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政學學科基礎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與其他相關學科相互融合、吸收其他學科的合理內核為財政學研究所用是財政學科發展的重要特點和趨勢。財政學的課程體系建設必須體現多學科基礎,從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出發進行課程的設置。
「關鍵詞」財政學;學科基礎;課程體系
一、財政學的學科基礎
縱觀財政學科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其他學科向財政領域滲透,即移植其他學科原理和方法研究財政問題和解釋財政現象,為現代財政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而寬廣的學科理論基礎,使財政學演變成為一門融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以及社會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
1、財政學的經濟學基礎
財政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這就決定了從經濟學的角度、運用經濟學方法研究財政問題,是當代財政學的主流。首先,從西方財政學科的發展演變歷史考察不難發現,財政學與經濟學具有無法割裂的天然聯系。
從亞當?斯密將財政學發展為一門學科以來一直到1892年巴斯塔布爾(Basbr.C.F.)出版《公共財政學》期間,財政思想和財政理論均是在經濟學著作中予以闡述。在經歷單獨冠以“公共財政學”之名的階段后,以1959年馬斯格雷夫(Musgrave.R.A)《公共財政學理論:公共經濟研究》一書的出版為標志,財政學再次與經濟學融合發展為公共經濟學,進一步突顯財政學研究的經濟學基礎。正是由于這種演變,促成了財政學科研究在隨后20多年中的壯大與繁榮[1].其次,從財政學的研究任務看,財政學與經濟學的研究主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據西方理論對財政產生原因的解釋,政府主要是為提供公共產品而存在,財政學研究的是政府(公共)資源的配置問題,作為分析市場資源配置問題的邏輯與范式同樣可以在財政領域運用,構成公共產品的生產、提供以及費用分攤的理論基礎。因此,公共產品理論的提出與完善,成為聯系和溝通財政學與經濟學的主要橋梁。將經濟學分析方法運用于財政學科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杰出的經濟學家都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促進了財政學科的獨立與成熟,如李嘉圖(Ricardo,1817)的公債效應分析;古諾(Cournot,1838)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稅收歸宿分析;埃奇沃斯(Edgeworth,1925)的關于稅收對生產企業的效應分析;拉姆齊(Ramsey,1927)的最優商品課稅理論;莫里斯(Mirrlees,1971)的最優所得課稅理論等等。[2]
2、財政學的政治學基礎
現代財政學在具有經濟學基礎的同時還具有政治學基礎。首先,財政學與政治學研究的行為主體具有一致性。政治學以國家或政府機構為中心進行研究,而財政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活動,因此政治學的理論與觀點,尤其是政治學上的國家理論或政府理論會直接滲透到財政學研究中來。在財政學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經濟學》來體現財政學與政治學之間的密切關系。在西方財政學中,一直存在著將財政學與政治學相聯系的傾向,西方經濟學家道爾頓在其《公共財政學原理》一書中更是開宗明義地指出,財政學是界于經濟學與政治學之間的一門學科。[3]其次,財政決策過程需要通過政治決策機制來完成。財政所研究的公共資源配置依賴于政治過程,政治決策機制與方法的差異對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財政收支活動與過程同時又是政治活動與過程。隨著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財政學:教科書導論》的出版和公共選擇理論的興起,為政治學建立了與經濟學相同的分析基礎,使得經濟學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領域,以經濟學為紐帶將財政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打通。公共選擇理論的政黨理論、官僚理論、投票理論在財政學中的運用,開辟了從完善政治決策機制的角度來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的新領域,使經濟學、財政學和政治學更為有機的結合起來,便于我們從經濟學和政治學兩個層面共同研究財政問題。
3、財政學的管理學基礎
財政從來都是同國家或政府的職能連在一起的,財政收支活動的目標就是要有效實現國家或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從這種意義上說,財政可以界定為政府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從經濟學角度考察財政,主要側重于財政運行規律的分析和揭示;從管理學角度考察財政,則側重于財政管理機制的構造和操作,兩者具有內在統一性。當今世界,傳統意義上的公共管理或稱公共行政已經或正在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論所謂“產業型政府”的解釋,政府部門實質上是一個特殊產業部門。因此,財政問題不僅是經濟學和政治學問題,同樣是管理學問題。[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吸收管理學的合理內核是構建合理的財政機制、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財政管理歸結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過這種制度安排構筑利害相關主體的約束與制衡機制、規范財政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各種權利配置關系和利益分配關系,通過吸收企業治理理論來謀求財政的科學控制。從管理學角度出發,按照管理學的范式,將管理學中的制度、行為、組織和決策理論引入財政學來研究財政,必然會使財政學的學術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4、財政學的社會學基礎
財政制度運行于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文化制度會通過財政行為主體對財政運行產生重要的乃至決定性影響。自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提出其“韋伯命題”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一國社會文化環境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透過經濟現象去探究隱藏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根源日益成為人們洞察經濟問題的新視角。社會文化環境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一方面是通過影響經濟主體的價值觀念進而影響其行為取向與方式,從而發揮其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導向功能與約束功能,進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帶有較為濃厚的倫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會文化傳統的非正式規則對約束、規制與調整人們行為起重要作用,其對正式規則的作用發揮將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事實上,就是在同種經濟運行機制(如市場機制)下,由文化傳統所決定的非正式規則的差異,會在經濟運行機制層面上得到反映,呈現不同特點,最終體現出制度效率的差異。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同種制度在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的運行狀況和運行結果,為什么一項制度在具體運行中會出現偏差,為什么我們不能完全照搬產生于西方社會環境下的某些做法。因此,我們研究財政現象與問題時不能忽略社會文化環境的客觀影響,否則,會使現實財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趨于無效。
