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收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財政基本理論
財政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借其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種經濟活動。財政活動從大的方面來講主要是分為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大部分。本文主要是從財政支出方面來進行分析的。
財政支出也被稱為公共支出,即是以政府為主體,以政府的事權為依據進行的一種貨幣資金的支出活動。
1.1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生產的、供社會全體公民共同消費、讓全體消費者平等享受的公共物品。論文百事通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在于,它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只要政府提供了公共產品,公民皆可消費。
1.2財政支出理論
財政支出是指以政府為主體所進行的財政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活動。
以財政支出是否能得到相應的直接補償為標準,財政支出主要分為消耗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兩大類。政府公共消耗性支出的直接補償是獲得價值相同的商品和勞務;政府轉移性支出的發生并不獲得直接的經濟補償。消耗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在社會經濟運行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消耗性支出過程是使政府擁有的資金與市場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相交換,對生產與就業有直接影響,對分配的影響是間接的;轉移性支出的支出過程是將政府擁有的資金轉移到受領者手中,導致資金所有權的轉移,對分配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對社會生產和就業的影響則是間接的。
1.3財政轉移支付理論
聯合國《1990年國民帳戶制度修訂案》對轉移支付給了一個較為寬泛的定義,即指貨幣資金、商品、服務或金融資產的所有權由一方向另一方的無償轉移。從中可以看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償轉移所有權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強制性地從某個群體中聚集一部分資源,再無償地轉移給另外一個群體,這是一種對市場運行結果的事后調節,主要是政府為了校正市場在收入分配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而行使的再分配職能。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僅是一種經濟手段,而且是一種政治手段,它是中央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
財政轉移支付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1)糾正或調整地區間縱向失衡。(2)糾正或調整地區間橫向失衡。(3)糾正或調整與公共物品提供相關的外部性。(4)使地方政府的支出與中央政府的目標協調一致。(5)刺激地方政府努力增加本級收入。(6)為中央政府實現其宏觀經濟的穩定政策提供足夠的彈性。
財政轉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縱向轉移支付、橫向轉移支付和縱橫交叉轉移支付三種。
2.萬州區政轉移支付與農民收入的數量關系分析
萬州區是一個貧困地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地和打工收入。同時,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民收入也具有較大的影響。下面我主要從二者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定量分析。
2.1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程度分析
我們要研究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故將農民收入設定為被解釋變量,而將財政轉移支付額度設定為解釋變量。現根據所得數據資料做柱狀圖如下:
從以上的數量關系式可以看出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額度每增加一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將增加528.65元,說明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民收入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
2.2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收入之間的相關系數分析
所謂相關系數是在線性相關條件下,用來說明兩個變量之間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統計分析指標。相關系數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判定變量之間的相關緊密程度。
根據已計算資料計算相關系為,從所計算的相關系數來看,萬州區農民收入與財政轉移支付的相關程度高度相關,相關程度達到94.61%。
2.3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額度對農民收入的判定系數分析
“判定系數”又被稱為“可決系數”,是指判定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的系數。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中,一般用“擬合優度”來表示。它是反映樣本回歸值與樣本觀測值之間的擬合程度的系數。其計算方法是回歸平方除以總離差平方,即有解釋的變差占總變差的比重。
根據統計資料計算判定系數為,從計算的判定系數來看,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數量對農民收入的解釋程度較高,解釋程度高達89.52%。
2.4對財政轉移支付貢獻程度和相關系數的統計檢驗
從前面的計算中我們知道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數量每提高一億元,農民人均勻收入將增加528.65元;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收入的相關程度也達到94.61%。但是,這都是以較小的樣本觀測值計算得出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對模型總體參數和總體相關系數進行統計檢驗。
2.4.1模型總體參數的統計檢驗過程
2.4.2模型總體相關系數的統計檢驗過程
假設:
計算統計量:
根據5%的顯著水平和8的自由度查得統計量的臨界值為:
因為根據資料計算的統計量要大于臨界值,所以我們拒絕零假設,接受非零假設,說明解釋變量(財政轉移支付)與被解釋變量(農民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
3.數量分析結論及對策建議
3.1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收入的數量分析結論
通過前面的數量關系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民收入的數量貢獻程度來看,財政轉移支付每增加一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將增加528.65元;而且通過對總體參數的統計檢驗也表明在總體模型中,我們有95%的把握表明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也比較顯著。說明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較大,增加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額度將有助于農民收入的增長。
第二,從相關關系分析來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收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并且相關程度是屬于高度線性相關,二者之間的相關程度高達94.61%,而且通過對總體相關系數的統計檢驗也表明我們有95%的把握斷定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說明財政轉移支付額度與農民收入之間存在較強的數量關系。
第三,從判定系數(可決系數)的計算分析來看,我們所擬合的回歸直線與實際觀測值之間也存在較高的擬合優度,擬合優度高達89.52%。即是說對于已經發生的觀測值,能夠由回歸直線來加以解釋的占89.52%,說明在總體模型中,解釋變量(財政轉移支付)對被解釋變量(農民收入)的解釋程度較高。
3.2對萬州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對策建議
國家提出全民奔小康的建設目標,而全民奔小康的關鍵應該是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奔小康的問題。萬州區又是一個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種地和打工,與全國其他發達地區的農民相比,萬州農民的收入水平還很低,要解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盡快實現小康的目標,我覺得除了在農業政策和稅收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優待以外,增加財政轉移支付額度也將是切實可行的措施之一。具體建議如下:新晨
第一,政府的財政預算應從相對數上加大轉移支付的比例,從絕對數上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總量。從前面的數量關系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財政轉移支付數量的增加將帶來農民收入的較大增長。
第二,在財政轉移支付額度的分配中應該向農業、農村和農民傾斜,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農村教育、農業技術培訓、道路橋梁、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
第三,在財政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廣開稅源、嚴格稅收制度,以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和及時入庫,以保障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能夠及時到位、合理配置,以真正起到支持“三農”、服務“三農”、工業反哺農業的作用。
第四,加強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實行專款專用,讓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能夠切實發揮其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
第五,國家應加強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宏觀調控,明確劃分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和財權,在縱向財政轉移支付中對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以確保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總量;另外,在橫向財政轉移支付中加大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數量。
相信通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財政轉移支付一定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服務“三農”、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作用,以盡快實現全民奔小康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