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森林醫療花園景觀設計與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介紹了森林醫療花園的起源和發展,論述其循證設計理念、健康本源論、環境心理學等相關基礎理論和相關實驗研究,并通過學習瑞典阿爾納普醫療花園的成功經驗,為天津薊州區東井峪村落遺址進行森林醫療花園概念設計,希望學習和借鑒國外優秀實例的設計理念和實踐經驗,以促進我國森林醫療花園的發展.
關鍵詞:森林醫學;森林醫療花園;健康;壓力;循證設計
如今,越來越多的疾病與壓力有關,壓力導致人類疾病譜的變化[1-2].長期處于壓力狀態對人體重要器官,包括心臟和血管有極大危害,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數量因此不斷增加.另外,許多內分泌失調和精神疾病與長期不正確的應激反應有關,如2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倦怠和疲勞綜合征.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表明壓力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是過早死亡的危險因素[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坐、少運動、飲食和睡眠不規律等,加重了心理壓力.近幾十年來的研究結果證明自然療法可以增強人類健康[4],緩解壓力,改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1森林醫學與森林醫療花園
1.1森林醫學
國際上把森林對人體的保健功能稱作森林醫學[5].日本在森林醫學研究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982年,日本學者創造了“Shinrin-yoku(進入森林大氣或森林沐浴)”這一術語[6-7],可以將其解釋為人與森林環境接觸和吸收的過程,旨在改善個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態.Shinrin-yoku被認為是森林賦予人類健康最廣泛的活動.自1992年起,積累分析的大量科學實驗數據得出:森林醫療能夠使皮質醇水平、交感神經活動、血壓、心率等生理參數降低,增強副交感神經活動和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增加抗腫瘤、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壓力狀態可以通過森林醫療得到緩解[7].
1.2森林醫療花園醫療花園的作用
已逐漸被全世界了解和認同,花園中的陽光、空氣、水、植物等積極因子,有益于改善人體機能[8].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基地建在德國威利斯赫恩小鎮,隨后,日本建立了“醫療福祉型森林”、“療養保養型森林”和“預防生活習慣病森林”三種健康森林模式[9-10].20世紀初,世界范圍內對森林醫療花園的研究不斷增加.2007年,國際森林研究組織聯合會啟動了人類與健康的新項目,目的是促進環境學、景觀設計學、醫學、心理學的跨學科交流.2012年,湖南林業森林康養中心建立,這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康養基地.隨后我國各地多次舉行森林康養研究會,并成立森林康養研究中心[11].美國、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建成多家森林醫療花園,如丹麥納卡地亞森林醫療花園、瑞典阿爾納普醫療花園和美國伊麗莎白及諾娜埃文斯醫療花園.
2相關基礎理論
丹麥森林景觀研究者UlrikaK.Stigsdotter提出參與自然環境的兩種方式: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主動參與自然的益處與美國環境行為學家RogerS.Ulrich的減壓理論和美國環境心理學家Kaplan夫婦的注意力恢復理論相契合.Stigsdotter和瑞典農業科學大學教授PatrikGrahn構建的環境助益性三角模型連接了主動和被動參與,能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需求,為醫療花園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2.1健康本源學(salutogenesis)
1979年,美國裔以色列醫學社會學家AaronAntonovsky向科學世界介紹了健康本源學[12],認為樂觀、信念、勇氣、堅持、社交等積極因素能改善健康狀況.人們可以利用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等條件,維持和增加健康.人生取向協調性(senseofcoherence)是健康本源論的基礎模型,內在需求與行動目標一致,保持自身和諧感和生活的連貫性,人生取向一致性越高,越有能力創造健康[13].這與病因論(pathogenesis)有很大不同,病因論關注疾病的起因和如何預防并治療疾病,健康本源學和病因論是對待疾病兩種不同的方法.健康本源學提倡利用自然資源改善情緒,增加運動機會,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
2.2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restorationtheory)
Kaplan夫婦1989年提出注意力恢復理論.信息時代,大量紛繁的資訊占據人們的生活,在處理資訊時,人們有限的注意力被不停干擾、中斷,導致過度消耗心力腦力,應激性降低,處理能力降低,錯誤率增加,產生過度負荷的亞健康狀態[14].人們處理信息時使用直接注意力(directedattention)和間接注意力(fascinationorinvoluntaryattention)兩種方式[15],健康狀況、自我心理調節與修復、認知狀況影響一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而能力與環境的要求達到平衡狀態時,是最舒適、高質量的生活狀態[16].這種平衡遭到破壞時,自然環境的補償修復作用取代社會環境繁雜多變的失控狀態,讓人得以恢復.
