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時代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開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漢語作為中國人的母語,是世界上使用人群規模龐大的語言體系之一,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漢語言已經形成了豐富完整的表達體系,并沉淀了中華文化基因。語言既是交流與傳播的工具,也是傳承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時代會賦予語言不一樣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不同的應用特征。新媒體的出現,讓漢語言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新的漢語言應用與表達方式正在不斷涌現,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需要引導學生認識與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發展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客觀機遇,在破解困境過程中促進新媒體時代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發展。
當代中國處于轉型時期,漢語言文學教學基于自身發展需求,也在探索轉型發展之路,《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一書基于漢語言文學角度對當代中國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教學轉型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與深度思考。文學是語言最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也是豐富語言內涵發展的路徑之一。作者在書中對新媒體進行了定義,認為新媒體是以信息科技為特征的當代媒體,具有與傳統媒體不一樣的特點,因此會促進漢語言發展出現新的變化。新媒體對文學生產方式、創作觀念、創作形式、傳播方式、文學批評等正在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當代漢語言發展。該書從古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以及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教學等維度闡述了新媒體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影響,引導師生推動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創新,提高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品質。
新時期的文學創作是漢語言表達模式創新與內涵發展的重要表現,也是推動漢語言發展的重要路徑。新媒體時代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積極關注新媒體下文學創作與傳播的新特征,探索更好的文學創作模式與途徑。在傳統文學創作模式下,作家的準入門檻相對較高,尤其是專職作家,通常需要較高的文學水平與素養,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行業或者市場認可。專業作家通常處于一種相對獨立且封閉的創作狀態,等作品完成之后才會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與傳播,讀者對文學作品創作的影響有限,傳播途徑也主要依賴于紙質媒體等傳統媒體。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部分作家會采用一邊創作一邊傳播的方式,傳播途徑與渠道主要是網絡新媒體,當文學作品經受住了市場考驗之后才會考慮出版紙質實體書,其收藏意義通常大于閱讀需求,針對的購買群體主要是該作品的愛好者。新媒體環境下,文學創作的準入門檻實際上在降低,創作風險成本也在降低,專業作家甚至普通文學愛好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在線創作,這會導致幾種后果:第一,文學創作者數量規模增長迅速,但是創作水平參差不齊;第二,文學作品類型極度豐富,不同作者會在創作語言、敘事架構等方面呈現差異性特征;第三,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容易受到市場與讀者影響,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層次更深、更頻繁。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學創作迎來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些頗有影響力的新興文學流派,如“盜墓文學”“仙俠文學”“穿越文學”等,豐富了文學類型及漢語言的表達方式與內涵。傳統文學作品或者傳統文學創作者也逐漸意識到新媒體技術在文學傳播中的顯著優勢,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來推動傳統文學發展。新媒體時代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開展,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內容創作+媒體傳播渠道”的互動促進作用,進而選擇更合理的文學創作途徑。
新媒體時代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的優化則需更多關注創新與實踐,基于創新豐富漢語言教學內容內涵,基于實踐優化漢語言教學方式。以漢語言的國際教學傳播為例,它更趨于追求一種規范與精準的表達要求,如此有利于推動當代漢語言國際教學事業發展。對漢語言專業師生而言,應該基于中國社會與國際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為漢語言的規范化發展作出一些努力與嘗試。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有新詞被創造出來,同時一些傳統的詞語會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有些新創漢語詞匯傳播范圍廣,內涵豐富且合理,已經被用于常規表達,如“正能量”“中國夢”等,但有必要對其表達與內涵進行規范與釋義,引導其走上合理的發展道路。但也有部分新創詞匯低俗無趣,需盡量規避使用,除非將其作為一種現象進行研究。當代漢語言文學教學可以采用一些合理途徑進行優化,如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與整理新創詞匯的案例,基于差異性應用場景構建詞庫,幫助學生更精準地進行表達。
時代在發展,漢語言文學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發展保持關注,優化中國漢語言文學模式,推動漢語言教育事業進步。
作者:李薩如拉 單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