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下會計轉型及人才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會計是一個與數據、信息處理、計量、分析和報告有著十分密切關系的領域,大數據將會改變未來會計業務發展方式方向。大數據時代的會計和財務領導者是“以數據為中心”綜合技能為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因而會計專業的培養方向在于財務、技術與信息學科的交融整合。本文將首先探討新時代下會計的轉型,進而探討新技術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的轉變,最后對具體的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會計;人才;改革
一、新時代下會計的轉型
(一)IT技術對會計的影響大數據。通過大數據處理方法和工具,幫助了會計人員在合理的時間內進行獲取、管理、處理和整合數量龐大的企業經營相關數據,最終幫助企業決策者更好地進行決策。[1]電子發票。可以幫助會計人員利用信息系統自動獲取發票中的信息,解決了發票管理中的諸多問題,如假發票問題。圖像識別技術也在電子憑證、電子票據的影響處理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云計算。可以通過SaaS,PaaS,LaaS等模式獲取從事會計工作需要的軟件、平臺、基礎設施,使會計活動不受地理限制。移動支付。企業自身的采購活動和銷售活動接受客戶支付方式的改變,加快了資金流動的速度,方便資金的結算。機器學習。通過從復雜文件中提取信息,擴展了會計人員的知識,通過學習范例,整合大量的資料庫,從財務及業務的大數據樣本中,逐步獲取更全面的知識儲備,進而習得財務分析的能力,并且幫助企業管理層作出預測和決策。區塊鏈技術通過對數據的產生及流轉實現可驗證、不可篡改的記錄,從而提升會計審計的效率。
(二)人工智能對會計的影響大數據時代,借助云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會計職能強調會計核算的傳統功能,正逐步轉向強調管理決策功能,即:管理會計化。近年來,人工智能的普及,對財會行業的沖擊巨大。在審計領域,大數據可以產生更多的數據驅動審計,為客戶和審計人員提供更好的經驗。也可以產生更有價值的洞察力。2017年以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繼引入了財務機器人。內資八大所也相繼引入了更加強大、智能的審計軟件,幫助審計師對接被審單位的賬務系統,大大減少了審計師的重復性工作內容。有部分機構預計到2025年,基礎財務都會被機器人替代。[2]在會計領域,財務機器人在信息和數據的錄入、合并、匯總、統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既定的業務邏輯能夠快速進行判斷,甚至可以通過某種算法做出復雜決策。對于部分合規和審計工作將有可能實現“全查”而非“抽查”。財務機器人不用休假,可以一天24h都保持極高的準確率。并且完成任務的每個步驟都可被監控和記錄,可作為審計證據以滿足合規要求。通過財務機器人,使得原先單調枯燥、重復性較高且容易出錯的工作大大減少,進而也提高了業務流程的運轉效率。如此巨大的優勢同時也對會計工作產生巨大的沖擊。此外,在咨詢服務中,大數據可以識別問題,幫助監視和改進業務性能,并構建支持各種產品或操作改進的分析模型。在稅收方面,大數據提供了更容易地分析效率、確定與稅收相關的改善機會以及幫助評估全球機會的機會。在管理會計中,大數據可以幫助進行風險識別和管理。
二、新技術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的轉變
隨著會計行業信息化的深入和發展,企、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應用越來越普及。要求會計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會計專業知識、會計核算能力,而且應具備更高的會計核算、管理軟件的開發、維護,會計信息的利用、進而預測決策的能力,這對于高效了解會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實務領域已經逐漸邁入信息技術的新時代,而現實是會計教育多數停留在手工操作為主,遠遠落后于會計實務的發展,培育的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因而,高校應該從知識體系及能力體系兩個范疇謀求改變。
(一)知識體系的完善在會計學科知識的構建中,不應再僅僅局限于會計的專業知識,而是應該更多的開設包括計算機、統計、數學等學科的課程。使學生成為具備數字化、信息化的跨領域復合型人才。在知識體系的完善中,要加強實務課程的占比,使學生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有更多實務動手的機會。通過完善多學科交叉的知識體系,構架程序算法化思維,使其能夠在未來和財務機器人更好地協同工作。此外,信息技術變革新時代要求未來的財會人員了解財務程序機器人的系統構建和維護,以及內在軟件的邏輯算法,使其能夠適應財務處理的新思路。
(二)能力體系的培養分析能力。傳統的分析能力更多是對過去歷史數據的提煉與思考。但是新時代下的分析能力,對未來數據的收集、分析和預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對于財會人員的能力要求不再僅限于數據得來后的各類指標計算,而是對數據的挖掘能力、后期多維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決策能力。會計早已不是賬房先生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核算工作。更多的是提供財務數據,幫助管理層作出決策。因而要求會計要走出來,走進業務流程中,走進宏觀經濟環境中,站在更高的層次,對企業的未來提出財務角度的發展建議。學習能力。財會人員的持續學習能力是財會人員的核心競爭力。會計人員不應僅僅滿足于自身學科的學習,考取CPA、ACCA、CIMA等證書,而是應該學習更多的跨學科知識,包括金融、統計、計算機等相關學科。信息技術能力。會計信息生成的技術與平臺的開發和維護能力也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具有會計業務處理能力與會計信息利用能力,企業理財和財務審計能力,計算機運用能力,會計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實施與運用能力,財務軟件應用、開發與維護能力,才能成為未來的新興財會領軍人才[3]。
三、對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探索
根據2018年招生簡章,目前已有25所“雙一流”高校,共計73個經管大類招生專業或方向包含“大數據”??傮w來看,目 前經濟管理(含統計)大類涉及大數據的專業招生方向設置,多集中在工商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國外高校情況是,在商學院層面:設有“商業智能與數據分析”類似專業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目前已經設置“數據與分析會計”碩士學位(MaccD+A,MasterofAccountingwithDataandAnalytics)。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ManagementUniversity,設置財務大數據碩士,開設數據分析等課程。由此可見,增設“大數據會計”專業方向是未來會計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數據分析+IT技術+會計財務”三者“文理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將受到青睞。具體的課程設置遵循《會計學》本科專業基本設置方案,維持大學科基礎課設置不變,僅在通識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課(選修)課程模塊,增加大數據分析的數學與統計課程、增加計算機技術方法的計算機課程。具體可以增加數學統計類課程,如數學分析、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的課程。計算機與機器學習類課程可以增加: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Pyhton、數據庫與數據倉庫、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大數據與會計智能、大數據技術與架構等課程。
四、總結
社會和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創造的機遇總是比挑戰更多,只是對于具體的個體,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則千差萬別。面對機遇,會計專業的未來在于財務、技術與信息學科的交融整合。而只有滿足高素質復合性應用型人才才是未來的領軍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2]王靜.淺議“財務機器人”是否可以取代財務人員[J].財會學習,2018(6):29-30.
[3]徐麗坤,馬崇輝."互聯網+"背景下財務會計職能轉型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1):194-195.
作者:劉遠舟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