2.3減壓理論(stressreductiontheory)
Ulrich提出減壓理論,認為當人處于壓力狀態下,會引發消極情緒,導致生理系統的短期變化和異常行為[17],但是壓力狀態下的人進入到自然元素豐富的環境時,能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轉移壓力,從而恢復到初始情緒狀態或產生更積極的情緒,帶來相應機體的恢復.
2.4親生命性假說(thebiophiliahypothesis)
生物學家E.O.Wilson退休前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他于1984年提出親生命性假說,認為人體的DNA中存在親近和接觸自然,并在自然中獲得安全感的編碼,這源于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在自然中棲息和生存,一旦脫離自然,進入鋼筋水泥的構筑物,人類會感到壓力.一些反對親生命性假說的研究者認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積極反應是一種習得反應(learnedresponsetheory),由文化傳播和個人認知決定[18].
2.5環境助益性三角模型(triangleofsupportingenvironments)
Stigsdotter和Grahn提出心理力量、自然環境和社會互動關系的三角模型[19](見圖1).人的心理力量越強大,對環境的敏感度越低,最易與社會展開互動.當一個人的心理力量持續偏低,感到很大壓力時,安靜私密的自然環境最適合緩解壓力,待心理力量水平提高時,會逐漸減少對寧靜安全的自然環境的依賴,過渡到情感參與甚至開始更外向的社會活動.這是由低幸福感向高幸福感過渡的過程.
3森林與健康的相關實驗研究
3.1循證設計
目前,檢驗醫療花園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后評估(post-occupationevaluation),其可以檢驗設計空間體驗過程的有效性,設計目標是否實現,特性能否顯現[21].羅杰•烏爾里希(RogerUlrich)指出,醫療景觀設計正走向循證設計[22].循證設計起源于循證醫學,采用健康本源學的視角[23],在學術研究上,循證設計基于嚴謹的科學證據,彌補了使用后評估的不足.在花園施工之前,進行實地觀察、模擬實驗和問卷調查和統計量分析,利用可視化技術,例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跟蹤體驗者大腦對康復環境的動態反應[18];利用數字技術創造虛擬環境,觀察體驗者的心理變化.在不斷假設、實驗、印證的過程中,能夠降低不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工作效率,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
3.2相關實驗研究
YukoTsunetsugu,BumJinPark等研究森林沐浴的日本學者在森林和城市選址,選擇280名年輕男性城市居民為受試者(年齡21.7歲±1.5歲),在完整告知實驗過程后,分別進入到森林環境和城市環境,經過短時間(15min)的觀察和行走,分別記錄各項實驗數據,分析七項生理參數:皮質醇濃度、心率變異性、HF功率、交感神經活動、收縮血壓、舒張血壓和脈搏率,HF反應副交感神經活動,功率比(LF/HF)反應交感神經活動[24-25].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個體差異性,每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不同[26],所以對于個體的差異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另一項測試自然殺傷細胞(NK)活性的實驗[27-28]由日本衛生學與公共衛生學博士Q.LI和他的同伴共同完成.在受試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選擇12位37~55歲的健康男性,在三處森林地區經歷了三天兩夜的旅行.第一天下午,受試者在森林中散步2h,第二天,受試者分別在上午和下午各散步2h,在實驗開始前、第二天和第三天對他們的血液進行取樣,測定NK活性,測量外周血淋巴細胞(PBL)中NK、T細胞、顆粒溶素、穿孔素和表達顆粒酶的細胞比例.對森林環境中受試者生理效應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城市環境相比,森林環境可以降低皮質醇的濃度,降低脈搏率,降低血壓,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和降低交感神經活動,有助于減輕壓力,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進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我國古代中醫學就探知了森林對人體健康有益,20世紀初,森林與健康的研究熱潮又回到中國.研究者們進行了森林與生理健康的相關實驗研究,發現長時間在森林中游憩有以下好處:森林中相對較高的含氧量能夠提高人的血氧含量和心肺負荷水平,改善心肺功能;森林覆蓋率與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成正比,負離子與帶正電的細菌(通常帶正電)結合,使細菌產生結構改變或能量轉移,導致細菌死亡[29];樹木的葉片能有效攔截空氣中的塵埃,避免塵埃中的有害物質傷害人體;森林密閉性高,能有效攔截紫外線,減少對皮膚的傷害;植物殺菌素(pythoncidere)又稱芬多精,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低,但是它具有相當高的活性,不僅能夠殺菌抗癌,也可以增加人體神經系統的敏感程度[30];森林的綠色環境有助于緩解眼疲勞,森林環境與城市環境相比,植物對光的反射程度遠遠低于建筑,對視網膜疾病和白內障有助益療效.同時,對森林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還發現,在森林中的游憩時間、方式、森林季相景觀、營造的景觀效果等都與健康狀況有關.
