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評論教學模式創新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媒介深度融合、微媒體欣欣向榮的媒介環境下,新聞評論教學模式的改革也以“互聯網+”為思路,將實踐教學貫徹到理論學習中,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作用。此外,新的教學模式也要求教師增加新聞實踐經歷,掌握多媒體運用技能。面對日益嚴峻的新聞失范現象,新聞評論教學工作也需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關鍵詞:
微媒體;新聞評論“;互聯網+”
新聞評論一直被視為媒體的靈魂,在觀點制勝的傳媒競爭氛圍中,新聞評論更是作為媒介的核心競爭力,凸顯著媒介特色和實力。不僅如此,新聞評論質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理想和職業素養,反映出媒體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格局下,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微媒體異軍突起,形成了獨特的信息生產、傳播、接收和反饋方式,這在豐富新聞評論形式和內涵的同時,也對高校新聞評論教學格局進行了補充和更新。
一、微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特點
(一)微媒體新聞評論更加具有“微”特征當下媒介融合趨勢為新聞業發展構建了更為廣闊的信息平臺和新聞報道體系,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單一的傳播渠道,而是以多形態、多平臺,全方位立體形式出現。碎片化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用戶使用媒體瀏覽信息,時間短、頻率高、注意力分散,閱讀習慣呈碎片化特征,新聞評論形式也隨之變化,向論點鮮明、論證精悍的“微”評論方向改進。基于興趣和人際關系而聚成團體的微媒體環境中,信息的傳播主要是朋友圈或關注人群間傳播,其傳播具有圈群式特征,由一個圈子通過交叉成員傳播到另一個圈子中,評論風格更加靈活、個性化,內容也依用戶群興趣和觀點的不同更加細分、多元。
(二)自媒體傳播方式泛化了新聞評論邊界[1]微信、微博信息的、傳播以用戶為主體,無論是傳播方式還是傳播內容都具有自媒體特征。自媒體傳播模式下,傳統媒體對信息渠道和話語權的壟斷地位被削弱,新聞評論主體也由專業新聞媒體人擴散到大眾。此外,微媒體傳播手段中出現的跟帖、轉發、朋友圈議論等形式也對信息進行了微評論,擴充了新聞評論方式,模糊和泛化了新聞評論概念界限。
(三)新聞評論發揮著社交貨幣的作用社交貨幣利用人們的求同心理和樂于與他人分享的特征來實現產品口碑塑造和思想傳播。在微媒體平臺上的新聞評論,既為表達觀點,也為獲得他人認同和構建自身形象。因而,微媒體環境中的新聞評論也在作為社交貨幣來購買其他用戶的注意力和互動,為取得有效的傳播效果,微媒體新聞評論向即時、個性、趣味的表達方式上轉變。
二、微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教學現狀
(一)新聞評論學院教育與媒體實踐間的脫軌當下,新聞評論教學模式主要以傳統的課堂傳教為主。新聞評論的教學內容也大多沿用之前的評論理論和評論寫作方法,學生對新媒體新聞評論特征把握不足,尤其是針對微媒體的“微評論”寫作應用實踐不足,與社會需求脫節。
(二)教師的理論素養與技能掌握間的不對等全媒體環境不僅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間接對教師的理論水平、實踐技能和新媒體技術應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新聞評論不再局限為文字創作,更是音、視、圖的融合,新聞評論的教學內容也應相應轉移到視頻評論、音頻評論等綜合形態的評論上。
(三)新聞評論寫作中網絡暴力問題凸顯受碎片閱讀習慣和海量信息影響,受眾對于了解新聞事件、新聞觀點缺乏長久耐心,因此立場鮮明、語言犀利、觀點獨特的評論往往能夠迅速抓住受眾眼球,擁有高轉載量,取得更大的社會反響。部分新聞評論員為了刻意追求眼球效應和個性化表達,步入了非理性評論誤區,在對事實了解不清的情況下發表偏激看法,語言表達情感失控,缺失了對新聞事實的追問和對新聞事實的冷靜反思,更對讀者產生了消極的輿論引導作用。
三、微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教學模式探索
(一)推廣“互聯網+評論”的新聞評論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深度滲透的今天,利用“互聯網+”模式重新思考新聞評論教學模式具有啟發性意義。事實上,不少高校的新聞評論教師已逐漸將微媒體評論教學法引入到新聞評論的課堂并取得良好效果。“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符合了媒體融合發展潮流,從最初的評論構思到受眾反饋環節,都能反映出學生在全媒體環境下,運用現代化手段對評論觀點、語言、結構以及意見反饋方面的創新和重塑。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應用能力,自主性、創造性和參與性被調動起來,納入期末綜合測評中。在新教學模式下,學習成果考察將被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期初由學生建立個人微媒體賬號,定期選題,創造性地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評論制作,在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議時,除了考核學生寫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外,社會互動和社會反饋也應被納入到衡量標準中。
(二)提升教師綜合業務素養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要求教師在授課之初必須具備熟練使用多媒體、跨專業評論寫作和制作的能力;豐富教學手段,由學生被動的知識接收變為主動的知識汲取;更新知識儲備,關注網絡技術發展為新聞評論模式帶來的新動向。此外,教師也應提升自身媒介實踐能力,增加媒體體驗交流經歷,只有對不同媒體的新聞評論制作流程有實戰體會,才能有能力指導學生完成多媒體新聞評論制作。
(三)注重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微媒體的低門檻信息特點雖然為學生進行新聞評論實踐提供絕佳的平臺,但是近年來基于互聯網、微媒體平臺的虛假新聞、新聞謠言、網絡暴力等問題也層出不窮。針對當前魚龍混雜、新聞道德失范的現狀,新聞教學工作不能再依賴新聞職業道德課程讓學生了解從業人員行為準則,應在每門課程中始終如一的對學生進行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學生作為未來的媒體人,只有從學校教育中就樹立起“把關人”、“守望者”的角色責任意識,在新聞實踐中才能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此外,在新聞評論作品衡量過程中,也應考察學生的價值觀和對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在教學工作中時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新聞觀和評論觀。
參考文獻:
[1]楊娟.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人才的培養[J].新聞前哨,2015(5):76-78.
作者:馮韶丹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