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價值取向的新聞評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評論選題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思想價值
有人把新聞區分為兩種不同特質的信息:以消息報道為主的事實信息,以新聞評論為主的理性信息。這個界定是比較恰當的。新聞評論作為社會需要的理性信息,其價值必然首先體現在評論選題的思想性上。不利于展現思想性,或者思想深度不夠,不能有效推進思想進步、傳播思想亮點的評論選題,就不可能具備頗有分量的思想價值。新聞評論的論說文體裁特征,決定了只有思想價值含量高的評論選題,才有可能創作出新聞評論的上乘之作。人的行為,社會的運轉和發展,均源于人的思想。但新聞評論選題的思想價值,所關注所追求的,不是個體的人和局部的社會的行為及其運作思維,而是能夠影響一代人、幾代人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思想,能夠影響、制約社會整體發展軌跡與進程的思想。這樣的選題一經確定,便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據其創作的評論,必然具備引導人們對重大問題正確思考的品質,不僅釋疑解惑,還能指明方向和道路。這樣的新聞評論給予人們的,是一種思想家式的忠告與奉獻:對事物間聯系的客觀分析,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把握,對未來的高瞻遠矚。每一個受用這種奉獻的人,就能清醒地面對一個理性清晰的世界。清代政論家王韜,于1874年在他所主筆的《循環日報》上發表的《變法》和《變法自強》等政論文,就堪稱思想價值很高的評論選題。19世紀70年代的清王朝,江河日下,內外交困,帝國主義列強像一群餓狼,瘋狂地撕啃著中國這塊獵物。王韜在他的評論中,主張不能拘于先王之法,要因時制宜,思變圖強。這種“變法”思想,比康有為、梁啟超早20年,震撼當世朝野,成為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先聲,為探索民族獨立、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起到了積極的啟蒙作用。實際上,這種以“變法”為評論選題所傳播的思想價值,是超越歷史與國界的,至今仍發揮著警醒世人的作用。中國欲轉弱為強,與西方“比權量力”,關鍵就在一個“變”字,“窮則變,變則通”;中國30年的改革歷程,當今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改革,不正與這些以改圖變的思想精神一脈相承嗎?
二、評論選題要緊扣熱點、焦點和疑點,及時傳遞理性思考的時代價值
新聞評論選題的時代價值,首先體現在選題的現實針對性。現實的社會普遍狀態,現實的重大事件,當前百姓關注的熱點、焦點、疑點問題,流行思潮時尚及趨勢等,是發現和提煉新聞評論選題的主選范圍。在這樣的范圍內確定的評論選題,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與興趣,論述所及,一般是大眾盼望的現實諸問題之本質和現實之惑的解答。這樣的選題,源于現實生活與百姓所思所慮的結合點;由這類選題創作的新聞評論,給大眾的感受,往往是他認識和適應現實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他們甚至可能據以采取行動,從被動地適應現實躍進到主動積極地創造生活。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征,因而每個時代關注的熱點、焦點、疑點、難點,都各有不同。把握選題的時代價值標準,就需要有敏銳而準確地發現這些熱點、焦點、疑點、難點的能力。一事當前,有沒有評論的必要;一種事物表象的背后,是否涵蓋著深刻的本質;一種時尚或潮流乍起,是否代表著時代的主流和前進的方向。在這樣的思考中選定的評論選題,一般都帶有時代特色;對這類問題的探討與追問,往往就能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方略,醫治現實弊癥的新藥,解答現實疑惑的鑰匙。
具有時代價值的評論選題,一般會顯示出時空的規定性。徐鑄成在引退的第二天為香港《文匯報》寫的時評《走了》,只能在中國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夜,在中國大地上閃爍指路燈光芒的時候問世。同樣,在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許多相伴而生的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新觀念、新思維,正是我們冶煉新聞評論選題的基本素材。一個成功的評論選題,總是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折射出時代的某種特征或趨勢,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大眾視點,總是同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希望與理想息息相關。例如,國企改革,職工下崗,官員腐敗,消費者權益與偽劣商品、劣質工程,民主與法制建設,網絡亂象與正能量,公共生活與社會治理等等。