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構建特色教學體系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民族地區本科院校的特色發展為啟示,以民間優質的文化藝術資源作為切入點,探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特色化教學體系的構建。以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堅持問題導向的分析為依據,從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應注重系統性、研究性、實效性和推廣性。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契合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在教學中應以“研-教-學-用”為導向,注重教學內容的合理融入,積極構建實踐平臺,促進學生創意、思維和應用能力提升的實效性,是凸顯教學特色和增強專業競爭力的關鍵。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民間藝術;教學體系;應用型;特色化
應用型人才切不可片面理解為技能型人才,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就提出了人才培養的一個基本原則,即“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確定在認識的各種不同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1]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也自然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另外,從人本教育的角度來談,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人本教育家愛因斯坦曾論述了教育之目的,他曾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2]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非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家”,而是以促進人的知識、思維、技能的和諧發展為目的,和諧既是個人的和諧,也是社會的和諧,個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此外,服務社會并非是以社會為導向,社會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而人才培養具有規律性、周期性和適應性,不可能隨時變化培養方案來適應社會需求。在穩步推進應用型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凸顯學科優勢,凝練專業特色,強化教學亮點,提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及學生的競爭力,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民間藝術資源是立足之基
文化是民族之間相互區分的重要標志,民族地區的民間藝術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性和唯一性。縱向來看,地方本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多參照省上高水平的學校來制定,忽視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以低就高的方式讓人才培養走了些許彎路。從人才培養質量來說,地方院校整體不如省上一些高水平學校是不爭的事實,但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多維的,如師資力量、學生專業水平、硬件設施等,認清事實利于理清思路,從而明晰人才培養的目標及方向。另外,從橫向對比來看,上述問題是共性存在的,但地方院校之間的區別并不明顯,缺乏專業特色和亮點。從省內專業院校歷年的校地合作項目主題來看,無一不是以合作方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為主,從而形成了專業的創新、特色發展。因此,民族地區本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應合理融入民間藝術資源,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實踐途徑進行改革,從而凸顯專業亮點,增強學科的競爭力。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藝術資源,而“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的四大功能之一,“地方高校在傳承創新和引領地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承擔著神圣而艱巨的使命和責任……地方高校是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應當發揮自身文化傳承的職能,主動服務于本土文化的發展和建設。”[4]民族地區的本科院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傳承、創新本土文化的功能,積極利用本校的教學資源,積極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促進學校教學、科研的特色化發展。因此,寶貴的民間藝術資源是地方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立足之基,構建特色教學體系要緊扣地方性、創新性和應用性,以民間藝術資源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為目的,并注重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從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高。
二、堅持問題導向是創新之源
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求我們既要敢于正視問題,又要善于發現問題,并采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解決問題。隨著藝術設計教育的蓬勃發展,地方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功利式”的教育初見端倪,罔顧設計教育之目的,更遑論培養“設計”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在生產一種無“生命力”的軀體。甚至在就業壓力下,設計教育也僅僅只是以“就業”為目的,教給學生一些就業的基本技能,而“傳道”則居于次要地位。正如胡云斌教授所言:“‘藝術設計’教育的目的也被現實的要求逼到了最直接的方面,即教會學生就業的技能,“授業”甚或成了學校唯一的重責。”[5]“功利式”的教育對于強調創新能力的設計專業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如何來衡量?人才培養質量如何來界定?產出與需求如何完美契合?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這利于我們理清思路,明確方向。解決上述問題涉及到多方面的變革,筆者在不斷反思地方本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該如何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道路?現實來說,教育也僅僅只是一方面的手段,僅能盡到一些綿薄之力,比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構建特色教學體系應是一條可行的道路,并且緊迫和必要。具體說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色教學體系構建應從“品牌化”方向發展,即緊扣應用型人才培養,凝練地域特色資源,彰顯文化優勢,形成“我有你無、你有我優”的格局。例如,彝族地區可以采用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等方式,打造以彝族文化為特色的教學體系,培養彝族文化創意人才,據此凸顯專業特色,彰顯學科優勢。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積極嘗試將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引入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來看,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明晰,一是在教學中引入民間文化藝術資源要考慮可行性,即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引入?效果如何?是否和諧?二是構建特色教學體系不能丟掉自身的專業特點。筆者認為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并非是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全盤民族化,可建設獨立的、特色的課程模塊,成為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有力補充。總之,強化專業特色應以有效服務和促進專業發展為前提,更要以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為目的。
三、構建特色教學體系是發展之道
(一)特色教學體系要注重系統性教學體系是知識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結果評價組成的統一整體。從宏觀來看,可以是整個專業課程體系的整體性構建,從微觀來說,也可以是某一門或幾門課程教學的整體規劃。基于地方院校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從微觀入手,選取某些特色課程來嘗試改革,以點帶面,待整體成熟以后,再推而行之。例如,可開設系列《民族文化創意設計》課程,但不限定具體的教學內容,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結合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展開有針對性的專題式教學和訓練。教學是具有規律性的,在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延展性,不能片面理解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如《民族文化創意設計》課程,民族文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不能淺嘗輒止,可從民族圖案、民族圖騰、民族服飾、民間建筑、民間工藝等方向展開教學,并根據教學內容來制定教學方法,實訓、實踐方式及成果評價標準。從小的方面入手,利于我們在教學中認真思考,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穩步推進特色課程的建設。另一方面,教學雖然具有互通性,但又要摒棄經驗主義,明晰教學特色所在。進一步說,特色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支撐系統的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正所謂“以小見大”,即以微觀活力支撐宏觀穩定。
