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評論對公共領域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利益牽引:網絡評論整合網絡陌生人社會秩序圖景
“每一種話語都代表著一定利益群體”①,評論即如此。
1、網絡評論類型及展現的利益主體社會學家赫伯特•甘特認為“新聞本身不局限于對真實的判斷,它也包含了價值觀,或者說,關于傾向性的聲明。”②從利益角度分析網絡評論,其作者及所持的價值觀,所代表的傾向性值得分析與探討。根據學者胡沈明的《全民評論時代的評論作者類型及倫理責任探討》,網絡評論作品的寫作主體既可以是記者、專家,同時也可以是廣大網絡用戶。③首先,在寫到記者型評論員的責任時,胡援引美國全國社論撰稿人大會言論,稱評論撰稿人的“首要職責”“是通過信息,并引導讀者做出理智的判斷,這對民主制度的健康運作至關重要。”④因此,記者型評論作品的目的是引導公眾對主流價值觀的跟隨。其次,專家型評論員的評論作品往往不僅“對道德與事實進行評論,而是對新聞事實或社會現象作深刻探討”,“其目的是將知識進行社會化”。從利益的角度理解,此類評論作品其實代表了精英話語。最后,公民型評論員的評論作品“表達民眾觀點,其目的是社會意見的表達”。公民可通過自己的評論作品“表達意愿、展示自我”,“展現社會倫理價值觀”。以利益的角度解讀可知公民型評論作品所代表的利益群體最為廣泛。因此,不同評論寫作主體代表不同利益群體,其評論也就呈現出多元利益訴求。
2、網絡評論的利益整合功能首先,評論是現實利益群體的虛擬表達渠道。“在媒介市場,誰有了話語權,誰就有了力量。”⑤利益群體在網絡媒介的話語權爭奪,重任落在評論肩膀。其次,評論即解讀,解讀剝離新聞事件的現象外衣,展露利益實質。一旦利益實質曝光,不論網絡公眾的虛擬身份為何,他們都會被利益所吸引而形成一個臨時的群體,或支持、或反對、或持其他態度。同時,評論可說服。無論理性論證,還是情感訴求,評論勾勒利益關系也能凝聚網絡群體的力量。這些網絡群體附加在現實群體的網絡聚合上,以評論及反映的利益實質為牽引,即能呈現出一個帶有利益類屬的有秩序的社會映像。當然,網絡評論作者不同,利益訴求就不同。無數新聞評論對網絡陌生人社會進行無數次整合,形成了現在復雜而立體的網絡社會圖景。但透過評論背后所代表各種群體利益進行牽引和分析,網絡陌生人社會秩序圖景即清晰可見。
二、陌生人社會與公共領域:網絡評論構建完全陌生人社會為公共領域
現代社會正逐步演變為陌生人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陌生人社會產生現代人群的疏離與冷漠、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同時,在網絡呈現的完全陌生人狀態卻有利于我國公共領域的構建。根據哈貝馬斯的觀點,公共領域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公眾、公眾輿論和公共場所。對應由新聞評論所整合的網絡完全陌生人社會分析可以得出,網絡陌生人社會正是公共領域的構建雛形。首先,網絡陌生人社會為公共領域的發育提供了公共場所。互聯網絡的虛擬特性跨越了傳統社會的等級界限;身份的隱匿特性抹去了社會地位的區別,消解了權威與平民的差別,每一個網絡用戶都是平等的參與主體。
其次,公共領域要求“公眾”包含三點特征。一是擁有共同關注的普遍利益,這種普遍利益超出私人或集團利益之上;二是自愿性,即組成公眾的每一個體應是“自愿地”、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三是擁有一定的規模,成為“公眾”而非“集團”。⑥比較“公眾”要求與網絡陌生人社會中的多元利益群體。其一,是否具有共同關注的普遍利益。根據前文分析,有評論利益牽引所聚合的網絡群體,一種是本身由利益所關聯,是現實利益群體的網絡虛擬呈現;另一種則是因新聞評論的情感訴求與理性說服而主動關聯形成。其二,參與的自愿性與意見表達的自由公開性。網絡群體行為自由,鮮少受到束縛,只有被吸引才會參與網絡活動。而網絡評論主題廣泛,受議程設置影響較弱,同時網絡評論主體多元,表達稱得上是自由且公開。
其三,公共領域所要求的規模要素,其實是對公眾組成成分的規定。不是數量多就可以認為是規模大,就可以稱作公眾,而是根據規模中組成群體的利益性質及其普遍程度能否超越“集團”范疇而發展成為“公眾”決定。這一點,網絡陌生人社會既數量多,也滿足規模要求。最后,公共領域對公眾輿論的要求是公眾批判精神與公正公平。批判意識必須是公眾輿論的核心。哈貝馬斯認為,判斷公眾輿論是否形成的一個主要標準是,大眾意見中是否具有批判意識以及批判性意見在大眾意見中所占的地位。網絡評論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其間不乏批判看法與意見。根據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在《大沖擊:賽博空間和高科技對現實的威脅》的觀點,網絡輿論極易向負面導向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網絡輿論的偏頗與極端中,理性思辨與與批判意識也在萌生。總體來說,盡管仍有障礙存在,但在評論的多元利益訴求下,網絡陌生人社會的發育足以構建公共領域的雛形。
三、網絡評論仍需健康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的公共領域構建仍存在問題,既有公共輿論的偏頗,也有公眾接受信息方面的缺陷,同時網絡環境也有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公共領域的構建要求公共輿論公正公平,而綜觀當下國內的網絡環境,其中充斥的是大量的精英話語和意見領袖的觀點,公眾的真實訴求往往遭遇歪曲與掩蓋,同時網絡用戶的趨同與從眾行為也不利于公共輿論公正公平的走向。其次,拉扎斯菲爾德與莫頓也曾指出傳媒的基本功能———社會監視功能具有“麻醉”負功能,“即如果一個人接受了過多的信息便可能陷入一種對信息不關心或被動消極的狀態。”⑦這也是網絡輿論陷入僵局的一大誘因,網絡群體對信息的麻木導致網絡評論的利益牽引失去作用支點。
第三,根據《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13億。其中,40歲以下的網絡用戶占83.9%,且用戶最多的群體為學生,占30.2%。網絡用戶低齡化,缺乏足夠的社會閱歷,同時心智亦不夠成熟,這些表征對于網絡評論的生產與吸收均有影響。并且由此還看出網絡用戶低學歷、低收入的群體呈遞增趨勢,其優勢在于更多的現實低地位群體加入網絡陌生人社會,增添了虛擬陌生人社會構建的平衡性。但當下評論慣用的思維模式是否能被低學歷、低收入群體接受,這對于他們的思辨能力培養是否又有幫助等一系列問題均存在未知。對此,筆者認為通過網絡評論的健康發展與努力爭取,在網絡完全陌生人環境下構建我國公共領域仍具可能。
首先,以評論觀點的論爭喚醒麻木的神經。當網絡陌生人社會對信息產生麻木時,評論供給觀點市場以自由多元的觀點,產生論爭,以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博弈觸動公眾麻木的神經,爭取將社會監視的“負功能”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其次,網絡評論同時擔負起理性啟蒙的責任。網絡陌生人社會中漸趨增多的利益群體一方面平衡了虛擬鏡像的群體利益,另一方面也亟須思想啟蒙者的帶領以更順利地理解虛擬網絡的操作方式,成為評論發言者。最后,依靠評論培養并保護各種表達意識的發育。針對精英話語與意見領袖的優勢地位,鼓勵提出批判性意見以促進網絡陌生人社會輿論的公平公正。
作者:李婧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1級新聞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