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自然災害網絡輿情應對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重大自然災害的輿情變異已經成為常態,公眾的根本訴求得不到滿足時,最終指向往往偏向政府,進而引發“次生輿情”的大規模爆發。通過構建自然災害風險指標體系,結合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特征以及國外成熟的應急管理經驗,提出相應對策,為我國政府提供相應的決策參考。
關鍵詞: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自然災害頻發,僅2018年受災人數就達到了1.3億人,直接經濟損失更是高達到2644.6億元[1],一方面這些事件對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另一方面一旦處理不當極其容易引發后續的連鎖輿情動蕩,造成社會治理和維護穩定方面的風險。尤其是當前中國處在轉型期,不管是有關社會的風險,還是有關公民個人的風險,都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多變化性,加強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研究和處置工作,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防范負面情緒爆發,有利于防范不利于社會穩定的風險擴大,有較強的理論借鑒意義和實務參考意義。
1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根據CNNIC于2019年2月的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9.6%[2]。在這個全民上網的時代,網民情緒極易受到媒體煽動,因此,預判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發展態勢,依據特征、趨勢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政府應對自然災害輿情提供學術上的建議。本文通過對CNKI數據庫中“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相關主題文獻進行除重整理,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其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到四大關鍵詞聚類,如圖1、表1所示。目前,我國針對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的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主要集中在四個主題,分別是:一是積極與國外溝通交流應急管理經驗,取其精華完善應急救援機制;二是國外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新媒體引導方向研究;三是政府輿情治理體系有待完善;四是災害發生后更要加強政府公信力建設??傮w觀之,學術界目前對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的研究仍以政策建議為主,雖然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方式對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進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輿情監測方面。本文基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以我國2018年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事件為例,分析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發展態勢,依據相關輿情的特征規律制定相應對策,最終實現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的創新與完善。
2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傳播機理
2016年2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兩家單位聯合出臺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20],部署要求落實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隨后又對工作進行了進一步的指示。隨著政務公開工作的持續推進,人們不僅關注著重大自然災害的災情,也持續關注著應急救援、政府執政能力等熱點問題。其中2018年涉及到群眾利益的重大自然災害輿情重點事件如表2所示。2.1重大自然災害輿情信息傳播規律中國國富民強,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蘊含豐富,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自然條件確實非常復雜,很多國土面積地形、地勢險峻,不容易開發利用。而且,縱觀以往,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和規模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破壞性很大的,給國家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心理都帶來了極其嚴重的不利影響。由此可見,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主觀、客觀影響必然更加嚴重,當災害發生后,如何盡可能地控制好網絡輿情發展及控制其態勢走勢,是有關部門和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難題。通過有關網站和網友分析總結的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數據我們看到,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進展,人們對重大自然災害信息的獲取速度增加[21]。同時,隨著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的出現,隨之而來的網絡輿情熱點也突增,很多網友的思維情緒特別容易受到自然災害信息傳播的影響,一旦出現負面消息或者虛假輿情信息,極短時間內就往往出現了大量的悲憤和恐慌等負面情緒。根據網絡輿情信息傳播過程中體現出的快捷性、覆蓋面廣等特征,對網絡輿情信息檢測的需求也日益突出。為了更好地針對災害信息網絡輿情傳播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首先應對災害輿情信息傳播發展路徑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隨著我國對電子信息技術和手持智能終端平臺技術的創新和設計,以及各種新型網絡媒介的推廣,網絡為輿情信息的傳播和發展路徑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便于網友對災情和救援信息進行更快速的獲取。
