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公共財政助力新農村的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村問題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新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實現是解決好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特別是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再次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并承擔著國家穩定發展的重大責任。建立規范的供給機制,加強政府對農村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民收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是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公共財政;三農問題;新型職業
農民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2018年,我國再次將“三農”問題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指出,要完善投入保障體系,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金融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并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號文件實施的總體目標。在此背景下,財政將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計劃的重要保障。
1 我國“三農”問題的基本分析
“三農”問題是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問題,改革發展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加快,我國農村已經進入加快轉型和全面轉型的新階段,也就是加快實現農村現代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這也將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且,我國“三農”問題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
1.1 農村現狀分析從目前中國城鄉發展狀況來看,中國城鄉二元經濟與城市地區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近年來,雖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改善。特別在農村道路、電網等方面得到明顯加強。但是,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尚有諸多地方需要改進。例如:鄉村道路質量差、農村電網設備差、互聯網普及率低、集中供水比率低等成為農村基礎設施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農村基礎教育上。改革發展40多年來,中國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發生了重要變化。隨著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農村地區可以順利實現九年義務教育。但是,隨著我國社會進程的加快,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逐年拉大,農村的教育問題又進一步突顯出來,一些教育公平問題,如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相對來說,農村教學硬件條件的改善比較容易,加大教育投入便立竿見影,難的是教育軟件條件的改善,基礎教育,尤其是在農村如何留住優秀人才,這與待遇息息相關,但這又不僅僅是收入待遇的問題,如果我們社會的觀念不改變,我們的農村教育很難有質的提升。在農村醫療衛生上。自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發展農村基本醫療建設,為農民提供低價格、便捷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這是廣大農民的熱切希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根據2016年衛生計生統計數據顯示,全國39000個鄉鎮建成37000個鄉鎮衛生院,共有床位122.4萬張,衛生人員132.1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11.6萬人)。與上一年相比,床位數增加2.8萬張,人員增加4.3萬人。可以看出,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農村醫療衛生設施依舊落后。農村缺乏高水平的醫護人員,技術較高的醫護人員仍然集中在縣城以上的大醫院。此外,農村醫療市場處于無序狀態,鄉村衛生室在用藥和治療上仍需要規范。
1.2 農業發展與農民收入分析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國家應該更加正確地對待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進入21世紀,中國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綜合生產力顯著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因而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在國家農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如:缺乏農業資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勞動力缺失、環境污染嚴重等。中國農村土地不多,但農民很多。在農村,有2.3億農戶承包土地,平均承包土地約為半公頃。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人均純收入雖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幅卻每年都在減少,進而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不僅限制了農民生活水平,消弱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也限制了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影響了農業的后續發展。農民購買力的不足直接影響到國家總體的發展水平。如果絕大多數農民不夠富裕,就很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2 財政支出對“三農”的影響
2.1 財政“三農”支出財政“三農”政策是指政府對農村、農民和農業的政策,包括“三農”的財政收入和公共支出政策。現有文獻很少對財政“三農”政策進行系統研究,但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看,加強財政“三農”政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有利于城鄉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從傳統意義上說,財政支農的含義是:為了支持農業生產而進行的支出,農業資金支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有關部門的業務支出和各種農業生產經營項目上。
2.2 實施“三農”政策的必要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經濟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僅受自然影響,其自身發展也不能用市場來規范。這一特殊性需要政府運用財政手段進行調節,并且政府有必要運用財政政策來調節農業和農村經濟。為農業經濟和農村居民提供相應的公共品是政府部門應該履行的職責。在中國,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中國農民的收入和文化水平基本上是最低的。出于同樣的原因,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日益惡化。二元經濟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落后,農民收入緩慢增長影響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最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之一。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維護農民利益,政府財政預算需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支出,這成為農民擺脫貧困的重要因素。落實財政“三農”政策,加大“三農”支出力度也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方式。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給予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資金得到了多層次的政府保護。首先,世界各國通過制定農業法和其他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三農”預算支出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和預算依據。其次,除了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外,對“三農”支出還應該采取多種方式的農業生產補貼。最后,就農業支出資金而言,許多國家利用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給農業生產提供多層次的財政援助。
3 財政支出資金支農的基本原則