4實例研究
4.1阿爾納普醫療花園(thehealinggardenatAlnarp)
阿爾納普醫療花園(見圖2)位于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其針對壓力相關疾病的自然療法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治療結果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得到極大程度的改善,67%的患者已準備好回到工作和學習的崗位上.阿爾納普醫療花園占地約2hm2,園外東西側栽植果樹與周圍環境隔離,園內被茂盛的喬灌木圍合,自然區域森林景觀效果突出.花園建設同樣有四個目標:①為患有“倦怠疾病”的人提供不同的園藝治療方案.②提供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計劃,研究醫療花園如何為患者帶來康復助益.③允許研究者對花園設計和療法進行科學實驗.④提供學生一個研究課題.所以花園的工作人員將分成兩個團隊:一個治療團隊,負責患者的康復治療,團隊中有景觀設計師、職業醫生、精神病專家、保健醫師和環境心理學家;一個研究團隊,跟蹤治療過程并評估花園設計,團隊成員包括景觀設計師、醫學教育學家、物理治療師和心理治療師.丹麥納卡地亞森林醫療花園多處借鑒了阿爾納普醫療花園的設計,兩者的區域功能類似[32].阿爾納普有自然區、園藝療法區和歡迎花園,分別提供了內向活動,情感參與活動和外向活動[33].
4.1.1自然區(thenaturearea)
自然區在阿爾納普占地最大,分為森林區、樹林區和被橢圓綠籬包圍的草甸區.森林區物種豐富,空間密閉,野味十足.巨大的樹冠圍合成多種空間,訪客會有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森林區的起點在入口處,沿著西部邊界向西北延伸,在北部面積擴大,北部轉向南部寬度再次變窄,一條蜿蜒的散步道貫穿整個森林.樹林區在花園的西北部,由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視線比森林區開闊,里面設計了池塘,水中反射著自然景色的倒影,為訪客提供冥想空間.草甸(meadow)是瑞典田園風景的重要部分,這個詞經常出現在詩歌和民歌中.橢圓形綠籬把自然野性的和人工規整的景觀分割開,在草甸區,人們可以自由交流,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
4.1.2園藝療法區(cultivationareas)
園藝療法區按種類分為四個種植房間,每個房間都與園藝療法有關.第一個房間里的種植床形狀規則,直排排列,對栽培管理要求不高.第二個房間專注于以合理的方式進行栽培并完善園藝活動,有不同高度的種植床和多樣的植物材料,具有最佳的栽培條件,訪客和研究者都可以測試不同類型的種植床的特點,方便殘疾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第三個房間提供傳統的種植方法,主要種植蔬菜,還進行一部分草本植物種植.使用有機材料作為房間的墻壁和地板,這讓內部空間友好而易于親近.草地上的石板路連接每個種植床.第四個房間是森林種植園,它與傳統種植的嚴格直線型種植明顯不同,森林種植園實現了種植高大植物的可能性,創造豐富的空間和樂趣.森林種植園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系統,它應該是生產性的,并且從長遠來看幾乎不需要維護管理.
4.1.3歡迎花園(thewelcominggarden)
歡迎花園是整個醫療花園最難設計的部分,它位于入口處,是游客進入的第一個花園.設計需要不對訪客造成任何壓力,同時,要求有趣和有吸引力.這個花園命名為歡迎花園,目的是讓訪客感到被歡迎,提升整個花園的安全感.設計師最終把歡迎花園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社會型,一個是感官型.社會型花園更靠近入口,有著開放的房間和休息座位,為訪客之間的交流創造機會.感官型花園中的陽光和陰影被凸顯出來,種植芳香植物和結有漿果的樹木,再以滴水的形式制造有節奏的滴答水聲.建設花園需要時間,植物生長也需要時間,即使醫療花園中選擇快速生長的植物材料,也需要幾年時間等待景觀的生長.雖然如此,設計師還是認為有必要建立這個花園,因為阿爾納普成為了實驗室,嘗試全面評估設計假設并測試不同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擁有獨特素質的花園展現的細微差別,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4.2東井峪森林醫療花園景觀概念設計
東井峪位于天津薊州區北部綜合休閑旅游山區,緊鄰西井峪民俗攝影村,森林生態系統發達.村莊里的石砌民居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山間植物繁茂、奇石林立,有著令人驚嘆的原始風貌和自然景觀.2016年7月,“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由CBC(ChinaBuildingCentre)、漁陽鎮政府和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發起,旨在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34],通過景觀修復和文化注入,重新盤活這處風景優美的人氣圣地.現東井峪村落遺址是一片殘垣斷壁,幾百年歷史的頂瓦、檁木被拆下帶走,留下無法運走的石頭,完好的民房尚有六處,村內道路不夠平整,僅適合步行通過,樹木長勢旺盛,無人管理,稍顯凌亂.根據森林醫療花園空間分類的要求,在東井峪村落中選擇了一處2hm2的場地,是天然的森林醫療花園建設用地.場地遺址擁有茂盛的森林景觀、適宜園藝種植的平坦地帶、廢棄的水池和兩處民房,且道路暢通,周圍環境靜謐.花園設計(見圖3)借鑒了阿爾納普醫療花園和丹麥納卡地亞森林醫療花園的設計方法,園內各功能分區的邊界全部由植物圍合,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基本上不需要維護管理.按照患者的性格特點和不同治療階段的需求特點,把花園分成自然區、沉思區、園藝療法區、草坪區和歡迎區五個區域.對東井峪森林醫療花園的景觀設計研究,為了達到四個目的:①保護、修復當地的石屋建筑,保留原始村落的特色,繼承并發揚當地的歷史文化.②借醫療花園的建造,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自然過程.③營造豐富的空間,幫助人們恢復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④與西井峪民俗攝影村的旅游產業結合,為東井峪營造福利.
