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通過引入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保險深度和保險業績指數四個指標,對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其結果是該城市帶保險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發展水平低,保險有效需求不足,保險地位與其經濟地位不協調。雖然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業發展水平不平衡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但主要可以從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性和區域保險市場供給的主導性方面進行深層次分析,并實施差異化的保險策略,合理配置保險資源,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保險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皖江;城市帶;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保險深度;保險業績指數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為國家級示范區,其成員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滁州、池州、銅陵、宣城8個地級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①此城市帶區位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等優勢。近年來,該城市帶產業承接規模不斷擴大,成效顯著,已成為安徽省最為富庶的地區。保險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能發揮風險分攤和保障服務作用,對于產業轉移順利完成非常重要。深入研究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對示范區順利實現產業承接以及提升安徽省保險服務業水平具有現實意義。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以及保險深度這三項指標是評價一個地區保險業發展水平的國際通用指標,但僅僅用這三項指標來分析區域保險業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祝向軍首次引入保險業績指數這個指標來衡量我國各省市區域保險地位和經濟地位的關系,提出了均衡地區保險業發展的建議。[1]蔣才芳在對我國各省市保險發展業績進行分析和評價后,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各省市保險業績指數存在下降趨勢,部分省市保險地位發展速度逐漸落后于其經濟地位的發展速度。[2]胡宏兵引入保險業績指數分析我國保險業務水平不平衡的特征。[3]從現有研究來看,大部分學者仍將視角放在對東、中、西部地區保險發展或某一省市保險業發展的研究上,而對具體城市群保險業的研究比較少。本文擬引入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保險深度和保險業績指數四個指標,以期對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做出更深入、更客觀的評價,為提升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的發展水平提供借鑒。
一、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分析
(一)保費收入
保費收入是某地區保險公司因接受投保人風險轉嫁、為投保人提供保險保障而向投保人收取的費用總和,保費收入指標反映了某地區保險業的總量水平、保險市場發展程度和規模。一個地區保費收入越高,說明該地區保險業總量水平和市場發展程度高,保險市場規模大,同時保險公司承擔的保險責任也大。2006-2015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費收入以及保費收入變動趨勢如表1、圖1所示。1.整體發展情況從絕對數字來看,皖江城市帶保費收入近十年來一直在增長,2006年保費收入是104.31億元,2015年為445.72億元,增長了341.41億元,但總的增長率低于全省;安徽省在此期間增長了534.24億元。分階段看,2012-2015年皖江城市帶的增長率則高于全省的增長率,2015年皖江城市帶保費收入增長率高出安徽省增長率7.94%。總之,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與全省保險業發展基本同步,且保費收入占全省總保費收入的比例一直在60%左右。2.各市發展情況2006-2015年,皖江城市帶保險規模最大的城市是合肥市,2006-2007年保險規模最小的城市是池州市,2007-2015年保險規模最小的是銅陵市。2006年合肥市保費收入28.68億元,占皖江城市帶總保費收入的27.49%,是池州市保費收入(3.54億元)的8.10倍;2015年,合肥市保費收入154.05億元,占皖江城市帶保費收入的34.56%,是銅陵市保費收入(14.20億元)的10.85倍。從圖1可以看出,2006-2015十年間合肥市保費收入在皖江城市帶中一直遙遙領先,且從2011年起與其他城市差距進一步拉大;銅陵和池州兩市保險規模小,保費增長緩慢;安慶、六安、蕪湖、滁州、馬鞍山、宣城六市保險規模在皖江城市帶中位于中等規模,其中安慶、六安兩市在2009年之后保險規模增長較快,其他各市保險規模都有所擴大,但增長速度比較緩慢,各市保費收入差距有縮小的趨勢 。
(二)保險密度
保險密度是保費收入與人口數量的比值,即人均保費。該指標反映了某地區保險普及程度和保險需求狀況。2006-2015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密度以及保險密度變動趨勢如表2、圖2所示。從總體上看,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密度在趨勢上有所增長,2006年皖江城市帶保險密度超過全省保險密度平均水平的有5個城市,分別是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以及宣城,其中合肥、馬鞍山以及銅陵3市的保險密度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皖江城市帶保險密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以及宣城6個城市,但保險密度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的只有合肥和銅陵兩市。從保險密度變動趨勢來看,2006-2011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密度按發展水平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合肥、馬鞍山和銅陵,這三個城市的保險密度處在最高水平,并且這三個地區保險密度差距小;第二類城市是蕪湖市,蕪湖市保險密度在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密度中處在中等發展水平;而池州、安慶、宣城、滁州、六安是第三類城市,這些城市的保險密度小,與安徽省以及全國的保險密度差距大。2011年,合肥、銅陵、馬鞍山以及蕪湖四城市保險密度呈現下降趨勢。此后,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密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合肥和銅陵兩市的保險密度依然保持領先地位,馬鞍山市保險密度增長放緩,2011年后其保險密度與合肥市和銅陵市的差距拉大,蕪湖市與池州、安慶等市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三)保險深度
