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設計中感性美學和理性技術的共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藝術和技術自古以來作為藝術家和學者們研究和討論的重點,備受社會和大眾的關注。而在工藝美術運動之后,設計行業逐漸從藝術的門類里單獨區分出來,而在設計中應如何平衡藝術與技術要素,成為設計界關注的焦點。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時代審美潮流的不斷演進,整個設計行業也都在不斷尋找感性藝術與理性技術新的平衡點。主要以個人研究的視覺傳達設計方向為切入點,通過桌面調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視覺傳達設計中感性美學與理性技術之間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
[關鍵詞]藝術與技術;理性與感性;視覺傳達設計;交織共創
一、藝術設計與技術
(一)設計發展的歷史背景
19世紀末,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為世界打開了現代設計的大門,設計作為專業學科從藝術的門類中獨立出來。20世紀初包豪斯的出現,奠定了當今世界現代設計教育的基本格局。直到今天,現代設計已經改變了現代社會風貌,并且在未來這種現象可能會更加明顯。而在中國,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內高等院校逐漸用“工藝美術”一詞取代了“實用美術”,工藝美術之風盛行。而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相比計劃經濟背景下美術的繁榮,市場經濟的出現讓設計在中國社會深深扎根,直到20世紀80年代,“藝術設計”這門學科才開始出現在各類藝術院校和綜合類大學,并逐漸取代了工藝美術,在新興技術和新時代社會需求的刺激下誕生了許多新的專業方向。現代中國的設計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發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二)藝術與技術關系的歷史演變
設計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古代,人們的設計與制造活動大部分情況下是一體的。古人將想法通過當時的實踐呈現出來,例如,洞穴遺跡中留下的遠古巖畫或壁畫,博物館中收藏的古代字畫和宮廷服飾等,都是此類行為的表現。當時的人們在制作前是沒有設計安排的,設計更像是人們下意識的行為活動,所以藝術與技術在更多情況下是合為一體的。而在近現代以來,設計從藝術中獨立出來,現代工業制品的大批量生產也使得設計和制造分離出來。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操作機器的是掌握制造技能的工人而不是過去集設計與制造為一體的手工藝者,生產出來的產品要根據設計師的設計來完成,導致藝術與技術發生分離,徹底成為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形成了藝術設計和技術制造的概念。一件好的設計作品離不開二者其中之一,失去了設計的工業制品會變得單調和丑陋,只有設計沒有制造,再好的創意也不過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所以藝術與技術的關系成為現代設計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能否合理處理兩者關系,做到藝術和技術兼顧的設計成為評判一個設計作品優秀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而在當下數字時代,不同設計理念的融合與碰撞讓現代設計變得更加多元與包容,進而形成人性化、自然化、功能化、時尚化、民族化等多種多樣的設計觀念。而與之相對,當下時興的高新技術要素也是實現這種多樣化設計觀念的重要支撐,基于現代生產的多樣性設計觀念成為數字時代設計的主流觀念。
二、視覺傳達藝術與視覺傳達技術
(一)視覺傳達設計概述
在當代眾多設計門類中,視覺傳達設計作為最普遍、最常見的設計門類之一,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大到街上巨大的廣告牌,小到一張小小的名片,都是視覺傳達設計的產物。視覺傳達設計這一術語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其內容包括:報紙、雜志、海報及其他印刷宣傳物的設計,還有電影、電視、電子廣告牌等傳播媒體,它們把有關內容傳達給眼睛,從而進行造型的表現性設計統稱為視覺傳達設計。許多人習慣于把視覺傳達叫作平面設計,而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這種說法不夠嚴謹,視覺傳達是人與人之間利用“看”的形式所進行的交流,是通過視覺語言進行表達傳播的方式。其下設的細分學科領域也有很多,如字體設計、書籍設計、標志設計、版式設計等。
(二)視覺傳達設計與美學風格
無論哪個時代都存在與時代相適應且符合這個時代審美的藝術表現和美學風格。視覺傳達設計同樣如此,每一個時代不同的設計運動和美學風格在視覺傳達設計層面都有相對應的體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時期,設計界的主流風格是完全放棄任何一種傳統的裝飾,徹底走向自然風格。新藝術運動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沒有完全的平面,同時主張手工藝,反對工業化,而阿爾豐斯•穆夏就是新藝術運動在平面設計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特征,如色彩淡雅的植物等有機形態裝飾風格,富有強烈的裝飾意味設計風格,其招貼畫更是因獨特的個人風格而被稱為“穆夏風格”,在當時法國的設計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現在依然被奉為經典。20世紀40到60年代,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成為戰后影響最大的一種平面設計風格,在世界平面設計界中流行。