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評論教學的互動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師與媒體互動:新聞評論教學的前提
一些新聞評論教師雖然能言善辯,與學生能有很好的溝通;但非常遺憾,他沒有任何新聞業務的具體實踐。他對新聞評論的理解,主要來自與新聞評論教材。這樣的教師也可能在新聞評論研究領域取得不小成就,但他恐怕很難教會學生如何去寫新聞評論。是的,倘若教師自己不會寫評論,沒有發表過評論,他怎么可能指導學生具體的評論操作?加強教師與媒體的互動,最直接辦法是從業界引進評論員。馬少華便是一個例子,他從中國青年報評論員轉為教師,至今已有十年。轉型之后,馬少華不僅學術成果不少,教學成績同樣斐然。他認為,無論是在報道還是在評論中,除了扭曲事實遮蔽事實的表達手法,除了有違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的表達內容和違反論證的邏輯規則等屬于規范問題之外,其余多數表達方法———評論的語言、結構、修辭,乃至一篇評論中信息的密度應以多大為宜,在標題中對不同的要素的突出與淡化等等方面,都屬于效果問題。一些新聞評論教師由于缺乏實踐經驗,或對新聞與評論現狀跟蹤不緊,往往會導致教學與實際脫離;他們可以講授評論寫作的規范,卻很難講授如何提高新聞評論的傳播效果(或表達效率)。教師與媒體互動,案例教學也是一個不錯的手段。涂光晉教授結合人大新聞學院的經驗指出,新聞評論教學要有教學方法的創新:“案例教學+互動討論+模擬訓練”,要有教學團隊的創新:“教學型+科研型+實踐型”。互動討論與模擬訓練,這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具體方式;案例教學和實踐型教師,則能保證教師與媒體的互動。案例教學很重要,教師能否收集到有價值的案例、能否真正解讀好更重要。教師與媒體的互動,除了科研合作與學術研究之外,教師也要關注新聞評論界的具體動向,具體操作的變化等。與新聞采訪與寫作不同,新聞評論是一項可以只在電腦前就能完成的實踐。新聞評論教師也要抽出時間,自己嘗試撰寫與發表評論,以此掌握新聞評論的最新發展與媒體需求。教師與媒體的互動,當然也可以借助外腦。譬如,可以邀請一線評論員或評論編輯來與學生交流。
(二)學生與媒體互動:新聞評論教學的目標
一些學生對于新聞教育常常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他們新聞業務能力的掌握,幾乎全部來自于媒體實習。這樣的認識當然是偏頗的。但這也指出了學生媒體實踐的重要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新聞學院都鼓勵和支持學生自辦報紙,在報紙上提供評論版面,甚至指導學生自創廣播、電視或網絡評論節目。學生自辦媒體,是非常必要的。但因為認識到,與社會媒體相比,學生媒體畢竟在編輯理念與編輯水平方面,存在巨大而難以彌合的差距。馬少華提出,新聞評論的寫作能力符合緘默知識的一些特征———依賴于主體個人體驗的“內居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傳的“意會性”,以及有明確實踐目標的“程序性”、操作性和技術性。“新聞評論的實際寫作能力,是可以通過閱讀、體驗,特別是實際寫作的體驗獲得的。”在我看來,倘若學生不參與實際寫作,不能主動通過投稿、發稿與媒體互動,他很難理解與掌握新聞評論教學與寫作中的緘默知識。既然面對的是“未來的新聞從業人員”,那么推動學生與媒體的互動,也就成了新聞評論教學的目標之一。出于這樣的初衷,任課教師在授課的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投稿的辦法,還應該向新聞學院尋求支持,為學生到媒體評論部實習的機會。經驗表明,學生在上課期間未能對新聞評論產生興趣,并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他很可能就此放棄對新聞評論的學習,其新聞評論員之路也將就此終止。教是為了不教。之所以說“學生與媒體的互動”是新聞評論教學的目標,那是因為一旦學生自己能與媒體互動,他便會在這種互動中自我磨練、自我培養,不久之后即便沒有教師的指引,他也能自己開辟出自己的評論之路。可以看出,激勵學生自己寫稿發稿,或到媒體實習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這甚至是一條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捷徑:學生即便從教師這兒沒有學到實際寫作的能力,他一旦實習可能慢慢什么都學會了。因此,新聞學院應該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社會媒體的具體實踐。新聞評論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學生自主寫作,積極向媒體投稿,去新聞評論業界中,接受殘酷的現實磨練。遺憾的是,因為教師與媒體缺少互動,他既不知道媒體需要什么評論稿件,甚至也不知道怎么向媒體投稿。加上一些新聞學院實習機會很少,這使的學生與媒體的互動往往成了無源之水。
二、新聞評論教學的教師、學生與媒體三方互動模式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其創建者沃爾特•威廉姆斯確立的“學習新聞最好的方式是動手實踐”,“新聞工作是一個世界化職業”的教育理念,以及貫徹其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密蘇里方法”,百年來在世界新聞教育界享有盛譽。密蘇里新聞學院特別強調專業實踐,并據此引進大量實踐課教師。學院提供這樣幾個實踐平臺:課程實踐、假期實踐、畢業項目實踐、專業機構實踐。在課程實踐中,每一個學習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基礎課的學生都必須到相應的實踐基地實習。在我看來,新聞評論教學應該遵循“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師傅”要帶好“徒弟”,自己必須要有一定的“江湖經驗”,并能將自己的經驗通過各種手段傳遞給“徒弟”。“徒弟”要檢驗與提高自己,必須要到“江湖”中去闖蕩;并將自己的經驗與“師傅”交流,這不僅會提高自己,也會提高“師傅”的水平。這也就進入了“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一)教師、學生與媒體三方互動模式的提出
