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球化語境下財經新聞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提升我國財經新聞傳播話語權面臨歷史機遇
目前,我國財經新聞在國際財經輿論中的話語權影響很小。我國財經媒體數量眾多,主要的財經類報刊有《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以及《財經》;以財經信息為主題的廣播頻率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上海第一財經廣播、福建經濟廣播、浙江經濟廣播等;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上海第一財經等則是電視財經頻道的翹楚;新財經媒體中,和訊、新浪財經、東方財富等位居前列,基于手機媒體的手機財經也迅速發展。但這些媒體基本上都是面向國內受眾,以主要報道中國的財經事件為己任,缺乏在世界輿論中發揮主導作用的能力。由于中國經濟地位提升迅速、對世界經濟格局影響大、經濟發展模式與西方模式不同,國際財經媒體日益重視對我國財經事件的報道,為我國財經新聞媒體增強國際傳播話語權提供了本土優勢。據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對美國三家主要的報紙媒體統計,關于中國的財經報道2005年比1995年提高了20%以上,基本上占了所有涉華報道的1/3。世界主流媒體路透社、《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等都開設了中文網站,并加大在中國財經新聞報道的力量。2012年起,在世界各國享有較高聲譽的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每周刊出中國專頁,這是該雜志自1942年推出美國專頁以來,首次為一個國家每周開辟專頁。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為我國財經傳媒關注全球財經事件、面向全球進行報道提供了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在財經資訊上,路透、道瓊斯、彭博等通訊社在全球財經資訊上長期居于支配地位,發展中國家在重大財經事件上長期陷于被選擇性報道的境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突出特點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快速上升,開始在國際經濟規則制定、國際經貿往來中爭奪話語權。西方的通訊社則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嚴重,在全球范圍內縮小了駐外機構的規模,對發展中國家財經事件的報道量減少,這為我國媒體提升財經新聞國際傳播話語權提供了機遇。
提升財經新聞傳播話語權,需要在全球合理配置媒體資源,要有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傳媒國家隊,在海外有適當的分支機構,并積極發揮新媒體的優勢。
1.扶持跨國傳媒集團發展跨國傳媒集團,打造國際一流的財經媒體是我國爭奪財經新聞國際話語權的關鍵載體。財經新聞傳播分散化與受眾細分化,絲毫沒有阻礙財經新聞傳播的寡頭化傾向,跨國傳媒集團在整個國際財經新聞傳播領域處于風向標的地位,其一舉一動影響著國際財經新聞的議題設置和報道方向,在對全球財經事件的報道上處于寡頭壟斷地位,而我國缺乏國際上公認的跨國傳媒集團,爭奪財經新聞國際話語權缺少實施載體。因此,要找出與跨國傳媒巨頭的差距,主動進行“對標”,通過學習、合作、競爭,發展我國的跨國傳媒集團。打造國際一流財經媒體需要以資本為紐帶進行資源整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媒集團。在國際跨國傳媒集團的成長中,資本經營是重要手段。如路透集團2008年完成與湯姆森的合并,合并之后的實力大大增強,2010年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有超過5.5萬名雇員,擁有多名股東,實際上受英國政府控制。創立于1882年的道瓊斯通訊社則于2007年被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除此之外,新聞集團還擁有福克斯電視臺、二十一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泰晤士報》、天空電視臺等種類繁多的媒體資源。而且這些跨國傳媒集團目前都是以全媒體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擁有自己的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載體等。與這些跨國傳媒集團間的并購重組相比較,我國目前傳媒領域由于存在較大的體制機制障礙,如中國的許多媒體都有行政級別、不同的媒體歸口管理部門不同等,在跨媒體、跨地區、跨所有制、跨行業進行并購重組方面還處于蹣跚而行的階段。如上海第一財經頻道整合寧夏衛視就是一次打造知名財經頻道的有益嘗試,但現有的一些案例主要是國內媒體之間的整合,很少有走出國門進行媒體資源整合的。不過,市場在媒體資源整合中的決定性作用正在提升,十七屆六中全會對通過資本紐帶進行傳媒資源整合政策放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體制機制障礙,為我國傳媒機構實力的壯大提供了政策條件。發展財經傳媒國家隊,必須走商業化的主流路線,主動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以適應全球競爭。路透、彭博和道瓊斯等通訊社的收益都是以金融證券類信息的出售為主,財經新聞只是擴大知名度和爭取客戶的渠道,并非主要收入來源。以彭博社為例,雖然其財經頻道在全球各地約有兩億多受眾,但其收入主要來源于其超過31萬的專業客戶。彭博財經頻道主要是面向高端客戶進行市場推廣,據媒體調查顯示,彭博財經頻道的受眾人均年收入約20萬美元。由新華社主辦的前身為新華08的中國金融信息網于2013年4月正式上線,目的是彌補我國通訊社在專業金融證券信息提供方面的不足,使受到全球關注的我國經濟咨詢能夠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但從總體上看,由于我國許多財經媒體都是事業單位,市場競爭意識尚有欠缺,在進行商業模式探索方面做得還不夠好。
2.加大傳媒資源海外配置力度加大傳媒資源在海外的配置力度,適當的硬件建設和機構擴張是必要的,如加大駐外記者數量,對重大財經事件第一時間外派記者等。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多家新聞單位已在全球多個國家設立了海外工作室和地區總站,同當地媒體的合作不斷增多。但也要看到媒體作為一個敏感行業,大部分國家對其開放度都有嚴格控制,而且在爭奪國際財經輿論話語權上,更多地是由所在國受眾和媒體的認可度決定的。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訊社對國際主流媒體的覆蓋率都在80%左右①。因此,要加強與其他國家財經媒體的國際合作、交流與協作機制,大力增加對發展中國家財經媒體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以達到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目的。
3.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爭奪財經新聞傳播話語權,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加強多媒體融合。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財經事件的見證者和傳播者,人人都有麥克風,同時互聯網是使財經新聞迅速突破國界的傳播載體,使新聞的原創、首發、在全球落地即時完成。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弱化了西方媒體財經新聞話語權的技術優勢和信息優勢,為我國爭奪財經新聞國際話語權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
三、全球化語境下提升財經新聞傳播話語權要增強新聞傳播效果
作為一個經濟實力迅速提升的大國,部分國家對我國抱有警惕是可以理解的,在面向國際傳播的財經新聞中不宜高調、生硬。在建立國際財經傳播新秩序的過程中,需要低調、務實,把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形象與本地化、專業化報道有機結合,追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
作者:覃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