4.2.1自然區
自然區自花園入口沿主路向西南方向延伸,寬度逐漸變窄,圍合了整個花園,豐富而成熟的植物景觀形成密閉空間,使患者產生被庇護的感覺,增加安全感.自然區內設置了環形散步道,在路中間位置設計了一個中式觀景亭,行走或靜坐其中,如同沐浴在大森林中.東井峪盛產柿樹和板栗,到了收獲季節,采摘漿果也為人們增加了森林浴的樂趣.根據環境心理學和健康本源學,這一區域提供了讓人釋放壓力,恢復注意力的自然療法.
4.2.2沉思區
沉思區利用了原先破損的水池,上面架設沉水廊架,水中種植千屈菜、菖蒲、荷花等挺水植物,給人提供親水空間和冥想空間.這個空間溫馨寧靜,親切自然,可測試水池中觀賞倒影的觀賞范圍,從而設計出散步道和座椅休息處的位置.疊水從低墻的頂部流入低處的水洼,結合水流通道的寬度、下降的高度和水洼深度,營造出舒緩動聽的水聲.
4.2.3園藝療法區
此區域提供園藝活動的場地,與自然區相比,需要患者親手施肥、種植、灌溉、去除雜草、收獲等,有著更深的自然介入療法,在此過程中,給患者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是情感參與與內向活動向主動參與與外向活動的過渡.利用當地的各式石材搭建種植床,增加了人們與植物接觸的機會.種植的植物類型多樣,有觀賞植物、藥用植物及蔬菜瓜果.在園藝療法區有一個溫室,適合冬季種植和休息交流,還有六個種植房間,提供室內種植.
4.2.4草坪區
草坪區提供了主動參與自由項目的場地,在視覺感覺上更加開敞,結束自然治療后的患者,由于身體與情感上的壓力已得到緩解和釋放,置身于此區域時,不會因為空間的開敞而產生壓力.中間部分是完全開敞的草坪,沒有庇護的植物和建筑.這里不適合情緒狀況差,認知能力低的患者活動.
4.2.5歡迎區
歡迎花園用房利用東井峪原有的特色石頭建筑,通過修復加固使其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建筑內部分成兩個空間,一個交流空間,一個展示空間.交流空間內布置座椅和景觀小品,利用水聲和植物芳香營造溫馨親切的環境.展示空間向患者和訪客展示東井峪的人文特色和歷史風俗,拉近人與場地的距離.
5結語
由壓力引發疾病的患病人數不斷增加,森林醫療花園能夠對這類疾病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大大降低醫療成本[35].花園處在不停生長的過程中,有明顯的時間、季節、氣候變化,患者和訪客依據偏好選擇活動時間和活動內容,研究人員需要記錄患者的健康效果(healthoutcome),即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治療進程的指標和量度[36].森林環境與治療元素結合,維持、改善并恢復人體健康狀況,研究人員需要評估花園景觀元素在治療過程中的助益效果.ClareCooperMarcus說:“盡管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不能等到所有研究都完成后再去思考如何設計[23].”我國在森林醫療領域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創新而有意義的設計思考出現,以期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宋丹,趙殿龍,郭政.從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看中西醫思維的區別[J].光明中醫,2011,26(2):191-192.
[2]余謀昌.西醫和中醫:兩種哲學和兩種醫學文化[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3):7-12.
[5]南海龍,王小平,陳峻崎.日本森林療法及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3,26(3):74-78.
作者:劉云思;楊傳貴 單位:天津城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