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學科日益分化的歷程之后,人們已經開始強調學科之間的互相融合,甚至出現了學科綜合的趨勢。[4]財政學科的綜合性要求我們對財政學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問題必須結合有關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將財政學建立在一個寬廣而堅實的學科基礎之上,并體現于財政學的課程體系設計之中,這樣才能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財政人才培養目標。
二、財政學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目前課程設置難以完全體現財政學的多學科基礎
為了滿足我國財政學科發展與財政人才培養的需要,許多院校對財政學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調整,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經濟學基礎課程,但仍然存在缺陷。首先,財政專業主要學習的經濟基礎課程是《西方經濟學(初級)》,很少開設中級(或高級)《微(宏)觀經濟學》課程,而其中的經濟理論或分析方法正是許多財政問題分析所必備的,如稅收效應中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最優稅制設計等。由于這方面知識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財政專業學生的分析能力。其次,隨著數學在經濟分析中的廣泛運用,數學分析方法日益成為財政領域的一個重要工具,基本的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知識對于財政專業學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的財政課程體系中,許多學校將《計量經濟學》僅作為選修課程開設,《數理經濟學》更是一個空白,導致學生對數學公式與推理只知數學含義而不知經濟含義,遇到財政專業課程中的數學分析內容,則以囫圇吞棗的方式死記結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財政學的管理學基礎、政治學基礎以及社會學基礎未能有效的通過相關的課程設置體現出來,財政專業學生的分析視角過于單一,對財政現象與問題的理解難以深入,就財政論財政的現象沒有得到改觀。[5][6]尤其是社會學知識的缺乏,使得學生無法準確理解中國財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論分析財政現實問題的現象較為普遍。
2、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結構、專業課程內部結構不夠合理
撇開公共基礎課不論,在財政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結構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頭重腳輕”現象,即學科基礎課程偏少而專業課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財政專業的口徑較窄而專業性過強,導致財政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適應性偏低;在專業課程內部結構方面,由于課程門數過多,過分強調單項課程結構完整,導致各門課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課程名義下講授相近的內容,內容交叉重復,知識容量狹小。[7][8]如《稅收與實務》、《中國稅制》、《稅務管理》、《稅務稽查》和《稅務會計》等課程相互之間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直接重復,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率。
3、財政實驗課程相對貧乏
財政學科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是財政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在財政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稅收和稅收管理知識,還是政府預算管理和預算會計知識,基本上全部依賴傳統的“空對空”的課堂講授方式,既給教師授課帶來困難,同時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是事倍功半,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無益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財政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建議
1、優化財政學課程體系結構
財政學課程體系結構的優化應從這么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學科基礎課程的數量比例和課時比例,充分體現財政學的多學科相融合的發展趨勢。增加經濟學理論課程的門數和教學課時,如加大《計量經濟學》的課時量,增設《中級微(宏)觀經濟學》(針對本科層次)或《高級微(宏)觀經濟學》(針對碩士、博士層次),同時將反映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基本理論的課程納入學科基礎課程體系當中,在選修課程中擴大反映上述學科理論發展以及分析方法創新的課程,如《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第二,適當壓縮財政專業課程門數或教學課時,或者將某些課程從必修課降格至選修課,為學科基礎課的教學留出課時空間。如取消《稅務會計課程》,將《公債管理學》、《稅收與實務》《比較稅收學》等課程作為選修課開設。第三,新設部分財政實驗課程或從現有課堂教學課時中劃出部分課時進行實驗教學。
2、整合現有財政學科各專業課之間的內容
在維持財政主干專業課程基礎上,對部分專業課程進行歸并整合,避免單項課程內容交叉重復,擴大知識容量,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授課效率。[7]如《稅務管理》與《稅務》可以合而為一,稱為《稅務管理與》;《國家預算》與《預算會計》聯系緊密,部分內容存在較大程度的重復,建議合二為一,改造為《國家預算與核算》課程;《財稅專題講座》則改造為《財經專題講座》以擴大其適用范圍和突出課程內容的一般性與實踐性,等等。新晨
3、加強相關課程內容講授的協調與分工
在財政專業教材的編寫中,為了保證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內容的重復與交叉在所難免,因此需要我們就相關內容在講授過程中予以協調與分工。這樣做的優點除了可以盡可能避免授課內容的重復之外,還可以確保學生接受知識的邏輯順序以及連貫性,同時使各科課程的教學重點更為明確。在這方面,可以依據理論與制度兩大模塊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工。[9]在理論部分,授課的重點應該是基礎理論的傳授和分析思維與分析方法的訓練;在制度部分,則應該將重點置于分析方法的運用和具體問題的解決。如對于《財政學》中的“國家預算”部分,只著重講述預算的一般理論與分析方法,而對于預算的具體做法、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可以不加介紹,留待《國家預算管理》中進行講述,遵循從一般到具體的認知規律。
「參考文獻」
[1]張馨美英財政學內容體系之演變特點[J]財政研究,1996,(3):20-25.
[2]加雷斯?D?邁爾斯公共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張馨當代財政與財政學主流[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4]高培勇“一體兩翼”:新形勢下的財政學科建設方向———兼論財政學科和公共管理學科的融合[J]財貿經濟,2002,(1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