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刊傳播論文:互聯網的校園學刊信息傳播綜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胡虹余毅單位: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編輯部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
高校學報的信息傳播方式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科技期刊正在盡力借助各種網絡傳播形式等新的載體形態,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提升知識信息的傳播能力,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期刊在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方面,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學報目前的信息傳播模式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誕生至今已有340多年歷史,第一份高校學報《利濟學堂報》至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在科學技術進步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紀以后,人們傳播和交流知識信息的主要媒介是書籍,然而,用書籍交流存在實時性、互動性等方面的缺陷。17世紀之后,信函交流成為人們傳播新思想和新發現等信息的熱門手段和主導傳播方式,同時以此來確立知識發現時間的先后順序。到了18世紀,由于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開始形成印刷商、書商、出版商等職業化的信息傳播者,科技期刊賴以發展和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條件日漸成熟。到18世紀末,科技期刊開始向行業化、學科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到19世紀,專業性科技期刊幾乎遍及所有的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20世紀以來,科技期刊(高校學報)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技期刊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科技期刊的種類以每50年增加9倍的速率發展,使科技期刊逐漸演化為科學交流的一種主要的知識信息媒體。
高校學報的信息傳播模型概況及結構
(一)通用的信息傳播模型
1948年,美國數學家、信息論奠基人香農(Shannon)提出了信息傳播的一般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型高度概括了信息傳播的整個過程,無論是人人、人機、人物、物物之間的通信都適用于該模型,因此該模型也適用于物聯網的信息傳播過程分析。無論是什么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都應該包含四大要素: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傳者。
同時,⑴信息傳同時,⑴信息傳播是一種社會信息共享活動。信息可以同時為許多個個體擁有,這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信息在經過傳播之后,對受傳者來說,增加了所接收到的信息,而傳播者并不因為該信息為受傳者所獲取,自己就失去這一信息,而是與受傳者同時擁有這一信息。⑵信息傳播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傳播活動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性質決定了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發生在人類社會中的。只要有信息傳播活動出現,就必然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發生的。信息傳播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社會成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還會創造新的社會關系。⑶信息傳播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信息傳播是在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進行的,傳播者總是由于某種目的向受傳者傳播信息,受傳者在接受信息之后也總是要考慮所接收的信息與自己的關系:接受、部分接受還是不接受,而這一點正是傳播者迫切需要知道的。⑷傳、受雙方具備共通的意義空間是信息傳播實現的前提。信息傳播必須以符號為中介才能實現,而符號的含義必須是傳、受雙方“共通”的。
共通的意義空間指的是傳、受雙方必須對符號的意義擁有相同的理解。在廣義上,共通的意義空間還包括人們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
對于信息傳播過程,一些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各有優劣的傳播模型,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對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進行分析,提出“5W”模式: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另外,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施拉姆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以及盧因的“守門人”模式等等,對于信息傳播研究和應用具有一定的理論借鑒,同時也有一定的理論缺陷。本文主要依據Shannon傳播模式進行研究和分析。
(二)高校學報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型
根據高校學報對知識信息的編輯加工處理和出版發行過程,對照香農的通用信息傳播模型,具體分析模型中的各個要素可以得到:傳播內容(即信源)包括論文全部的創新性內容及其相關信息(如參考文獻等);傳播者應該包括論文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印刷者;傳播媒介包括:紙質期刊和發行渠道等;受傳者包括:審讀專家、一般讀者等。由此分析可以得到高校學報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型如圖2。
1.信源:知識信息。這種知識信息是客觀實在的,知識產品是客觀的,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且這種知識信息由問題、事實、假設和理論等組成,具有復雜的結構,每一種知識信息都有自己的內核,或表現為一種邏輯結構,它們在變換中是不變的,但是內核的具體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高校學報要傳輸的知識信息包括:傳承科學理論,如: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綜合評述;傳播工程技術,如:新技術、新工藝、新設計、新設備、新材料等相關的知識集合及文獻信息。
2.編碼:信源的編碼涉及論文作者、編輯加工、專家審稿及印刷出版等多個方面的方法、技術和規范,編碼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信源的傳播質量和效率。其中論文作者通過自己的學習研究和相互的交流研討決定并給出知識信息,因此其在高校學報傳播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編輯部包括編輯加工和專家審稿,其主要責任在于把作者提供的初始文稿信息進一步選擇、處理、分析、加工、完形等,保證知識信息的質量和提高知識信息的強度,以求達到知識信息出版發行的目的。
3.信道:紙質媒介或網絡傳輸,其主要功能是將作者和編輯部處理轉化過的信息符號,依照適應性和媒介性原則進行有效的技術處理和編輯(諸如劃版、標注、排版、校對、改版等),使之進一步具體化、暢通化和對應化,并最終通過完整化的期刊文章的文字轉換(由手稿轉換成印刷符號)。而這其中只是將學報作為知識信息傳播的一個通道。
4.譯碼:對傳輸的知識信息的理解和接收分析,主要涉及讀者或讀者群等。通常,讀者意味著高校學報傳播功能價值和功能意義的直接承接者、呈現者和評價者。
5.信宿:對信息傳輸的結果、效果進行評估,讀者經過理解和分析得出學報論文的學術水平和知識信息熵的大小。信息熵是反映論文價值高低的量度和讀者對論文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基于物聯網的高校學報信息傳播體系結構
物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可簡單定義為: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具體包含兩層涵義:第一,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核心和基礎,是互聯網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展;第二,物聯網用戶終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物品與人之間進行信息傳播。因此,可以說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各類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GPS)、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特定的協議,把各種物品與互聯網實現連接,進行信息處理、傳遞和交換,以實現物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一種網絡。為了實現物聯網的功能目標,其中的“物”應該具備:(1)要有唯一的身份標識碼;(2)要有存儲功能;(3)要有被感知的數據接口;(4)要有處理數據的能力(CPU);(5)要有數據傳輸通道(含協議)。否則,難以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基于物聯網的高校學報信息傳播系統,其中的“物”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與知識源的真實性、科學性相關的所有“物”,如:實驗地點、實驗設備、實驗數據的原始記錄,還有分析檢測的、實驗驗證的相關信息、論文作者的背景信息等等;二是與信息受眾相關的終端設備,如:計算機、手機、電視和其它閱讀設備等等。這樣可以構建一個宏觀與微觀、定性和定量地分析高校學報承載知識信息、編輯加工和專家審稿的水平、信息傳輸效率等功能的物聯網系統(具體如圖3),同時又可以很好地了解論文作者的創新過程,增大受眾的信息量,又可以方便驗證論文數據的真偽,防止實驗結論造假。該體系結構模型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在感知層實現知識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驗證性,在網絡層實現知識傳播的實時性和傳播信息受眾的廣泛性,在應用層實現多媒體手段的知識信息獲取和高校學報的綜合評估認證。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主要有:對各種科學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的感知和實驗數據的匯集,以及對這些設備唯一身份的編碼標識,對論文作者研究背景數據庫的建立和作者知識背景的溯源分析;還有高校學報知識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和關于知識邏輯的云計算模型分析等等。無論怎樣,這些關鍵技術的逐步解決,對于高校學報數字化、網絡化的應用和發展,特別是基于物聯網的數字化、網絡化的應用,提高高校學報的協作效率和資源共享程度均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結語
基于物聯網的高校學報信息傳播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知識傳播系統,要具體實現并真正起到應用的作用,必須從系統論的思想出發,結合信息學、傳播學和信息技術學等相關理論和方法,建立規范,認真規劃,政策保障,分布實施,才能使高校學報所傳播的知識信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