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介心理學下的虛假新聞傳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虛假新聞是新聞界和社會的“痼疾”,它伴隨著新聞的出現而出現。隨著互聯網的大范圍普及,傳播渠道的增加,大量的虛假新聞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如何防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文章基于媒介心理學的視角,從媒介的建構和受眾的角度對虛假新聞何以廣泛傳播的原因進行初步的探析,并對虛假新聞的防范提出建議。
關鍵詞:虛假新聞;媒介建構;受眾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傳播是信息最重要的價值。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便利的信息獲取平臺,作為一個普通的受眾,我們經常受到虛假新聞的誤導,進而認為“新聞并非都是事實”,開始對媒體產生質疑。虛假新聞為何能廣泛傳播,受眾對虛假新聞的有怎樣的接受機制,除外部因素之外,影響虛假新聞傳播的內部因素有哪些?從新聞到受眾,媒介影響著信息的傳送,在虛假新聞被廣泛傳播的今天,媒介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文章從媒介心理學的角度著手,去解答疑惑。
1虛假新聞的現狀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信息傳播的便捷,信息的準入機制降低,人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變成了信息的傳播者。人們對新聞時效的不斷追求,虛假新聞頻發。在自媒體時代,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事件發生時開始小范圍的在網絡上傳播,經大V或者是主流媒體轉發,事件便迅速擴大。為了追求時效性,新聞核實就被省略,造成了更大范圍的傳播,進而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與此同時,虛假新聞的存活周期開始縮短,網民、媒體也加入了新聞打假的行列,去質疑和求證。虛假新聞引起了行業內外的關注。在對近3年的虛假新聞研究文獻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后,發現目前國內的虛假新聞的研究類型多樣,并且涉及到多學科交叉,如法學、哲學、傳播學等,大部分的研究主題多是對虛假新聞的成因、危害分析并提出防治和規避的措施。也有學者立足于傳播心理學的受眾心理進行分析,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虛假新聞的產生并傳播的內在成因,分析對受眾的影響,這類的研究成果在逐漸增多。虛假新聞依舊是社會關注的問題,但是不僅僅局限于對其成因、危害、防治的研究,更加的多元化。
2媒介及受眾對虛假新聞的影響
哈里斯的《媒介心理學》一書從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了媒介對人們認知的影響,繼而發現認知又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等。
2.1虛假新聞和媒介建構
媒介建構的認知真實是媒介心理學的重要觀點,關于媒介是反映真實的世界還是建構新的真實,哈里斯認為“媒介以多種方式反映世界,但媒介也選擇的告訴我們周圍的世界。[1]”從《新聞記者》虛假新聞研究報告可以看出,自2012年后,互聯網成為了虛假新聞的滋生地,虛假新聞開始在網絡上產生和傳播,這一趨勢逐年增加,現在因為社交媒體、自媒體的興起,又使之成為了虛假新聞的“重災區”。每天在不同的地區都會發生不同的新聞,但是報紙版面是有限的,記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涵蓋一天的所有新聞,媒體和記者就根據新聞價值來選擇新聞,著名的“議程設置”詮釋了這一點,媒體不一定告訴我們怎么想,但卻決定了我們想什么,尤其是在政治新聞中,媒體影響著受眾對新聞的接收和認知,所以有了“你看到的真實是否是現實中的真實”這一爭議。哈里斯在書中談到“記者對事件的選擇性報道通常處于一個善意的初衷,即為了以一種最完整、最準確的方式向公眾去報道新聞,但有時也會出現記者對現實的建構超越了很多人可接受的程度。”[1]媒體、記者對新聞進行建構,決定報道什么、怎么報道。因何而建構虛假新聞?社交媒體、自媒體興起后,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算法、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加入,使得更多的自媒體、客戶端開始將目光投向新聞,傳統媒體的聲音減弱,導致了激烈的媒體競爭。傳統媒體在爭取新聞的時效性,自媒體、社交媒體在博眼球、吸引流量,沖突和不良的競爭開始在行業蔓延,內容至上和流量至上的兩類媒體發生失調后,虛假新聞開始被大量炮制和傳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趨向于娛樂化,嚴肅傳統的新聞報道已經不滿足于大多數人,為了迎合受眾,部分媒體和記者開始把視角轉向最便捷、能夠吸引人的新聞上來,盲目的“十萬+”帶來了微信朋友圈的假新聞泛濫,以健康養生類、社會類新聞為主,如“這7種肉,醫生已禁,比砒霜還毒”“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利用了中老年人對健康的關注以及較差的辨別力在微信上傳播。微博的裂變式傳播,為虛假新聞的發酵提供了很大的平臺。近年來的多起事件均是從微博發出,媒體才跟進報道,“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就是典型案例。虛假新聞的產生與傳播并非只有源頭的失范,新聞到達受眾,被消化、被傳播才是歸宿,虛假新聞的傳播也與受眾的心理、行為密不可分。
