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質量、效率非常重視,信息技術“有效教學”開始被眾多教育工作者頻繁使用。本文在介紹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基礎上,從立足新課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活用教學方法三個維度來提出具體措施,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理念
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教學的效益”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要素,把高標準、高效率、高效益作為衡量“有效教學”的標準。有學者這樣認為“有效教學”的本質:“‘有效’是指教師在完成某一階段的教學后學生實際取得的進步和發展變化;‘教學’是指教師引導、保持或督促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但也有專家這樣認為,可以把“有效教學”的“有效性”解釋為更加廣泛的概念,除了學生的考試分數外,還包括自我激勵(self-moti-vated)和源自師生的幸福感。綜合來講,“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是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實現有效性的程度。具體指教師在保證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符合教育教學倫理、技術倫理的基礎上,發揮信息技術本身的教學功能和特有優勢,合理、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盡可能小的教學投入達到最優的教學目標。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各種能力和素養。
二、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性的措施
(一)立足新課標,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2018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新課程標準強調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學習內容,注重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將知識建構、技能開發與思維培養融入到運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到信息技術支持的溝通、共享、合作與協商中,從而成為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中國公民。新課標從四個方面對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進行了具體描述,分別是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從課程結構來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部分構成,每部分分為不同模塊,每一模塊的內容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有不同側重點。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能再是提高分數,而是明確學生應該掌握的重難點知識,然后根據需要掌握的知識層層分解,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教師在備課以及開展教學活動之前要仔細研讀新課程標準,把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理念貫穿于教學中,是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重中之重,為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提供了導向。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課堂質量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變得更加深入和廣泛。當下流行的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都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種渠道將自學感興趣的知識在課堂上分享,促進網絡資源的整合和共享。VR、AR、3D打印技術也逐漸走進課堂,引導傳統課堂從“滿灌式”走向“互動式、探究式、沉浸式”教學模式,學生的科技素質逐步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元素的注入,使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教材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新技術在課堂中的廣泛應用對教師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信息技術教師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教學的能力,關系到能否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體驗,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活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在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方式,而學生和老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教學結構,老師更多的責任是去理解學生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目前,講授教學法仍然是信息技術課程的主流上課方式,老師通過屏幕廣播授課,學生只是機械的模仿老師的操作步驟,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活用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活動,采用多種形式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先布置一個學生感興趣并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在強烈的解決問題動機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檢索和整合應用,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反思總結,形成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中獲得成就感,由此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勇于獨立開拓探索新知,逐步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示范教學法、同步教學法、探索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改變只傳授知識的“灌輸式”教育為注重能力培養的“啟發式”教育;變只演示操作步驟的“封閉式”教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開放式”教學;變教師唱“獨角戲”的單一教法為“師生同臺”的多元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精講多練,重在實踐,加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做到學會學習。
三、結語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老師要秉承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學生攜手共同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信息技術有效教學要求教師要擺正觀念態度,立足新課標,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為導向,以生為本;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創建有效課堂;活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推動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寒.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教學方法[J].中國新通信,2018,20(10):207.
[2]林建偉.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如何實現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6(22):164-165.
[3]魏麗鶴.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探討[J].成才之路,2016(27):24.
[4]喬玉海.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9):96-97.
作者:郭賽楠 孫強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