,點擊此鏈接可跳轉到相關期刊的數據庫平臺,方便讀者進一步了解此文的關聯信息,延伸閱讀。利用PC端的多媒體顯示功能,在文章的HTML全文閱讀頁面插入相關聲、視頻文件,增強文章說服力的同時,使讀者對相關知識的接收更為直觀和立體,提升內容傳播效果。在單篇文章所在頁面增設讀者評價和舉報區域,讀者可對文章進行評論,且可舉報存在的學術不端。與期刊紙質版一樣,在文章所在網頁的合適處嵌入相關信息的二維碼,方便移動端的功能擴展。將文章錄用及網絡預出版等信息及時公布于網站,且將錄用文章在中國知網等期刊數據庫平臺優先出版,加快最新科研成果的傳播。這些措施使PC端出版具有全面快速的傳播效果。
2.3探索移動端出版
移動端出版是移動互聯網的產物。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設備形式多樣、種類眾多、使用便捷、功能強大,使用移動設備的人逐漸增多,移動端出版就成為必然選擇。相對PC端出版,由于移動端軟硬件的限制,當下移動端App出版水平還遠未達到PC端出版。目前,使用移動端期刊App的編輯部較少,而且現有的期刊App設置功能也不多。隨著移動端的升級換代,軟硬件性能的提升,移動端App出版水平達到PC端出版水平指日可待。建議技術部門開發移動端期刊App時,除了實現PC端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探索設計使其具有PC端所沒有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實時、便捷性能,最終使移動端出版具有超過PC端出版的卓越性能。
2.4微信公眾平臺出版增加傳播的多樣化
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受眾廣泛、開發成本低廉、功能強勁等顯著優勢,故微信公眾平臺出版是期刊編輯部使用較多的新媒體出版方式之一。目前,多數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僅發揮了投稿查詢、過刊瀏覽與下載等基本功能,其微信公眾平臺出版相當于文獻的pdf。建議將期刊文章轉換為HTML格式,同時內置相關聲、視頻文件。在期刊微信公眾平臺上期刊動態,且將優先出版的重要文章、熱點關注的文獻定點推送給特定人群??稍谕扑托畔⒅刑砑涌萍计诳俜骄W址、原文網址等鏈接,增加讀者、作者獲取真實期刊網址的途徑,也提高期刊官網的點擊率和影響力。此外,將期刊網站的采編系統鏈接于期刊微信公眾平臺,作者通過加入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就可輕松投稿、查稿、咨詢等。上述措施,進一步拓展了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版功能,增加了傳統科技期刊傳播方式的多樣化。
3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措施,揚長避短,發揮了不同媒體出版方式的優勢,實現了不同媒體出版方式間的互聯互通,方便作者在不同媒體出版方式間高效快捷轉換,拓展了為作者提供真實信息的途徑。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的融合,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4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
[2]崔軼,包雅琳,姜永茂.媒介融合背景下醫學科技期刊的全媒體出版方案實踐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21
[3]李祖平.科技期刊融合發展難題解決策略與復合型全媒體出版:以綜合指導類期刊《今日科技》創新探索為例[J].編輯學報,2017,29(3):284
[4]任玉欣,鄭愛蓮.ORCID及其中國化[J].中國科技信息,2017(19):110
[5]肖駿,程鵬,王淑華.科技期刊中影子作者和影子審稿專家現象及對策[J].編輯學報,2017,29(1):20
[6]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15[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7]張海東,孫繼華,林海妹.科技期刊二維碼的應用及編排[J].編輯學報,2015,27(6):554.
作者:鄭小虎1)談菁1)何莉2)單位:1)《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2)《安徽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