保險深度,是保費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了某地區保險業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反映的是保險業的相對發展水平。[4]2006-2015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深度及其變動情況如表3、圖3所示。從歷年保險深度數據可以看出,2006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深度超過全省保險深度平均水平的只有池州和六安兩市,其中只有六安市的保險深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皖江城市帶只有安慶、池州和六安三市保險深度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池州、六安兩市的保險深度還高于全國保險深度,而合肥市保險深度比全省保險深度少0.46%,比全國保險深度少0.87%。從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深度變動趨勢圖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深度并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上升,2006-2008年,保險深度整體呈上升趨勢,六安和池州兩市最高,2009-2013年,保險深度呈下降趨勢,2013年后各市保險深度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六安和池州兩市,2015年六安市的保險深度達到5.02%,分別高出全省和全國保險深度1.84%、1.43%,池州市2015年保險深度達到4.46%,與六安市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四)保險業績指數
保險業績指數,是一年內某地區的保險深度指標與整個區域的保險深度指標的比例,即某地區的保險深度/整個區域的保險深度或省市的保險地位/省市的經濟地位。如果某省市保險業績指數(IPI)>1,說明該省市保險業相對發展水平高于全國保險業相對發展水平,且該省市的保險地位高于其經濟地位;當IPI=1時,則說明其保險業相對發展水平與全國保險業相對發展水平同步,并且與其經濟發展相適應;當IPI<1時,則反映出該地保險業相對發展水平低于全國保險業相對發展水平。[根據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深度數據,按照保險業績指數公式計算出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業績指數如表4所示。2006年只有六安市的保險業績指數大于1,占皖江城市帶的10%,在2006-2015年,六安市有9年的保險業績大于1,2009年達到1.42;保險業績指數最低的是蕪湖市,近十年間沒有一年保險業績指數大于1,且近三年均不超過0.5。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業績指數變動趨勢如圖4所示。以2006-2015年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業績指數均值為聚類變量,采用分層聚類分析法,對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績指數(IPI)進行聚類研究,按不同的發展水平對這些城市進行分組區分,將發展水平相似的城市劃分在同一類中:IPI均值≥1的為第一類地區,包括安慶和六安兩市;0.8≤IPI<1的為第二類地區,包括滁州、宣城、巢湖及池州四市;第三類地區0.5≤IPI<0.8,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以及銅陵四市。[2]46-47
(五)有關結論
通過上述統計分析可知,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發展水平低。從各市保費收入數據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帶保險業整體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從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兩指標來看,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實則較低,其中人均保費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較少,且大部分城市的人均保費都未超過安徽省平均水平。皖江城市帶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各市保險密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不及1/3,六安、滁州、安慶三市的保險密度未達到安徽省平均水平,這些地區的保險業發展潛力仍需大力挖掘,以進一步促進當地保險需求轉化為現實保費收入。皖江城市帶保險業與其經濟地位不匹配,皖江城市帶中保險地位高于其經濟發展地位的只有六安和安慶兩市,而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四市經濟較發達,但保險業與其經濟地位嚴重不匹配,保險業發展水平較低。
二、成因分析
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業發展水平不平衡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可從各市經濟發展水平、保險供給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性
眾多研究已表明,經濟增長可以促進保險市場發展,也是影響保險需求的主要因素。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業發展水平不平衡主要由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的。首先,由于各市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保險需求擴大,導致了皖江城市帶保險業整體發展較快;其次,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和銅陵市經濟發展水平在皖江城市帶中居前四位,但其保險業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即保險業相對于經濟的貢獻率較低,導致保險業績指數小于1,說明這些地區的保險業潛力仍可挖掘;最后,六安市和安慶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均GDP在皖江城市帶各市中墊底,但近年來其保費收入增長居皖江城市帶前列,保險業發展已和本市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其保險業績指數大于1,說明其保險業發展水平高于經濟發展水平。
