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跨文化傳播與侗戲傳承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侗戲,是侗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南部侗族方言地區,在貴州、廣西、湖南等地區較為盛行,對于文化交流以及跨文化傳播同樣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就重點以侗戲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侗戲的傳承發展歷程,然后又分析了當前侗戲在跨文化傳播中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最后探討了如何促進侗戲跨文化傳承發展,希望對于未來侗戲發展具備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侗戲;傳承;跨文化傳播
一、引言
侗戲作為侗族戲劇的一種藝術形式,深受侗族人民喜愛,在侗族傳承發展中表現出了多方面的作用價值,不僅僅可以增進侗族人民團結,還可以在文化交流以及教育方面得到有效應用。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侗戲作為比較重要的一類文化,如何促使其適應時展形勢,得到較為理想的傳承發展,成為當前侗戲研究的重點所在。在侗戲的傳承發展研究中,跨文化傳播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立足點和研究方向,應該促使侗戲可以在跨文化傳播方面得到有效踐行,進而實現侗戲的傳承和發展。
二、侗戲傳承發展歷程概述
侗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清朝,在1830年左右由貴州黎平縣茅貢鄉臘洞寨的侗族人創造,當前比較受認可的侗戲創始人為吳文彩。隨著侗戲的產生和流傳,侗族地區的文化得到了理想發展,在侗族文化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侗戲的發展和傳承中,其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同樣也受到了花燈、采調以及桂劇的影響,早期就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跨文化發展和交叉影響。另外,還有學者認為侗戲其實就是來源于漢戲,是漢戲跨文化傳播的結果。在侗戲的傳承發展中主要經歷了以下主要階段,在1910年前侗戲的傳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傳播和開展方式為改編漢族傳奇故事,比如當時比較受歡迎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金漢烈美》等都是比較受歡迎的早期侗戲改編作品,為侗戲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從20世紀10年代到60年代間,侗戲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作品同樣也越來越多,并且已經逐步轉入侗族內部自身作品的編制,不再單純改編漢族傳奇故事,比如《珠郎娘美》就是侗戲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藝術性更強,對于侗族文化發展發揮出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特殊時期,侗戲的發展同樣也受到了影響,在徘徊曲折中緩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侗戲的發展進入到了嶄新的時期,創作以及演出都得到了較好發展,傳承以及傳播效果比較理想,出現的經典作品同樣也越來越多。發展至今,侗戲自身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代表作品越來越多,演出也越來越成熟,但是依然存在著較多的缺陷。比如當前侗戲尚沒有專業的戲班,絕大部分戲班都是由愛好者自行組建,如此也就難以形成較為理想的傳承和發展效果,如何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侗戲依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侗戲的跨文化傳播是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方向,應該作為未來侗戲發展的重要研究目標,為侗戲傳承提供新的途徑。
三、侗戲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
侗戲雖然在當前我國現階段發展中遇到了較為理想的發展機遇,但是如果想要實現較為理想的跨文化傳播,同樣也面臨著較多的制約因素,這種制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侗戲自身層面,同樣也和外界各相關因素存在密切聯系,應該予以全方位分析。
(一)侗戲自身制約因素對于未來侗戲跨文化傳播發展而言,侗戲還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影響了侗戲的發展,首先侗戲的戲班子都由民間愛好者自由組織,沒有專業的團隊;戲班子的資金都有民間群眾捐款支付;侗戲的表演服裝都是民間服飾為主;侗戲的表演較為簡單,身段少;過于冗長和單調,重復內容比較多;舞臺的物美簡單樸素;樂隊的樂器單一;唱腔均由民間唱腔為主,只有戲腔和哭腔兩種等等,這都成了侗戲的發展的障礙,導致侗戲受眾人群少的原因之一。從當前侗戲演出人員方面來看,因為喜愛侗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侗戲演出又缺乏專業的組織和引導,如此也就必然會導致侗戲在演出方面缺乏足夠的人員支持,僅僅依靠自由參與的各個老年人,很難為侗戲的傳承發展以及跨文化傳播提供助力。