2.2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傳播特征
2.2.1即時性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能通過微博、微信等客戶端關注已經發生的事情,還能通過直播實時接收新消息并參與討論,這一現象在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上表現極為明顯。以2018年8月13日發生的云南通海地震為例,8月13日1:45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在微博消息稱通海發生地震,1:46網友紛紛留言說“在昆明都感覺到了,好晃”,隨后每隔幾分鐘都有新的監測發出。社交媒體在發揮即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的同時,也助長了網上謠言的擴散。8月13日23時左右,出現所謂地震局預測消息稱將在23時40分發生6級地震,造成大面積恐慌,好在官網及時辟謠,降低了不良影響。網絡不僅能幫助知識文化的傳播也會助長謠言滋生,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即時性這一特征。
2.2.2內容復雜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即時地對各類事件進行討論,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匿名性,致使網絡輿情環境缺乏秩序,重大自然災害輿情內容更是比較復雜,對于可預見性自然災害人們往往關注的是災害情況,而對于突發性自然災害人們更關注相關部門應對災情的態度。以2018年9月16日的山竹臺風為例,早在“山竹”還未到來之前,有關部門就已經做出了預測,因此9月初網上關于山竹的討論就十分火熱,“廣東人最后的倔強”等都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相比于以往沉重的自然災害輿情,這類輿情話題相對幽默,網民情感也比較正面。相較于此,發生于2018年8月的山東壽光水災的輿論則十分消極,同樣是臺風引起的財產損失,網友將村民的嚴重損失歸結為政府應急預案設置不合理,導致輿論場上怨聲載道,“群體極化”現象被激發。由此可見,網民對于各類自然災害輿情的態度不盡相同,因此自然災害輿情具有復雜性。
2.2.3突發性以往,突發性自然災害主要通過新聞報道傳播,受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傳播速度慢,輿情傳播速度也相對較慢,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速度快,網民言論更加自由,輿情傳播速度也隨之加快,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輿情量常常呈直線上升趨勢,如圖3,以2018年2月的花蓮地震為例。花蓮地震一經報道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話題討論量和媒體關注度都呈直線增長。人們不僅關注地震災情更關注政府有無完善的應急預案,能否妥善處置突發事件,因此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輿情也往往伴隨著人民對政府執政能力的監督。
3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2018年應急管理部正式成立,使應急管理工作更加集中,有利于統一指揮和調度,但是,自然災害發生時,公眾關注的不僅僅是災情,還有相關部門應對災情的能力和態度,應急管理部等政府部門若不能及時高效地處置災情、回應輿情,容易造成公眾負面情緒淤積。結合國外有益經驗,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3.1災前:建立和完善災情、輿情預警系統
3.1.1從根源抓起,提高災情預警技術我國的災害預警部門有氣象局、地震局,氣象預警技術我國已經比較成熟,能夠及時向國家各部門傳遞相關災害預警信息,有利于各部門及時采取減災應急措施。相比于氣象局,地震局的信息則相對滯后,由于地震預警技術尚待完善,地震信息往往在地震發生之后才能監測出,常常使政府工作處于被動狀態。因此,提高災情預警技術,建立全國統一的災情預警信息庫,通過遙感、遙測記錄、分析數據,建立海、陸、空、人四位一體的災情預警信息網,防災情于未然。
3.1.2從途徑抓起,健全自然災害網絡輿情預警系統輿情預警是應對輿情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建立自然災害網絡輿情語料庫,構建風險評估體系,實時監測自然災害類,包括地震、洪澇災害、臺風在內的自然災害輿論場,當輿情信息達到預警指標,及時啟動輿情預警預案,利用科技手段防患于未然。
3.2救災:多方聯動加快自然災害清理與救助
3.2.1依照預案,有條不紊開展救援行動通過對日本和澳大利亞應急管理經驗的借鑒,我國的應急救援流程應更加細化,按災害類型確定指揮領導,專人專用,減少傷害民眾感情的事件發生。從領導層面來說,要求我國政府切實了解領導干部工作能力重點,做好選人用人工作。其次,我國建立應急管理部之后將更有利于救援行動的開展,責任明確分工細化,因此從制度層面來說,細化應急救援行動責任分工和明確聯動機制,有利于救援行動有序開展。
3.2.2監控輿情,控制謠言輿情監控是應急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從中了解自然災害風險源情況,還有利于了解公眾認知能力和情緒變化,促使政府及時采取更準確的方式災情信息,有利于穩定災民情緒,減少次生輿情的發生。
3.3災后:滿足民眾溫飽訴求
自然災害發生后,災民經濟受到巨大損失,若不能及時采取措施穩定災民情緒,極易導致次生輿情的發生,政府應重視災后重建,不僅要重建災民住房,還要為災民提供就業保障,恢復災民生活能力。建立健全災區失業保險制度及災后經濟補貼制度[21],為因自然災害而失掉工作的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經濟援助,保障正常生活。完善災區再就業服務[22],開通求職熱線等專門的求職通道,為災區群眾提供再就業機會。
作者:鄒汶君 張琦 單位:中國人民警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