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數學教學學生科學人文精神提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數學學科知識,更要將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在數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之中,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精神。為了順應新時代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文章從五個方面探討如何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數學;中職;人文精神
新時代需要知識技能型、技術創造型的高素質勞動者,這就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教育既要注重專業技能培養,也要注重人文精神培養。中職數學課程是職業高中學生學習的一門公共文化基礎課,也是提升學生科學人文精神的一門重要的素質課,教師應深刻把握中職數學課程內容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和人文思想,努力挖掘學習素材,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使學生受益終身。下面筆者就中職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精神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數學的嚴謹與樸實——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
數學概念、命題、定理的表述都是簡明扼要、準確無誤的,不需要任何修飾和夸張,數學符號更是簡潔明了。數學語言是嚴謹樸實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用嚴謹樸實的數學語言來引導學生規范語言表達,使學生的語言表述更簡潔、明確而嚴謹,培養學生解題時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數學推理的嚴密性,更能使學生養成嚴謹的邏輯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
二、數學論證——培養學生的理智與誠信
數學是講究真實性的一門學科,一切結論都是有理有據的,能經得起符合邏輯的反復論證。在數學計算、推理和證明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疏忽或一點差錯,否則會釀成“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錯誤。一些實際生活問題要用科學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言必有據、理必縝密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弘揚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人文精神。如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入了國際象棋的故事: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印度大臣西薩•班•達依爾發明國際象棋后,舍罕王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準備對他進行獎賞。國王問他:“你想得到什么樣的獎賞?”這位聰明的大臣達依爾提出了這樣一個請求:“在我發明的國際象棋的方格上放上麥粒,第一格1粒,第二格2粒,第三格4粒,第四格8粒……依照后一格子內的麥粒數是前一格子內的麥粒數的兩倍的規律,放滿棋盤的64個格子,并把這些麥粒賞給您的仆人吧。”國王認為這樣的獎賞很輕,于是爽快地答應了,下令如數付給達依爾麥粒。國王能兌現他對大臣的承諾嗎?學生學習了等比數列求和公式可計算出總麥粒數為264-1,據測算,一般1000粒麥子質量約為40克,則這些麥子的總質量約為7.38×1017克,即738億噸。看到這個很大的數據,學生明白了國王不可能兌現他對大臣的承諾,這個故事也告訴學生要理性看待問題,不能信口開河,對自己的諾言要承擔責任。通過上述問題的解決,學生理性地認識了什么是“真”,明白了看待問題要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數學的論證是嚴謹的、科學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明辨是非、客觀公正、忠于真理,杜絕偏見和盲從權威,從而培養學生理智看待問題的習慣和誠實守信的人格品質。
三、數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責任感
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既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又是在思想情感方面獲得熏陶的過程。數學史中蘊含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哲學思想、人文價值等,在數學教學中適當滲透數學史,既能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發展,又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國現代教育提出要培養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道德的人,數學課程同樣肩負著這一艱巨的任務,因此數學史教育在數學教學中能起到重要作用。我國是一個有光輝燦爛的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數學研究方面也有著輝煌的歷史,我國數學家們的卓越貢獻,推動了數學科學的發展。中職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史教育資源,發揮好數學史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例如在立體幾何教學中,向學生介紹“祖暅原理”:祖暅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的兒子,受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親的影響,他從小熱愛科學,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父子二人妙用“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原理解決了柱體、錐體、球體的體積計算問題。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的這一偉大發現,大家也稱這個原理為“祖暅原理”。直到17世紀,在西方才由意大利數學家卡瓦列里發現這一原理,他的發現要比我國的祖暅晚1100多年。我國古人在數學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推動了中國數學史的不斷發展,為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數學史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教師介紹我國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習中的困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激勵學生努力奮斗,立志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數學生活化——培養學生勤奮刻苦的精神與頑強的意志
如今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數學與每個人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例如,家庭水電費的分段繳費方式、人們貸款提前消費、購買彩票、商家的促銷優惠活動、銀行的儲蓄存款和理財產品等問題都與數學有關,這些問題都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為此,筆者在函數教學中滲透分段函數的計算方法,列舉水費、電費、電話費的分段繳費方式;在數列教學中用實例探討如何還貸更劃算,如何理性購買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使學生學會合理理財;在概率教學中用實例向學生介紹商場促銷活動的大轉盤中獎與體育彩票中獎概率大小的計算,用科學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買彩票中大獎是小概率事件,要理性看待彩票中獎問題。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與解決,學生認識到人們的生活和數學息息相關,學好數學十分有用,意識到在學習過程中應刻苦鉆研、吃苦耐勞、持之以恒,努力克服懶惰、投機取巧的心理,從而形成勤奮刻苦的精神與頑強的意志。
五、數學的探索——培養學生的開拓與創新精神
數學教學中對定理、結論以及解題方法的深入探索實質上是一種再創造過程,需要學生具有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觀察、猜想、比較、推斷等,從而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造性人才。如在弧度與弧長公式的教學中引入問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一詩句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我們要登上多高的樓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美好景色?問題提出后,學生感到很困惑,這時教師可明確告知學生用弧度與弧長公式知識就能解決此問題。數學是奇妙的,數學的探索有助于培養學生開拓與創新的精神,使學生能夠適應新時代對人才提出的要求。總之,中職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精神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我們教師要深入挖掘中職數學課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悟人文思想的內涵,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成為一名誠實守信、業務精湛、敢于創新和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廣全,李尚志.數學(基礎模塊•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曹一鳴.數學教育中的科學人文精神[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1(5):1-2.
作者:田子花 單位:甘肅永昌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