(二)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在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下,侗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的侗族習俗也被改變,如此也就必然導致侗戲的受眾出現了明顯變化。比如對于侗族最為傳統的“為也”習俗而言,當前越來越少出現,如此也就無法為侗戲的演出提供相應平臺,導致侗戲不具備理想的演出條件。隨著現階段社會經濟的發展,侗族的開放性越來越高,進而也就促使更多的侗族人走出山區,外出打工的人口比較多,如此也就導致很多侗族村寨成了“空心村”,無法為侗戲的傳承發展提供較為理想的條件,僅僅依靠村寨中留守的老年人,難以在該方面取得理想成效。當然,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于侗戲的認可程度較低,意識不到侗戲的寶貴價值,受到更多新型文娛活動的吸引,導致侗戲很少有人問津,最終必然也就很可能導致侗戲的傳承發展以及跨文化傳播受到影響和制約。
四、侗戲跨文化傳播的措施
在未來侗戲傳承發展中,為了更好實現跨文化傳播,必然需要重點從多個角度入手進行創新,促使侗戲能夠獲得更多的傳承發展機會,可以從多個渠道進行侗戲的跨文化傳播,形成較為理想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一)充分利用鄉村體驗旅游侗戲的跨文化傳播必然和侗族文化存在密切聯系,在傳承發展中也需要密切結合侗族地區發展,尤其是針對侗族特有的鄉村體驗旅游活動,可以為侗戲的跨文化傳播提供較為理想的平臺。侗族鄉村體驗旅游可以較好吸引大量的外來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如果能夠恰當安排一些侗戲演出環節,進而也就可以促使這些外來游客對于侗戲有所了解和認知,達到較為理想的侗戲傳播效果。這也就必然需要針對侗戲的合理設置進行詳細分析,促使侗戲能夠有效融入旅游活動中去,避免引入過于生硬,同樣還需要促使侗戲能夠體現較強吸引力,避免引起游客的反感,創設理想的演出環境。
(二)增加侗戲和其他戲曲的融合在未來侗戲的跨文化傳播發展中,為了促使侗戲可以更好引起更多人的喜愛,必然還需要針對侗戲自身進行不斷創新和優化,解決當前侗戲在演出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豐富侗戲形式和題材,促使其可以表現出更強的吸引力。比如針對以往侗戲過于冗雜和單一的問題,應該在未來侗戲發展中廣泛吸取其他戲曲的優勢,豐富侗戲的表現形式,針對原有重復過多,或者是顯得比較冗雜的內容進行刪減替換,如此也就能夠表現出較強的傳承發展效果。當然,在將侗戲和其他戲曲進行融合發展時,必然需要重點保留侗戲自身的獨有特色,避免在融合發展中失去自身特點,尤其是對于侗戲中蘊含的侗族特有文化以及習俗,需要進行保護和保留,促使其通過更為吸引人的方式予以呈現。
(三)民族文化進課堂侗戲的跨文化傳播發展還可以依托于教育渠道,借助于恰當的課堂教學手段,促使侗戲能夠被更多人認識和認可。比如在中小學教育中,當地教育局就可以鼓勵學校引入侗戲這一教學素材,將侗戲作為重要的輔助教學課程,讓感興趣的中小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在了解和學習侗戲的基礎上,必然也就可以為侗戲的傳承發展以及跨文化傳播打造理想的條件,這也是確保侗戲能夠持續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作為教育素材走進課堂。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侗戲作為侗族比較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在當前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傳承發展形勢,如何推動侗戲的跨文化傳播成為相關人員需要考慮到重要問題。未來侗戲的創新發展需要首先著眼于自身進行豐富和優化,實現多戲曲的有效融合發展,另外還需要借助于教育途徑以及旅游活動推廣侗戲,促使侗戲得到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福佳.關于安順地戲傳承發展的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5):115-117.
[2]楊和平.口述史視野中的通道侗戲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7,36(4):58-63.
[3]張春艷,羅永常.跨文化傳播與侗戲傳承發展研究[J].管理觀察,2018(19):101-103.
[4]向娟.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侗戲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7.
[5]陳誠.侗戲的傳承與保護之我見[J].戲劇之家,2018(14):46.
[6]黃守斌.小角色與侗戲的當代傳承——基于侗族戲師口述的調查與分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1):1-5.
作者:楊春念 單位:貴州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