這些問題一經納入評論選題的視野,就顯出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從中確立的評論選題,就具備了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因為,這類問題的分析、研究、探索、解答,無一不是當今社會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無一不與人民福祉、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這類選題的時代價值,就體現在它呼應著時代的脈搏,關注著時代的走向,貼近了民生的需求。還因為它涉及的問題中肯,事件重大及其普遍意義,除現實的時代價值外,它還在歷史進步的鏈條中顯示“歷史價值”。例如,懲治腐敗這樣的選題,除了當代的重要性,還將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烙下深刻的印跡。
三、評論選題要以人為本,堅守并傳播普適的社會價值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價值觀念是相對固定的,不因時代的變遷而變遷,不因政權的更替而更替,成為超越地域、民族、歷史時限、意識形態的社會行為、人的行為的評判標準。這樣的價值觀念,實際上就是整個人類認同的公理。如果選定的新聞評論選題恰好包含了這樣的價值觀念,也就具備了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價值。愛好和平,反對不義戰爭;維護人的尊嚴,譴責屠戮與暴力;追求公正公平,鄙視欺凌弱者;崇尚忠貞愛情,鞭撻淫邪肉欲;呼喚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批評冷漠處世、茍且偷生……這在任何時代,都是民心所向,百姓所求,是普遍認同的社會道義標準,即使是逆歷史而動的統治者及其政治制度,也不敢明目張膽對此妄言否定。現代文明社會,更有責任和義務完善并張揚這類積極的社會道義標準,使之成為推進社會文明的動力之一。我們在選擇、確定新聞評論選題的時候,應該力爭做到,既要睜大眼睛捕捉那些能體現社會普遍價值觀念的相關世象,又能自覺運用大眾公認的社會行為標準對擬選的評論選題加以甄別與衡量。當一個新聞評論選題,能夠對某種社會世象或具普遍意義的社會個案展開愛憎分明、充滿理性的評判,并由此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引發社會的積極思考,就可以認定它具備了一定分量的社會價值,或曰它是有社會價值的新聞評論選題。1994年,南京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雇主摧殘保姆事件,雖是個案,但它是向社會公理的挑戰,直接關乎生命尊嚴和人格平等,許多媒體以此為選題進行評論,對雇主非人道的惡行予以抨擊。這種評論選題的社會價值,就在于它鄭重地重申了一個簡單而又神圣的公理:地位、身份、財富的差別,不能動搖人格平等,更不能決定生命的貴賤,并據此賦予一個生命可以任意摧殘另一個生命的權力。對弱者的同情、聲援與資助,對愚昧、落后、邪惡的揭露與控訴,通常也成為新聞評論的選題,向社會傳達真善美的呼喚,播撒文明的種子。這類選題往往從人類文明的視角,關注生命,關注民生,關注生活的本質,直接啟迪人對于自身的認識;從社會進步的視角,審視社會進程中的每一步曲折,每一陣波瀾,審視單個人的行為昭示的普遍意義,審視每一種具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所求者也就是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積蓄本原的動力,即人類整體改造社會、創造文明的自覺與激情。
四、評論選題要從“國家瞭望者”角色出發,始終堅持面向世界的開放性
媒體在新聞評論生產過程中,經常為評論選題的取舍而糾結,個人寫作也常常為什么能寫、什么不能寫、不敢寫而犯難。問題可能出在兩方面:一是媒體管理導致實際形成了評論選題的某些禁區。二是作者自身對評論選題的本質認知不到位,頭腦中尚未形成評論選題的價值評判標準,沒有標準就不會有明確而堅定的價值取向。從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原理出發,評論選題應保持與時俱進的開放性而拒絕禁區的存在。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科學理論,具有開放的體系,這種理性品質,賦予馬克思主義政黨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懷,也應成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及其傳媒單位的自修、自律定位。在網絡化、全球一體化時代,沒有開放的心態與氣度,黨和政府的媒體是不能勝任“國家瞭望者”職責的。新聞事業沒有開放性,“瞭望者”就會成為瞎子、聾子或擺設;評論選題如果喪失開放性,將直接減損評論應有的傳播功能與傳播價值。通俗地講,評論選題的開放性,就是徹底打破評論的禁區,凡是生活中存在的發生的事實或現象,都可以作為評論的對象,不認可所謂“敏感題材”一說,不贊成這不能說、那不能評。歸根結底,開放性就是實事求是,正視現實中一切值得認真評判、深入思考的問題。當然,如同新聞報道講求新聞價值一樣,不是什么都可以拿來報道一番;新聞評論也必須關注并重視評論選題本身是否有足夠的份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傳播價值。
作者:余剛單位:長江日報社評論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