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務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我們在研究財務報告目標時,一般都不區分財務會計的目標與財務報告的目標。這是因為如果我們承認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那么,嚴格地區分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的目標與財務會計系統所提供的報告的目標,意義不是很大。因為,財務會計作為一個整合的系統,財務報告主要就是對外的“接口”。這樣,財務報告的目標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響以至重疊的:財務報告的目標會影響財務會計對其要素的確認、計量和記錄,財務會計的目標也會在財務報告中得到體現。因此,本文在討論到財務報告目標時,并不區分財務會計的目標與財務報告的目標,而是將它們作為同一含義使用。
人們對財務報告目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財務報告目標應體現使用者主觀要求,但是一定時期的財務報告目標的形成和發展又不是主觀隨意的,必須受制于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并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財務報告目標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就長期而言則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財務報告目標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到1966年美國AAA為紀念自身成立50周年而專門發表了《論基本會計理論》的報告,人們才重視對財務報告目標的研究與探討。從國外來看,在20世紀70、80年代,會計理論界對財務報告目標已經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
一、財務報告目標的兩種觀點
(一)受托責任觀
受托責任觀的思想早在會計產生之初就己經存在,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時。它的發展與公司制和現代產權制度的發展休戚相關。在公司制下,由于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源所有者將其資源委托給受托者,同時賦予受托者資源的保管權和運用權,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權對資源獨立自主地進行經營,這樣就形成了委托者與受托者之間的委托——受托責任關系。所有者和經營者都十分明確,沒有模糊、缺位的現象。委托者還可以就委托的資源向受托者提出具體的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按既定目標有效地管理受托資源,委托者可以更換并尋找新的受托者。公司制下受托經管責任的存在,客觀上要求會計反映和報告受托經管責任,從而形成了以受托經管責任為目標的受托責任觀。作為委托人的所有者,十分關注資本的保值與增值,只需通過財務報告上所反映的資源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即可達到此目的。受托責任觀立足于過去。多數會計學家和學者認為,在資本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受托責任觀較為符合實際,它可以使企業的會計行為與經濟行為相一致。
(二)決策有用觀
決策有用觀則認為,財務報告目標就是為了向現在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包括歷史的、未來的和不確定的信息,而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關于企業現金流動的信息和關于經營成果及資源變動的信息。財務報告應反映現時的信息,并面向未來,即更強調信息的相關性。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兩權分離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的,委托、受托雙方不是直接進行溝通、交流。由于資本市場的介入,使得委托方變得模糊,資源的所有者對委托資源的控制淡化。更為重要的是,資本市場的介入,使得體現為委托方的市場投資者,關注的不是具體某一企業資本的保值與增值,而是資本市場的平均風險與報酬水平及其所投資企業的可能風險與報酬。因此,管理當局的經營績效如果不能令人滿意,資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換管理者,而是通過資本市場賣出這部分“產權”,并購入投資者認為有效的“產權”,從而將受托方的管理重心從有效地管理委托資源轉向最大限度地向資本市場樹立“良好”形象,均衡報酬與風險。
二、國際會計界關于財務報告目標的闡述
國際會計界的以下幾個權威機構對財務報表目標的闡述,體現了“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兩個主流觀點的相結合。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SAB)于1989年7月的《財務報表編報框架》中認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是為廣大使用者提供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情況與財務變動的信息,從而有助于他們做出經濟決策”?!柏攧請蟊硪卜从沉似髽I管理當局履行資源受托責任的情況,以便使用者持有或出售對該企業的投資、或延聘、更換管理者等經濟決策”。
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于1999年的會計原則公告第1章《財務報表的目的》提到:“為廣泛的使用者提供報告主體的財務業績和財務狀況,以便他們評價該主體管理當局的受托責任,并做出經濟決策”。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則側重于決策有用觀,并認為:“編制財務報告應為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和類似的決策”。
綜上所述,財務報告目標并非一成不變,如果脫離具體的經濟環境去爭論孰優孰劣,是無法達成一致結論的。正如FASB在1978年的《財務會計概念》第1輯——《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所述,“編制財務報告的目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受到財務報告所產生的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筆者認為,在資本市場欠發達的經濟環境中,受托責任觀較為切合實際;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不斷發育成熟、并對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有全面影響的情況下,決策有用觀對財務報告目標的表述更為恰當。