3.1 財政支出是對三農政策的基本保障所有財政支出項目都是政府執行職能的財政擔保。在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政府需要履行許多職能:城鄉收入的重新分配,向農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以及調整農業經營活動都是政府應該擔負的責任。財政“三農”支出不僅涉及農業,還涉及農村和農民。財政“三農”支出需要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目前出現的城鄉差異有很多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制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實行的根本手段還是在于制度的變遷。
3.2 三農政策的財政調整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各國政府都將農業發展放在重要甚至首要位置,并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的經濟改策,特別是財政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的發展。為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在公共財政框架下,“三農”問題應該是政策導向,制度化,并根據政府職能調整財政農業支出。
3.2.1 在國家財政預算中,確立建立“新農村建設支出”項目資金,突出政府職能和公共財政職能。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政府與“三農”的關系定位。在公共財政框架下,農村地方財政的主要責任應與其他國家相同,將項目資金真正用于解決農村生產活動、農村公共品、農民生活保障。
3.2.2 “三農”資金的使用,應首先體現在農村財政應該承擔的責任上,為農村地區的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以及生活的需要。其次,加大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農業科技開發應用和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條件等支出。
3.2.3 世界各國都廣泛使用財政資金補貼,為農民的農業生產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現實中農業生產的條件和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有必要利用農業的一些財政支持資金對農業和農民進行資金補貼。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我們將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投入力度,加大地區援助項目實施力度,增加對農村和農業經濟落后地區的財政支出。
3.2.4 加強對新時代農民的培訓。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通常受教育程度較低。在日益開放的農業經營活動中,通過提高農業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和調整產業結構,擴大農產品競爭力。因此,政府加強對農村知識和勞動力的培訓將有助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縮短城鄉差距。
4 財政政策助力新農村建設
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重大部署。因此,財政更應該從資金上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我國農村各地區的情況復雜多樣,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經濟基礎各有不同。所以應該結合當地的情況因地制宜,精準扶貧,著力增加對“三農”資金的投入,增加農民收入,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
4.1 加大對“三農”資金投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與國民經濟和民生有關的根本問題,財政資金更應該傾斜‘三農’。”根據中央現有的財政資金支持,顯然是不夠的。農村要發展資金支持是關鍵,強化對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管好用好每一分錢,將財政資金真正用在最需要的領域和環節之上。
4.2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4.2.1 改善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轉變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方式。按照財政政策的要求,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有義務為貧困地區的農民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子女上學的問題。也可以適當增加農村招生人數,確定招生方向,減少貧困地區學生錄取分數,培養更多有用人才,促進農村經濟更好地發展。
4.2.2 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分級管理制度,規范低收入基金專項賬戶管理辦法,確保農村全覆蓋,保障農民生活條件。提高財政支出中的醫療保健比例,實施新的農村公共衛生財政補貼政策。增加資金支持,建立新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擴大醫療救助范圍,提高醫療救助水平,保護農民健康。
4.3 規范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4.3.1 加大農民職業教育投入。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其次,季節的變化將為冬季剩余的農村勞動力提供教育和培訓,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水平,農民才能走上致富之路,才能更快的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4.3.2 建立示范基地。根據農村各地的特點,開展建立一批適合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基地。健全和完善地方發展政策,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并將成功經驗傳遞到其他地區。做到先發展一些區域,再帶動其他區域共同發展。
4.4 完善財政政策監督機制
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資金使用的資金支持,規范新型農村合作建設資金的財政支持責任和權限。建立負責農業資金使用總體規劃的機構,加大對新農村建設資金的資金支持力度。全面解決農業補貼資金管理的復雜混亂現象,盡量減少中間配置環節。推進財政資金管理改革,減少財政資金的多部門整合。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監督機制,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總之,農業需要發展,鄉村必須振興,投資是關鍵。無論是建設新農村,還是促進農業發展,都必須依靠國家財政支持。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艱巨偉大的工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指導下,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共同投入新時代新農村的建設上來,不依不饒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譜寫新時代新農村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陳少藝.中央一號文件與“三農”政策[D].上海:復旦大學,2014.
[2]楊宏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政治文明建設[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7-10+36.
[3]蘇澤華.城鄉二元結構與中國的經濟發展[J].商情,2013(45):60-60.
[4]趙長順,么加利.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10):1-4.
[5]陳爭,姚瑩.我國現階段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與策略[J].商情,2016(18).
[6]朱國城.論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J].學術研究,2007(7):79-82.
[7]張遠林.基于信息化的農村區域協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示范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3,8(3):22-23.
[8]李彬,許欣欣.試論小康建設中的農村和農民問題[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2(3):48-51.
[9]夏蘭.農業政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10]石揚令.試析二元結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7):48-50.
[11]孫培寬.發達國家建立農村金融體系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8(04):82-85.
[12]張正貴.“三農”專項資金運行中的問題亟待解決[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5(04):7-9.
[13]戚建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培育新型農民[J].甘肅農業,2006(8x):12-12.
[14]呂麗娜.新農村建設中資金使用與管理問題芻議[J].北方經貿,2008(1):20-21.
作者:柳施展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