(二)區域保險市場供給的主導性
保險需求決定保險供給,保險供給總是追隨保險需求。但我國保險市場總體上是一種供給主導型市場,區域保險市場亦如此,而且是總公司供給主導型市場。皖江城市帶保險經營主體除了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是區域性保險公司,其他的都是分公司經營,分公司作為區域保險經營主體,沒有獨立的保險產品開發權與定價權,也沒有銷售模式與銷售產品的選擇權,因而不能根據各區域的保險市場需求來從事保險活動,造成區域保險有效供給及有效需求的雙重不足,這是區域保險總供給與總需求矛盾的深層次原因。
三、提升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的建議
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現代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皖江城市帶各市應抓住機遇,主動作為,進一步提升保險業服務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一)實施差異化的保險策略
實施差異化的保險策略是提升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的關鍵。差異化的保險策略是在區域保險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的基礎上,以各區域客觀的保險發展環境所決定的有差別的保險需求為依據和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保險發展策略,包括保險監管、經營行為以及保險政策的差異化。[3]164-169就皖江城市帶而言,目前可以做到的是實施保險經營行為差異化。一是實施保險產品差異化。建議各總公司應注重發揮分公司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擴大保險經營主體的自主權,力求各市保險產品能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目前,皖江城市帶各市保險產品結構趨同,財產保險中機動車輛保險占比均超過了70%,其他險種結構不合理;人身保險業務中人壽保險占比高,其中普通壽險、分紅壽險以及萬能保險占比列前位。合肥、蕪湖、馬鞍山及銅陵市經濟發展水平高但保險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財產保險中應大力拓展企業財產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科技保險,增加其在產險業務中的比例。人身保險業務中,在做好傳統保障型產品銷售的同時,應注重拓展健康險和意外傷害保險,提高投資型產品的比重。六安、安慶、宣城、滁州以及池州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第一產業占比較高,在財產保險業務中應提高農業保險、責任保險以及信用保險的比例,且在人身保險業務中重點拓展保障型產品,相應降低投資型產品比例。二是銷售模式差異化。對于經濟發展水平高、居民保險意識強的地區應積極發揮網絡銷售、電話直銷等新型銷售模式的作用。同時,對于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應加大對保險營銷員的培訓與管理,進一步發揮保險營銷員和兼業保險人的作用。
(二)合理配置保險資源
合理配置保險資源對于提升各市保險業發展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共有省級及以上保險機構53家,其中總部設在安徽省的保險公司只有國元農業保險公司一家,其他的都是分公司,并且絕大多數聚集于合肥市,其他地市保險機構少且分布不均。因此,應加快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建議地方政府支持設立更多的區域性保險機構,提高其經營的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目前保險市場供給由總公司主導的局面,增強區域性保險公司的創新能力;二是將現有的保險資源向保險發展水平低的地市傾斜,提升當地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同時支持發展保險公司、經紀公司、公估公司等保險中介機構,進一步完善其保險市場。
(三)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保險業的發展
保險具有“社會穩定器”的功能,但商業保險公司畢竟是以盈利為目的,要提升各市保險業發展水平僅靠其自覺行為難以達到目的,必須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會面臨多種風險,積極發揮保險的風險分攤和保障服務作用,為其順利承接產業轉移具有戰略性意義。因此,地方政府有理由也有必要支持當地保險業發展,使保險真正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實現地方政府行為目標的重要保障力量。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強地方政府與當地保險發展之間的直接聯系,要在制度創新、政策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做文章,以促進當地保險業創新發展,進而推動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的提升。總之,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發展水平低,保險有效需求不足,保險業與其經濟地位不匹配,只有實施差異化的保險策略、合理配置保險資源以及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提升皖江城市帶保險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祝向軍.我國省級區域保險業發展評價:基于保險業績指數的分析[J].上海保險,2007:42-44,31.
[2]蔣才芳.基于保險業績指數的區域保險差異探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45-49.
[3]胡宏兵.中國保險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64-169.
[4]孫秀清.中國區域保險發展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109-110.
作者:劉瓊 瞿娟娟 單位:銅陵學院 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