(二)特色教學體系要注重研究性坊間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在蔓延,即“應用型人才是培養技能人才”,此乃管中窺豹。這種思想容易造成“社會本位”的教育定位,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價值取向,因為教育是以人為本,并且任何教育最終都需要面向社會,但不能將外適性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這是本末倒置。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能忽略其中的學術成分,或者說研究性,企業錄用缺乏創新能力的人才還不如使用機器人更為便捷,教育是學生創造力的提高,而創造力的培養和形成則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從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來看,有學者提出了引領地方文化是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6]但是,筆者不禁追問:引領什么?靠誰引領?如何引領?研究性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并不相悖,相反是一種相互轉化的和諧關系,研究能促進知識更好的應用。在“教”的過程中,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知識為媒介;在“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知識為客體,教師則作為媒介。在這種關系中,“知識”是認知的對象,其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引領什么的問題,這就要求作為“傳道授業”的師者,對教學內容有深入、透徹的研究。另一方面,人是文化的創造者,更是文化的引領者,教師和學生要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強化文化自覺意識,如果缺乏深入的研究,絕不可能創新民族文化,引領也就成為空談。因此,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特色的教學內容、方法來支撐,要以“研-教-學-用”為導向,以傳承地方民族文化為責任,深入調查、梳理和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研究其現代價值,提煉特色的優秀文化,并以教學改革為手段,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針對性制定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
(三)特色教學體系要注重實效性實效性即真實、有效,任何教學都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為原則。民族地區本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要牢牢抓住一個核心,即“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知識的有效轉化”,從而增強學生傳承、創新地方優秀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自信心,最終實現文化自強。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在1931年,他又進一步指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總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時間,“創新”“創業”成為各行各業的熱詞,仿佛不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就顯得過時,從設計的本質來看,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和創造,但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創新什么?如何創新?通過多年的教學體驗,筆者發現,當代大學生具有可喜的創新能力,但在教學中多囿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并且隨著“應用型”被部分人片面理解為“技能型”而愈演愈烈,使學生缺乏獨立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造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并惡性循環,這背離了人才培養之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創新從何談起?筆者認為,更多是在教學方法上出現了問題,“輕理論、重實踐”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培養。當代大學生應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通過深入研究可以有效提升理論水平,從而更科學地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發現、思考和研究問題,最終豐富和完善理論知識體系,可以說沒有研究、創新就如水中月、鏡中花。因此,構建特色教學體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以研促學,切實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為基礎構建特色教學體系,是民族地區本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優勢,同時也是機遇和挑戰。在教學中,應注重深入挖掘、研究和提煉優秀的文化元素,結合現代設計的方法和技巧,讓優質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此外,還要秉承“以研促教、以研促學、以研促練”的理念,著重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以“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為目的,從政、校、企合作入手,落實教學成果的應用性,并以成果產銷為導向,扎實推進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最終有效完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
四、推廣應用是生存之本
近年來,校地、校企合作成為云南大部分院校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特色和亮點,掀起了一股以民族文化創意設計為辦學特色的浪潮,并逐步成為特色教學體系構建的導向。民族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必然要立足于當地豐富而優質的人文、自然資源,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也必然要依托于當地特色的文化元素。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以民族文化的創新設計為切入點構建特色教學體系,應以教學成果的“應用性”作為出發點,并依此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需要說明的是,“應用性”并不是指忽視教學過程,以“結果”為導向,而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綜合性評價。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成果的應用性。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必然要有特色的教學成果,而教學成果的轉化率又成為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教學體系、人才培養和成果的應用是不可分割的,應用型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在教學中要強化對學生的實踐引導,并充分運用校內外資源,對教學成果進行開發、應用,進一步促進特色教學體系不斷創新和走向成熟。二是教學體系的推廣應用。從教育的本質和教學的目的來說,特色而優質的教學體系必須要具備推廣及應用的價值和可能。如三峽大學的“三維一體”教學體系被長江大學文學院采用,并應用于該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山東師范大學的“全程式多元化實踐體系的構建與實踐”被河南師范大學、喀什師范學院應用,有效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結語
在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民族地區本科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要立足于特色和優質的地域文化資源,積極構建特色化教學體系。文章分析了立足于地方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和堅持問題導向的創新性,提出了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應具有系統性、研究性和實效性,并論述了教學成果和課程體系的推廣應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色發展必然要構建特色的教學體系,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將對促進專業特色發展、增強對外交流學習的實效性,以及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6.
[2]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79,75.
[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OO0,50.
[4]吳友石.發揮地方高校對本土文化傳承創新的引領職能[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104-105.
[5]胡云斌.對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問題的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2,(1):77-79.
[6]夏躍平.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領地方文化[J].浙江社會科學,2007,(6):112-115.
作者:李正周 張筱蓉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