這種整潔、嚴謹、工整、理性化、實用的設計風格之所以能廣受歡迎與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密不可分。風格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追求幾何學式的嚴謹。簡潔明快的版面,完整的造型,采用方格網為設計基礎,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設計風格與同樣高度理性化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不謀而合,故而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自然而然地成為視覺傳達設計在那個時代的美學風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眾文化和大眾藝術席卷設計界,波普藝術在美國應運而生。波普文化是一種思想上的解構和重塑,它反歷史、反精英、反經典、反對風格單調、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其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便是視覺傳達設計在這次設計風格中的重要體現,他將具有時代特征的工業制品通過印刷作為藝術品,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美學風格代表。
(三)視覺傳達設計與技術要素
不同時代的設計除了會反映不同的藝術風格,同樣也會受技術要素的制約和影響,設計的形式美感能否真正落地和實現,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很多時代的生產技術甚至會影響那個時代的審美風格及藝術形態,這種影響既有正向也有反向,這種情況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同樣也不例外。18世紀中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儼然成為社會生產的主流,制造技術和效率大大提升,在平面設計方面同樣也受到大機器生產的影響。19世紀,英國人斯坦霍普爵士在自己的印刷廠率先引入全金屬結構的印刷機,提高印刷效率的同時也節省了勞動力。1815年,威廉•庫博將平板印刷機改為曲板印刷機,每小時的印數可以達到兩千四百張。1872年,威廉•庫博與布羅斯•阿普加斯合作設計的曲面字版四滾筒蒸汽印刷機又將印刷速度提到每小時四千張雙面印刷。新機器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提高印刷數量和質量的同時也降低了印刷品的成本,書籍和報紙等印刷品可以更加迎合和適應大眾消費群體,也擴大了招貼和其他平面設計師的表現空間,視覺傳達設計也告別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全面迎來了印刷時代。電腦的出現和普及迎來了信息科技革命,計算機化的設計手段將設計師從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新的繪圖工具和效果制作工具不斷地出現在最新版本的設計軟件中,為設計師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設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極大地激發了設計師的創意和潛能,提高了設計師的創作效率。同時電腦和手機等新媒體設備的出現也拓寬了視覺傳達設計的表象方式和手法,視覺傳達不再拘泥于一頁紙上。三維、動態等豐富多樣的效果開始應用在視覺設計中,設計風格和形式更加多種多樣,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視覺傳達設計也正式進入了信息時代。
三、視覺傳達設計中交織的感性美學與理性技術
維克多•帕帕奈克在他的著作《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中的開篇便提到——“設計是為了達成有意義的秩序而進行的有意識而又富于直覺的努力”。“有意識”便是對社會和世界的理性思考、研究和分析,而“富于直覺”是帕帕奈克之后加入的定義,意思是創作中的感覺和情感的感性部分,在這兩種條件的作用下,設計才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和演化。回望整個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從早期的手工作業,設計師既要負責設計工作又要負責制作,感性與理性高度統一,技術與藝術并無二致;再到工業時代,大機器的應用使得設計工作細化,理性與感性被分化,設計和制作逐漸分離;最后到現如今的信息時代,多渠道、多形式的傳播媒介,設計師在網絡上就能發布自己的作品供他人觀賞,在這種情況下感性和理性再次成為設計中缺一不可的條件,視覺傳達的設計和技術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統一。總體來看,視覺設計中感性美學與理性技術是呈現由合到分再到合的,且無論是在哪一時期,感性與理性的交織、藝術與技術的配合都是支撐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因素。
四、結論
席勒在《美育書簡》一書中曾說過:“感性與理性的平衡就是美。”我認為這句話放在當今設計中仍然適用。如果縱觀整個設計史中的發展,其中技術和藝術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動力。并且由于這種相互作用,其二者之間的界限由模糊變得清晰而又變得模糊。而現代藝術設計是現代理性技術和感性藝術美學的綜合體,它反映了時代的意識形態特征,體現了人類的價值觀和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觀。所以,無論在哪個時代,藝術和技術的相互依靠和相互作用都是設計發展的重要因素,理性技術和感性美學的交織共創才是設計發展離不開的源泉和動力。
作者:陶澤崧 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