2.2受眾對虛假新聞的認知與傳播
傳播效果是評判新聞好壞的關鍵,任何新聞活動都在追求好的傳播效果,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使效果增加或削弱。《媒介心理學》討論的一個中心問題就是媒介作為人們主要的認知來源,如何影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繼而影響人們現實世界的行為[2]。受眾的認知、情感、行為影響著虛假新聞的傳播和擴散,同時也被虛假新聞所羈絆。
2.2.1受眾的認知在虛假新聞的傳播中,傳播效果是否會得到放大大部分取決于受眾。當受眾接收到新聞,就會利用自身的經驗對其進行解讀,由于受眾的知識、信仰、經驗等主觀因素差異,對新聞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受眾的認知失調時,就會導致對新聞的誤讀。加之,普通受眾對虛假新聞的了解不多,很難鑒別和判斷是否為虛假新聞。因為積累的傳統媒體經驗,受眾對媒體是主動選擇信任的,當社會不公正、涉及弱勢群體的新聞出現時,因為人們的正義感和善良的品質就無意識的信任這一新聞,并發表自己的觀點,產生轉發新聞或者募捐等行為,無意識的被虛假新聞所影響。2018年9月的“內蒙女教師車禍瞬間推開2名學生自己被撞身亡”事件,最先是《呼和浩特晚報》報道了老師在危急關頭救了學生,自己卻遭碾壓最后死亡。后來多家媒體和公眾號轉發,人們感動于老師的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但最后被證實為虛假新聞后,人們開始譴責媒體不僅消費了大眾的愛心,也讓逝者處在了輿論的風口。長此以往,正如“狼來了”的故事,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傳統媒體失信于受眾,將期待放至新媒體。受眾關注的都是自己信任或喜歡的自媒體號、微博博主等,加上社交媒體的圈子這個“熟人社會”,就會放松戒備,選擇相信自己地理位置上、心理情感上親近的人,從而產生傳播行為。
2.2.2受眾的情感情感是人們產生行為的動力之一。看電視時人們會將自己的情感帶入劇中,面對新聞事件,受眾同樣會有代入感,對于與自己經歷有關的新聞事件會保持高度的關注和認同。和虛假新聞中的事件、人物與現實生活中的受眾自身相關性較大的話,該事件就能最大程度的影響受眾。虛假新聞的傳播正是利用了受眾的情感共鳴,使受眾沉浸其中。2016年的虛假新聞“患癌保安資助四川貧困女孩”,通過媒體的報道,塑造了一位“情義保安”“嘉興好人”,但事實是保安就是女孩的親生父親,被其隱瞞。涉及親情類的社會新聞最容易讓大眾產生心理共鳴,因此這則假新聞才能引起關注,消費了大眾的感情。
2.2.3受眾的行為虛假新聞的傳播不僅取決于受眾的認知和態度,還有受眾行為。除了受眾主動傳播虛假新聞外,更多的是虛假新聞中傳遞出的內容、價值觀念對受眾產生負面影響。抹黑政府的虛假新聞、屬于謠言的健康養生類新聞、揭示社會黑暗面的報道等,受眾首先會信以為真,影響了對政府、媒體的公信力,倘若虛假新聞沒有得到及時證實,受眾模仿其中的內容對人身安全產生危害,也會讓受眾產生社會不安定的心理作用,進而給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3從媒介心理學角度的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虛假新聞的產生與傳播和媒介的建構、受眾的行為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多角度多層面的看待虛假新聞并提出建議。
3.1從媒體層面
首先媒體、記者要為大眾構建真實的信息環境,即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核實消息來源,不添油加醋、不惡意抹黑、不散布謠言。堅持“內容為王”,傳統媒體要起到引導作用,不為了搶時效性而忽略新聞的本質,做好對傳播平臺的把關和監管,在虛假新聞發生時,要正確引導輿論,避免事件的惡化。
3.2從受眾層面
虛假新聞影響著受眾,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受眾行為也會助長虛假新聞的傳播態勢。因此要幫助受眾建立正確的認知,不斷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不過分刻意渲染情緒化的報道,穩定受眾的情緒,轉變對媒體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建立互相信任的機制。
參考文獻
[1]哈里斯,著.媒介心理學[M].相德寶,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劉京林.媒介心理學和傳播心理學的比較研究[J].現代傳播,2011(5):131.
作者:嚴純 單位: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