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越軌行為的網絡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社會因素
G.塔爾德的模仿論認為人在社會中通過模仿習得了越軌行為,他甚至認為“社會就是模仿”,“由一個人所創始的行動,其他九十九個人就會跟著去學”,也就是說當被模仿的行為被模仿者贊同的時候,就會被模仿。例如,甲認為微博直播自殺是在博取同情,是在作秀,乙也恰好同意這個觀點,乙就很有可能對微博直播自殺這件事發表與甲一樣的或基本差不多的觀點。
(二)自身因素
第一,媒介延伸帶來的情感麻木。“媒介即人的延伸”是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提出的概念,在機械時代,人類完成了身體在空間范圍內的延伸,經過了一個世紀電力技術的發展,以網絡為代表,人們實現了中樞神經的延伸。麥克盧漢認為:“人體是維持和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各個器官的一個整體”,電力技術到來之后,人延伸出一個活生生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模式,這一發展意味著一種拼死的、自殺性的自我截除,“中樞神經系統延伸和暴露之后,我們必須使其麻木,否則我們必死無疑”。所以,電力媒介時代又被認為是無意識和冷漠的時代,我們因延伸而麻木是最正常不過的心理保護機制。第二,生物因素,即網民本身是否具有攻擊性。生物學中認為越軌行為是由人的體質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稱之為體質理論,由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提出,后來又有學者將這一理論細化,提出體態理論和染色體理論,由體型和性染色體的組合來觀察個人在行為上是否具有進攻性和反社會性。網民所發表的言論可以代表其意志,正如黑格爾所說: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意志表現于外時,就是行為。
(三)網絡因素
第一,網絡匿名性下的“宣泄”空間。“在網絡前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網絡的匿名性給了很多人宣泄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習得社會道德規范,并在面對面的交往中自覺遵守,而在匿名的平臺上,與個人相對應的道德規范和約束機制都會隨著網民自身發生變化,網民可以擺脫一切現實的“枷鎖”,變得本原化,回歸到“本我”或者放大本我(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即無意識,由欲望和本能沖動構成),發表意見趨于隨“本意”,“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所以對于直播自殺,有人同情、有人置之不理、有人罵。第二,網絡輿論“盛宴”下網民的心理特征。近些年來,網絡直播自殺事件不斷發生,真真假假,不好分辨,“真相還沒有起床,狡猾的謊言已經傳遍了大半個世界”,用馬克•吐溫這句名言來形容網絡傳播似乎也有合理性。不僅僅是微博直播自殺,“汪峰上頭條之旅”、ATM機前梳妝打扮被打……,在虛擬世界中,有太多作秀、炒作、博取眼球的行為充斥著網民的視線,使得網民對網絡信息出現麻痹心理,人們變得失去了耐心,直播自殺會被看成做作、矯情、甚至“浪費我的流量”,所以說出“不行,你必須死”也就見怪不怪了。
綜上可以得出,網民越軌行為的產生可能是模仿他人、網民自身的攻擊性、媒介延伸帶來的情感麻木、網絡匿名帶來的責任感缺失或者因為網絡信息真假難辨,也可能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控制網民越軌行為是構建網絡和諧空間的重中之重。社會控制理論認為,所有人都有違反規范的動機,背離規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越軌行為在任何社會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可能消除這種現象,但可以通過調控盡可能降低網絡沖突。
作者:李普娟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