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評論倫理的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約翰•羅爾斯在其名著《正義論》里假設了一種“原初狀態”“: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社會地位、階級出身、天賦和氣質,以及他們的善的觀念的具體內容,也不知道他們屬于什么世代和所處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和文明水平;他們只知道他們的社會在正義的環境中,只知道有關人類社會的一般事實、政治和經濟的理論原則、社會組織基礎和人們的心理學法則。換言之,一切會引起人們陷入爭紜不已的特殊信息都被排除。”置身在當今急遽變化的轉型時代以及紛紜蕪雜的公共輿論場中,新聞評論的立場常常受到各種外在力量的裹挾,其內在所具有的那些基本價值觀受到侵襲,并日益變得支離破碎和動蕩不安。事實上,真正致力于守望社會正義的新聞評論,理應在立場上進入羅爾斯意義上的“原初狀態”:既不屈服于私人性偏見,也不被某種社會思潮或者集體心理所驅策;不取悅民粹主義傾向,亦不被“媒粹主義”所煽動;既獨立于公共權力,亦疏離于浩浩蕩蕩的輿論洪流。新聞評論的立場獨立,是其向社會大眾提供優質意見的基礎,也是獲得社會公信力的源泉,若喪失了立場獨立,新聞評論將成為一種語言的把戲以及個人或者小團體意志的傳聲筒。新聞評論獨立品格的內涵,應包括“自主意識、自控意識,批判懷疑意識、責任意識、個性意識和勇于發出第一聲、善于表達意見以及經得起歷史檢驗等內容。”事實證明,只有具備獨立品格,新聞評論才能擔負起建構良好公共領域以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責任,作為“靈魂和旗幟”的榮譽才不會蒙羞。
二、介入倫理:新聞評論介入新聞事件時應懂得“等待的哲學”
新聞時評是一種強烈的介入型意見文體。公共事件當前,新聞時評介入的節奏感和分寸感,考驗著新聞評論創作者的智慧與責任感。介入的節奏感,指的是何時介入為宜。早與晚,快與慢,進與退,充滿了時間的辯證法,是新聞媒體以及新聞評論創作者對于事件本身判斷力的體現。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新聞評論者總是急不可待地希望介入事件中去,而在事件細節并不明朗的情形下過早介入,且又過于明顯地表露自己的傾向性觀點,常常令自身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事實上,很多時候,忍住表達沖動,再緩一緩,再等一等,等更多事實披露之后,再介入也不為遲。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新聞評論特別需要涵養一種“等待的哲學”。介入的分寸感,指的是在介入之后,小心翼翼地巧妙規避各種表達陷阱,既完成了意見表達,申明了自己立場和態度,又為其他更多可能性的表達預留了足夠空間,始終保持情感中正,理性充沛,遣詞造句溫和,立場公平而開放,嚴格按照“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準則,穩健而行、步步為營。必須指出的是,這并非明哲保身,更非自我審查,而是一種必需的審慎。在功利主義時代,新聞時評要懂得慢的哲學,更要懂得審慎的哲學。這不僅是追求正義的需要,也是維護媒體聲譽的需要。
三、話語倫理:新聞評論應剔除權力話語,回歸法治理性與公義指向
新聞評論本質上是一種話語。法國哲學家福柯認為,哪里有話語,哪里就有權力,權力是話語運作的無所不在的支配力量;羅蘭.巴特則認為權力作為一種“支配性的利益”隱藏在一切話語之中,“權力寄寓其中的東西就是語言”。新聞評論作為“意見話語”的屬性,更加強了新聞評論中的權力色彩,極易形成評論暴力。新聞評論的話語倫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法律理性,以法律為依歸,嚴格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發言,不以道德判斷取代法律判斷,不以個人情感模糊法律意志,不以想象去裁剪事實,涵養新聞評論的法律理性,只有如此,新聞評論正義守望和輿論監督的價值指向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四、正義倫理:新聞評論要有超越性的觀點視閾和健全的正義觀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新聞評論作為守護社會正義的重要一環,其本身首先就面臨著一個正義的叩問———評論如何正義?新聞評論的正義倫理,首先要求新聞評論要有超越性的觀點視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時間是檢驗真理的終極標準。所謂超越性的觀點視閾,即新聞評論必須在時間面前保持謙卑,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進行立論和表達。面對一些復雜的公共事件,新聞評論倚重當下事實和證據,但也要超脫出眼下的事實和證據,保持觀點的開放性,永遠不要過早地蓋棺論定。其次,新聞評論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正義觀。新聞評論對公權力越界保持戒心,但也絕不放松對所謂“弱者”的警惕;新聞評論看重民意,但絕不迎合和取悅民意,時刻保持立場的獨立;新聞評論常常“發乎情”,但必須“止乎理”,不被情緒、偏見和私利所左右。新聞評論所忠誠的只是良知與真相,而不是其他;新聞評論決不應制造社會裂痕,煽動輿論斗爭,而應該致力于彌合社會裂痕,促進輿論和解,增強社會信任;新聞評論不繞過負面現象,但也愿意釋放正能量。新聞評論并不是正義的化身,它也不是正義的制造者,真正的事實與正義早就存在,只是被紛亂的現實所隱藏,新聞評論的使命在于通過邏輯與理性的力量,去發現和還原事實和正義。只有帶著這種健全完善的正義觀,新聞評論才會為這個社會帶來正義與光明。
五、結語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新聞評論一直在茁壯成長,在社會輿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縱觀當下新聞評論現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新聞評論縱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整體上仍然處在一個粗礪的“初級階段”,作為一種公眾表達的形式,沾染了太多的庸俗、非理性和民粹主義氣息,諸如穩健、均衡、公正、冷靜、超脫等等品質,仍需要進一步磨礪和坐實。目前的新聞評論,在公眾表達和精英表達兩條道路上,同時快步疾行。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的崛起,讓人人都有了麥克風,人人都成了評論員,人人都可對新聞事件品頭論足;另外一方面,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挑戰下,開始調整戰略,專攻新聞評論的深度化、專業化與獨家化,有一個明顯的精英化轉向。各家報紙陸續創辦的“評論周刊”就是證明。
從這個兩個層面出發,新聞評論的倫理構建,則一方面指向公眾理性的培育;另外一方面則指向精英理性的涵養。公眾評論應置棄民粹主義的狂熱,而精英評論則應杜絕精英主義的傲慢。除此之外,作為一種他律,來自于受眾與社會輿論的批評同樣重要,“中國新聞評論的倫理建設,應當從具體的批評實踐開始,而不一定從一整套規范開始,因為只有批評,才能發現問題,引發思考和認同。通過來自于廣大受眾的具體的批評,使人們重視新聞評論的倫理問題,并且逐步掌握觀察、發現、分析新聞評論倫理問題的能力,在廣泛討論和廣泛認同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約束新聞媒體評論者與社會各界評論者的普遍規范。”當然,新聞評論倫理,歸根到底是廣泛意義上的新聞倫理或媒體倫理的一個分部。新聞評論的倫理建設,既是這種意見表達方式本身的問題,同時也受到新聞倫理文化與媒介倫理文化的強大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理解新聞評論倫理,以公眾文化、新聞制度、媒體倫理、社會心理以及社會正義的視閾來觀照和建設新聞評論倫理,只有這樣,新聞評論才能漸漸擺脫其存在的倫理弊病,成為守望社會正義和踐行輿論監督的負責任的意見載體,為社會文明進步作出貢獻。
作者:張強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