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透析思品課信息修養培訓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問題發現:思品課變成了新聞會和公眾知曉信息的淺層交流平臺,淡化了本課的核心內容,動態生成顯得不足。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角度看,主要是如下原因:
1.收集信息方面的問題:一是收集信息的任務設計比較機械和簡單,難度上缺少區分度,沒有用深刻的思考和追問來引導學生收集信息,故未能觸動學生心弦,引起共鳴。二是收集信息目標要求不明確。課堂上信息尤其是時事信息大量堆砌,與教材知識點聯系不深,與思品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相脫離。
2.信息交流方面:形式單一,模式僵化。課堂上師生共同分享過多,擠占了本可以讓學生對信息思考和發現的時間;信息的交流主要是教師問學生答,缺少組內討論,生生互動相互激發;重信息的呈現,輕信息加工整理,對信息的提煉、分析和綜合缺少思品知識的支撐,缺少課堂生成。
撥開烏云露真容———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應基于學生立場,以富于深度的問題引領學生,以學生的方式感知世界,凸顯思品的學科價值
課堂教學進一步改進和調整:
1.簡化對我國歷史發展階段的分析,只留下當時最引人注目的中菲南海沖突,并深挖該角度信息,要求從歷史、現實、國際關系、國家力量等多角度收集信息,追求所選角度給學生帶來思索和震撼。
2.采用多種形式呈現信息,注重信息交先前由學生例舉改革開放成就實例,因此視頻長達四分多時間,涵蓋三十年來的各個方面。要快速掌握如此多的信息難度很大,于是我通過調動信息有效轉化,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一舉突破了有效獲取信息的難點。
3.增加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將《走過三十年》中數說天下的數據分經濟總量的增長、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分三次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比較分析。通過討論,學生在原有結論的基礎上,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得出城鄉差距仍很大,我們現在的小康還是總體的小康的結論,引發課堂精彩生成。
獲得的感悟與認識對本課教學設計的前后調整,讓我對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思考。
1.更新觀念,優化意識,提高教師的信息水平。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要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首先得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優化教師的信息素質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增強信息處理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創新教學評價的能力。
2.明確任務,關注生活,聚焦主題。教師應首先設置情景,提出一個主題,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將要在一個什么樣的主題范圍內、什么樣的框架下進行學習研究,然后圍繞主題布置適當的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信息收集、篩選。一般而言,師生可關注的信息主要來自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兩難選擇、真實數據、中考試題等在時空上貼近學生的角度。“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課堂教學運用信息資源要簡約精當,并凸現、挖掘它的最大的教育價值。
3.堅持“思想”,架起心橋,用“思想”統領信息。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除了能讓學生有一個理想的考試成績外,還應給學生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東西呢?我們需要的,不是深陷“信息洪流”中不辨是非、耍酷弄玄,把無知當個性,而是與他們一起成長,共同感動,讓他們學會全面、客觀、發展地看待社會生活。只有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堅持充滿“思想”,讓思想品德課“深刻”起來,這樣他們才會有一雙慧眼,穿越這這信息世界的重重迷霧,讓他們境界提升,眼界開闊,體驗發現的樂趣、感受成長的幸福。
4.注重分析,整合創新,用活信息。信息材料不僅要“選好”,更要用活,各種信息好比“食物”,它們并非都是學生成長所需要的“養料”。把“食物”轉化為“養料”的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充分挖掘信息材料的價值,用它去整合課本知識,設置一定的情境,建立探究氛圍,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啟發學生分析、整合并創造性的運用信息。
做信息的主人還是奴隸,過于追求課堂教學中學生形式上的滿堂言的價值取向,便迷失了自我;追問思品學科的屬性,反思思品學科的教學目標,讓信息找到歸屬,這便多了份透徹和本真。中學思想品德教學一直不敢推卸的重擔就是讓學生先“成人”,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給他們一雙充滿希望與夢想的慧眼,把這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有所學、有所思、有所得。
作者:徐萍單位: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