三、對我國財務報告目標的定位
在我國,財務報告目標問題一直沒有引起重視。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會計領域幾乎沒有出現過“會計目標”、“財務報告目標”等術語。葛家澍教授1988年主編的《會計學導論》,較系統地介紹了會計的主要目標,是我國較早研究會計目標的教科書。我國關于財務報告目標的論述最早出現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該準則的第11條指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不難看出,這種表述傾向于決策有用觀,但它與決策有用觀突出強調會計信息必須首先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這一規定有一段距離,魏明海、龔凱頌教授等認為該規定過于籠統,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沒有什么指導意義。因此不能將其作為我國財務報告目標。
筆者認為,我國當前的財務報告目標應當定位于決策有用觀,理由如下:
1.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的實質基本相同。會計信息使用者均要根據財務報告進行決策,只是決策目的不同:前者主要對是否更換受托人進行決策,后者主要對是否投資或追加投資或轉讓投資進行決策。筆者認為,決策有用觀其實包容了受托責任觀,將我國財務報告目標定位為決策有用觀,并不否認需要提供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會計信息,受托責任履行的好壞與否,直接關系到所有者是否繼續聘用現在的經營管理人員,而這本身也是決策。所以選擇決策有用觀為我國財務報告目標,本身就包含了受托責任觀的觀點在內,二者并不矛盾。
2.我國證券市場發展速度很快,經過10多年的發展,到2005年春節前,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378家(A、B股),我國證券市場市值為37055.57億元,流通市值為11688.64億元,總股本為7149.43億股,投資者開戶數7211.43萬戶。由于證券市場的大發展,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披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企業提供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相關性強的信息,以滿足其決策的需要。
3.有利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會計目標逐漸成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的邏輯起點,決策有用觀是國際會計界普遍認同的會計目標。我國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也很重視。目前,我國會計標準體系已初步建立,修訂基本會計準則,制訂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時機已經成熟。2005年4月16至17日,由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準則專業委員會主辦、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承辦的“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會計準則專題研討會”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隆重召開,與會代表就如何構建我國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發表了建設性的意見。2005年6月2日財政部了作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會便[2005]12號),該準則(征求意見稿)第十條規定:“企業會計應當如實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滿足有關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并反映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從該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財務報告目標側重于決策有用觀,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界普遍認同的決策有用觀的財務報告目標的協調。盡管該準則是征求意見稿,還不能說明我國已正式將決策有用觀作為財務報告目標,但它預示著我國未來正式出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將以決策有用觀作為財務報告目標,充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4.避免經常修改財務報告目標,節約研究制訂成本。財務報告目標是連接會計系統和會計環境的“接口”,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起點和核心,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最明顯的作用是指導各項具體會計準的制訂與應用,保證它們之間邏輯一貫,避免它們之間相互矛盾。如果財務報告目標經常進行修改,將引起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修訂,進而引起會計準則修訂,將引起研究制訂成本的增加。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資本市場將逐步完善和不斷壯大。在定位我國財務報告目標時,既要借鑒國際,又要立足國情,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將其定位于層次較高的決策有用觀,可以節約會計準則的研制成本。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以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的相關信息為目標的“決策有用性”將逐步代替“反映受托責任”,成為財務報告的主導發展方向。因此,筆者認為應將我國財務報告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觀。
任何活動的產生與發展都有一定的目的。財務報告也不例外。財務報告目標是人們通過會計實踐預期所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財務報告的目標對整個財務報告起指引作用,因此研究財務報告,必須明確財務報告的目標。即為什么要編提供財務報告,向誰提供、提供哪些報告內容、以什么形式提供。明確財務報告目標是產生財務報告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