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式問題進行了分析。面對當前教育部關于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以及技術型的市場需求,根據高校轉型大的趨勢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在依據現有課程設置,從創新課程體系設置和優化課程內容兩個方面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實踐,本著充分發揮本專業已有的優勢適應國家應用型產業需求以滿足變化了的社會需求。
關鍵詞: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目前處于飛速發展中,“大國制造精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重要。對于當今社會的需求“大國工匠”已經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藝術設計的時代。在以只注重設計藝術性為主導的傳統視覺傳達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們技術的要求比重顯得尤為不足。大國制造精神,大國工匠精神涌現出更多的是對于藝術和技術的新興設計領域。當前各高校該專業的培養方案已經與飛速發展的市場產生巨大的脫節,對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新修訂是擺在各高校眼前的重中之重。
1大眾模式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基本上由:基礎平臺課程、專業平臺課程、實踐教學平臺三大平臺構成,在目前課程體系設置中“專業課程”仍是以“廣告創意與策劃”、“標志與CI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圖形圖像設計”、“字體設計”、“包裝與裝幀設計”等為主干課程,而本專業所涉及的動手技術型教學所占課時比例微乎其微,其人才培養現狀存在以下問題:
1.1教學與需求吻合不足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沖擊著傳統制造行業,機械化、智能化的快速應用卻創造了新市場和新產業。以文化傳媒行業為例,2000年我國媒體使用人群已達到3億多人次,每年保持了41%的增長幅度。傳統媒體紛紛推出與印刷版雜志形成一種共生關系的電子版。但是高校的課程教學還是以傳統設計為主,新興媒體制作的教學尚未納入教學體系。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當前人才培養方式顯然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快節奏。
1.2培養目標不明確
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一門新的藝術設計學科應運而生,即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是指利用計算機及相關的數字化設備進行的藝術設計活動,是介于計算機技術和藝術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數字媒體藝術學科著重培養數字影視編輯與制作、游戲開發設計、動畫設計等方面的人才,側重于娛樂游戲產業。除了數字媒體藝術這一新專業外,視覺傳達設計是與數字化藝術聯系最為緊密的專業,二者之間的交叉性和復合性也使得很多高校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上陷入困惑和迷茫。如何充分發揮本專業已有的優勢和知識累積滿足傳統產業需求,同時又要滿足變化了的社會需求,以形成與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的區別,是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1.3課程體系不完善
大部分院校的該專業在制定修改新版人才培養方案時將數字化藝術納入到了課程體系之中,但也只是增加1~2門軟件類課程,如Dreamweaver和數字媒體設計課程。由此可見,我校在對于現代化媒體設計課程的設置上突出的反映出了目標不明確,認為增加有限學時的相關課程就是改革傳統設計教學,并沒有充分體現出改革的核心和真諦,學校應該根據社會需求結合學校性質和辦學條件進行課程體系調整,不能照搬別的院校的培養方案,更不能打動手術。要建立更系統、更科學的課程體系建設和資源整合。
2藝術與技術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2.1明確培養方向、形成學科特色
當前各大高校所可設的視覺傳達專業多以平面設計為主,部分院校也增設了三維設計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培養目標多以能夠滿足二維設計為主,又要滿足數字多媒體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的新需求。因此,我們需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優勢,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
2.2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為重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求高校進行轉型改革,由傳統教學改為應用型本科教育,藝術類學科應該在設計創意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制作能力,由此得出,加強實踐教學,增加實踐課時將創意轉化為產品才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現在很多學生具有一定的設計創新性,但是動手能力很差,理論與實踐不能同步,只停留在設計想法上,對于當前我國提出的“大國工匠”有一定的差距。
.3人才培養應做到可持續發展
當今科技快速發展,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五年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教學,視覺傳達專業應該更加注重應用高新技術,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注重思維方法、人文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實現高素質、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培養目標。
3應運改革———以河北科技學院為例
做到對現有的教育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形成課程集群化。大量開設實踐類選修課程。做到理論課為基礎,實踐課為根本,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完善課程群建設。
3.1課內教學改革
在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注重學生在校期間課程的成績,更多的是只看中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掌握程度來衡量學生。增加與視覺傳達設計密切相關、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專業課程的適當數量。增強專業適應性,例如:改革網頁設計課程,將傳統的美工設計增加實踐制作,讓學生既能適應美工頁面設計也能獨立完成全站制作。在人才培養方案上我校進行了2+2教學模式的改革,即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2學年,外出對口實習2學年,這樣學生就可以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欠缺。
3.2畢業設計(論文)改革
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也更多的是一些已經存在的案例,并沒有真正應用于社會實際生產之中。學生實際與社會是一種脫節狀態,并不知道社會實際需求是什么。鑒于此,學生在外實習返校后帶著項目進行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這樣,學生更能夠以當前需求為導向進行創作。
參考文獻
[1]王斌.美術教學與專業設計教學的協調發展[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5).
[2]奚傳績.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南京[D].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3]明蘭.民間美術造型與現代設計的融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12).
作者:滿艷波 單位:河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