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現狀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通過走訪恩施市300戶村民,從教育投資觀念、家庭收支狀況、子女學習情況等方面進行考察發現,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觀念和投資結構逐步改變,但是地區差異性顯著且教育支出已成為農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應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決農村家庭教育投資困境。
[關鍵詞]
民族地區;恩施市;農村家庭;教育投資
1前言
教育落后是農村經濟發展長期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成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我國民族地區農村更是如此。因此,改變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現狀,發展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為后續發展提供支撐有著重要意義。正因如此,筆者選取恩施市崔家壩鎮水淌村、白果鄉龍潭壩村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文獻研究的方式掌握民族地區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現狀。此次調查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95份,有效問卷290份,有效率96.7%,具有統計意義。
2民族地區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現狀
2.1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觀念轉變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對我國居民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不論城鎮還是農村,農村封建觀念的轉變尤為緩慢。過去,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很片面還偏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得好還不如嫁得好”的觀念“深入人心”。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傳統觀念受到現代觀念的挑戰,發生了重大變化,男女平等接受教育,送孩子讀書是父母的義務等觀念成為主流觀念。從表1可知,在教育觀念上,80%的家庭認為供孩子讀書是父母應有的責任,不可推脫;81%的家庭認為受教育的機會人人均等,只有19%的家庭認為孩子讀書,男女有別,其中,很多家庭是由于收入限制而被迫選擇犧牲女孩的利益而讓男孩多讀書。這對于傳統觀念的改變不可謂不大;60%的家庭認為“孩子上學讀書,并不一定非要讀大學”,61%的家庭認為“職業技術教育更有用”。隨著我國大學擴招,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農村家庭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很多家庭都把職業教育作為未考上大學的第二選擇;“讀書無用論”以及“只要識字”就足夠的觀念已經在現代農村家庭站不住腳了。農村家庭的教育投資行為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和目標的多元化特征,農村家庭的教育投資有光耀門楣、老有所養、實現子女自我發展、利益和幸福等目的,這種多元化的投資目標是社會的進步。[1]從表2顯示,43.3%的農村家庭希望子女通過讀書考上大學這一途徑跳出農門,到城鎮找份好工作來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和生活狀態。21.3%的家庭認為“學知識,將來做什么都用得著”,為子女將來的生活鋪平道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有13.7%的農村家庭認為考上大學是光耀門楣的大事,也有少數家庭是出于防老的動機,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這一觀念將會不斷被淡化。子女寄托了上一代人的希望與理想,通過教育投資來實現身份的轉變和理想的實現。這不免有些功利化,但這卻是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的重要期望。由于家庭經濟能力、學校教學質量與子女學習能力以及對未來就業的不確定性,使得有32.3%的農村家庭教育投資沒有清晰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另外,還有7.7%的農村家庭因“讀書無用論”僅小學期望;因經濟能力的硬約束而對“研究生或出國”的期望僅占3.3%,見表3。
2.2教育支出成為農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近年來,教育收費呈上升趨勢,在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不大的情況下,教育收費過高使得農民難以承受,有84.7%的農村家庭認為教育負擔非常大。一般農民面對過高的教育收費,入不敷出,不得不減少教育投入,甚至讓孩子輟學,教育支出已經成為農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調查顯示,有34.4%的農村家庭認為高中教育負擔非常大,有45.6%的農村家庭認為教育負擔大,兩者加總占80.0%,可見高中教育收費造成了絕大部分農村的家庭負擔。高校教育學費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根據調查顯示,平均每年高等教育支出9000~12000元,89.6%的農村家庭認為目前大學學費超過了家庭經濟承受能力。民族地區農村家庭面對著大學的高費用,一部分家庭被迫使孩子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絕大部分農村家庭都要向親朋好友或者貸款艱難支撐孩子上大學。大學的高收費使得原本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再度陷入貧困,加之,大學畢業的就業形勢,工作難找的現象,使得有些家庭就對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喪失信心。
2.3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結構逐步改變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了解到民族地區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結構逐步發生改變,主要表現在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熱情降低,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投資熱情上漲。隨著技術越來越被看重,以及由于投資時間較本科教育投資時間短,投資費用少,農村家庭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越來越關注。61%的家庭表示“職業技術教育更有用”,很多家庭都把職業教育作為未考上大學的第二選擇,有些收入較低的或者更注重投資回報速度的農村家庭甚至把高職教育作為第一選擇。
3解決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投資的有效途徑
3.1加大國家對教育經費的分擔力度國家加大對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和特殊教育投資。政府部門改變目前民族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模式,發揮中央政府對基礎教育經費的主體責任,減小縣、鄉級政府教育經費的負擔。[2]同時,政府各相關部門,厘清關系,明確權責,不斷完善教育經費投入管理體制,確保經費有效利用。
3.2建立民族地區貧困家庭教育發展基金建立“民族地區貧困家庭教育發展基金”,成立民族地區貧困家庭教育發展基金會,旨在用于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包括:人才的培養與培訓、人才交流、緊缺型和特殊型人才的培養等內容。基金的使用緊緊圍繞民族地區貧困家庭教育發展,集中用于民族地區家庭教育投資能力提高和教育發展、重點服務于地區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另外,根據民族地區農村的平均收入水平,合理界定貧困生家庭,讓需要得到資助的學生真正享受到資助。[3]
3.3扶持貧困家庭學生就業創業拓展就業渠道,靈活利用洽談會、報刊、電視廣播、網絡,開展面向少數民族畢業生、貧困家庭學生的多形式專場招聘會。制定傾向于民族地區農村特困家庭子女的優惠就業、創業政策。建立貧困畢業生數據庫,為他們提供專門的培訓、咨詢和就業信息等就業指導服務,并通過多種形式向用人單位重點推薦。政府為貧困畢業生發放見習、實習補助,進一步擴大求職補貼資助范圍,提高補貼標準,降低貧困畢業生就業成本。政府大力扶持貧困畢業生創業,為他們提供創業培訓、咨詢等服務;在稅費、資金、場地等方面給予支持,比如創業扶持基金、個人創業貸款對貧困畢業生重點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守義.農村家庭教育投資選擇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08(5):60-61.
[2]韓彥東.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本存量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5):118-123.
[3]袁衛華.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投資解析[J].統計研究,2008(6):110-112.
[4]恩施州統計局.恩施州統計年鑒(2014年)[DB/OL]
[5]文大稷,李忠斌,李杰.民族地區收入約束下的家庭教育投資能力: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經濟,2010(3):26-30.
[6]劉守義.農村家庭母親文化程度對家庭教育投資影響的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9(2):32-36.
作者:李杰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