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信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探索建立相對科學合理、實用高效的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移動通信等專業(以下簡稱為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是增強普通高校辦學實力的基礎性工程,是提高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學生信息化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的重要一環。我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以下問題,以期拋磚引玉。
一、制約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
(一)社會需求。一方面,社會需求直接而強制性地規范課程及教學體系建設的性質、目標、內容、范圍和評價;另一方面,課程及教學體系建設通過人才培養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通過思想文化滲透對社會變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潛在影響。為此,這些專業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應以當前社會需求為牽引,以信息社會人才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學生信息化素養和就業競爭能力為著力點,以自覺適應、主動服務信息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根本落腳點。
(二)科技水平。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必須根據當前科學技術發展實際,推進課程及教學內容建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優化發展;必須借鑒現代教育技術成果,推動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等與時俱進;必須著眼專業特點,突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加大課程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比重。
(三)學生發展。課程及教學內容編制必須緊貼需求,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按照循序漸進原則,使其邏輯順序與學生的心理認知順序相統一。為此,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必須針對專業特點,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實際,在系統論證、充分借鑒的基礎上,對相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進行合理的教學法改造,使其變成相應的課程及教學內容,并確保其邏輯順序與學生身心特點即心理序列相吻合。
(四)歷史傳統。任何院校的課程及教學體系建設往往需要根據情況刪減、合并、增加、改變一些課程及其內容,革新、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而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歷史傳統"印記"。為此,這些專業計算機課程及教學體系建設,必須本著科學審慎態度,認真處理好繼承借鑒與改革創新的關系,既要繼承好、發揚好本校的優良傳統,學習好、借鑒好其它院校的優良做法,更要注重消化吸收、系統創新,在發展中形成自己新的傳統和特色。
二、構建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的基本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一是要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確立計算機課程群目錄及其課程教學目標;二是要著眼信息社會需求、科學技術進步和學生素質發展三者的有機統一,使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而避免傾向性、盲目性偏差;三是要正確處理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關系,通過計算機課程群及其教學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來確保相應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科學性原則。一是要合理確定每門課程對專業培養目標的支撐作用,正確處理好計算機課程群與其它課程及各計算機課程之間的各種比例關系;二是要堅持循序漸進,正確處理好課程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課程主干與課程模塊等關系;三是課程內容要體現適應信息社會需求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統一,強化課程教學的實用性、管用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四是要根據課程計劃與內容、教學時空與對象等的不同,合理選擇運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
(三)系統性原則。要把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看作一項系統工程,采取系統分析方法,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規格要求,建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有機結合的科學合理的計算機課程體系,并努力確保計算機課程群與其它課程之間、各計算機課程之間及計算機課程內部各模塊之間既不重復,又不出現"空檔"和"斷層",為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素質的培養和形成提供可靠支撐。
(四)實效性原則。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直接面向社會培養信息化人才,提供信息化服務,對計算機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依賴程度更高,必須注重夯實理論基礎,堅持以理論支撐實踐,以實踐促進學生發展,優選實用管用性內容,變革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開發學生學習動力系統,著力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及其應用研究技術解決實際專業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效率。
三、構建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堅持學習借鑒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增強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的規范化和特色化一是要認真學習普通高等教育課程建設、教學體系建設理論,切實在課程編制計劃、課程教學內容建設、課程教學方法手段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達到科學合理。二是要加強對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人才市場的需求分析,加強對學生身心發展等情況的調查研究,注重系統優化,強化自主創新,切實在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建設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發展自己的特色,并切實用創新的辦法來解決課程及教學體系建設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堅持內外協調,構建科學合理、系統配套的計算機課程群一是要處理好計算機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關系。要圍繞專業需求構建計算機程群,恰當把握計算機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結構中的權重份額,促進計算機技術向專業技術的主動滲透,突出計算機課程內容的精、新、實,避免把計算機課程開得太多,設得太虛,搞得太雜;二是要處理好各計算機課程之間的關系。要重點強化學生對計算機領域與所學專業關系緊密的基本新成果、新思想、新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打破單一分科課程形式,加大實用性、管用性內容權重,系統強化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程序設計能力、軟硬件開發能力和自學研究能力的培養鍛煉。
(三)堅持質量至上和效益優先相結合,選用科學合理、實用高效的教學方法一是要正確選擇教學傳播的媒體,要能夠準確地呈現信息內容,要符合學生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容易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且付出的代價不大;二是要根據某一教學階段所要實現的教學任務給出合理的教學設計,有步驟地按照設計方案傳遞信息,在各階段要配以合理的傳遞方法;三是要強化教學效果評價環節,積極推行學導式教學和案例教學,可以在每一課程教學結束后緊隨一個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從理論掌握跨越到實際應用,同時利用設計環節的凸顯問題有的放矢地反饋并指導教學。
(四)堅持內部驅動與課程牽引相結合,推進計算機教學配套體系的協調發展一是打造結構優、素質高的師資隊伍。多渠道、多層次廣泛開拓高校之間教師的交流機會,使教師從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設計者、開發者、社會文化的詮釋者、教育的研究者。二是建設齊備的課程教學設施。計算機課程的操作性和可實現性都很強,比如程序語言、數據庫、單片機等課程,其教學鞏固主要依靠軟、硬件的支持平臺,在動手過程中會提高學生求知興趣,從而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的學習模式,所以課程教學設施對信息與通信工程類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構建起著基礎性的保障作用和導向式作用,對促進計算機課程群及教學體系構建有重大意義。三是完善課程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組和學科的組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