新聞評論教學應該遵循教師、學生與媒體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如圖一所示)。一方面,教師通過與媒體的互動,尋找靈感進行學術研究,分析評論現象以加深認識,通過為媒體寫稿,來保持或加強評論實踐水平;另一方面,教師將這些所思所想所悟,通過與學生的深入交流與互動,傳授給學生。對于學生,則要將課堂所學,與在于媒體的互動之中不斷進行檢驗;與此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與經驗,也傳遞給教師。通過這三方互動,教師與學生便能在“教與學”中共同提高。在這三方之中,媒體處于中立位置,學生處于被動位置,教師處于主動地位。教師是學生與媒體互動關系的撮合者。三者互動的形成,處決于教師的課程設計、與學生和媒體交流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為媒體撰寫新聞評論,也可以邀請媒體為學生提供發稿平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趙振宇教授就曾多次與媒體合作,在長江日報、長江商報等媒體開辟專版,發表學生的新聞評論習作。這樣的熱情之舉,無疑會讓學生感動。另外,趙振宇教授也倡議發起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至今已舉辦5屆。他借助自己長達二十年的新聞評論從業經驗,與嘉興日報共同推動了評論記者工作機制,廣受業界好評。教師與媒體的頻繁互動,不僅能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也能促使教師的業務能力與時俱進,更為學生實習與就業提供了寬廣的空間,可謂是多贏之舉。在教師、學生與媒體的互動中,三方會形成一個交集(如圖二黑色區域所示)。這個交集可看成是教師、學生與媒體三方對于新聞評論的共識。這個“三方共識”是有意義的,它體現的是三方互動產生的效果:對教師而言,這體現的是他對媒體和學生互動的參與程度;對學生而言,這體現的是他對教師和媒體互動的吸收程度。“三方共識”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教師與媒體互動、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意愿與能力;同時也取決于學生:取決于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媒體互動的意愿與能力。
(二)教師、學生與媒體三方互動模式的具體操作
在新聞評論教學中,筆者曾嘗試在將前一日甚至當日發表的評論作品拿來與學生交流,學生的反響還是不錯的。同樣是案例教學,“汶川地震”的評論作品與“雅安地震”的評論作品無疑是不同的。5年之后,不僅學生對“汶川地震”的記憶已經模糊,社會現狀與社會心態也已發生變遷,評論的關注點與興奮點也已改變。“汶川地震”的評論作品雖然也可拿來作為案例,但相較而言“雅安地震”的評論作品更能引發共鳴、更能給學生以啟發。筆者也曾嘗試與學生一起找新聞、一起探討,然后分別寫評論、分別投稿,最后對評論發表情況,集中點評分析的教學方法。這種即時互動、甚至同題競爭的教學方式,其效果還是不錯的:不僅能讓學生很快掌握評論寫作的一些具體規范,也能很快將學生帶入評論寫作的情緒。當然,這只是教師、學生和媒體互動的粗淺層次,如何促使三方進一步深度互動,是值得繼續思考的問題。要加強教師與媒體的互動,新聞評論教師除了自己堅持寫稿之外,也可以到媒體去考察學習,甚至可以去掛職鍛煉。這些年,一些新聞學院在招聘海歸博士之外,也向業界精英伸出了“橄欖枝”,這無疑是很好的嘗試。是的,博士水平雖高,但卻要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如果要上新聞評論課,就應該自覺提高自己的新聞評論的業務能力。要提高教師的新聞業務能力,新聞學院既要重視引進有實際媒體經驗的教師,也要為教師提高業務能力提供支持。
為了加強學生與媒體的互動,有學者提出聘請媒體評論員與學生“一對一”交流。在我看來,這樣做的成本較高,還不如將學生送去媒體實習來得實在。有新聞學院直接聘請媒體評論員來為學生講課:如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就聘請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為學生講授新聞評論課程。請評論員來與學生交流或講座當然是必要的,倘若新聞評論課都由評論員來講,卻會將新聞評論專職教師置于可有可無只境地。更何況,所聘媒體評論員或編輯畢竟還有本職工作要做,他有沒有精力或能力上好整門課程,也要打上大大的問號。另外,教師推薦學生發表評論雖可偶爾為之,但絕非長久之計,畢竟媒體版面有著自身嚴格的要求。更何況,以今天評論版面對于時效性的要求,在學生到教師再到媒體的“一收一轉中”,學生的評論作品往往已經沒有了發表的競爭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對學生更長效的指導,是教會他如何寫稿、投稿、提高發稿幾率。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新聞評論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評論寫作經驗,也要激發學生寫作評論的激情。一旦學生有了寫作評論的能力、激情與沖動,他自然會積極參與到評論投稿的競爭之中去。應該看到,教師與媒體的互動、學生與媒體的互動,這兩者有很大的空間并不重合。一旦學生進入了狀態,他與媒體的互動自然也就進入了良性循環;只要他能長期堅持,或許很快就能超過教師的評論寫作水平。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學生的評論寫作水平能超過任課教師,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作者:劉義昆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