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投資環境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0年,地方財政收入最低的黃龍縣僅有1295萬元,而最高的吳起縣達到18.11億元,二者相差140倍。從生產總值看: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85.42億元,以寶塔區為界的南6縣即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龍以及黃陵縣實現GDP257.63億元,增長14.9%,占全市GDP的比重僅為29.08%,而寶塔區為界的北6縣即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以及吳起縣實現GDP481.77億元,增長13.13%,占全市GDP的比重高達54.4%。從地方財政收入看:寶塔區以南6個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3.42億元,占到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16.2%,而寶塔區以北的6個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4.16億元,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65.4%。從農民人均純收入看:寶塔區以南6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492.3元,以北6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881元。
從而看出:由于縣域產業結構畸輕畸重,呈現出南部“縣窮民富”、北部“縣富民窮”的現象。而根據陜西省統計局的《2009—2010年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綜結果》,經對全省83個縣(市)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31項指標進行綜合監測和排位,2010年進入陜西十佳縣的延安市有4個,分別是志丹縣、吳起縣、黃陵縣、安塞縣,其中志丹縣、吳起縣、安塞縣連續三年在陜西十強縣之列。而延安的黃龍縣、延長縣等排名靠后,其中黃龍縣甚至排到了陜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倒數三位。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已成為延安市實現跨越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1.延安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投資環境分析
1.1延安縣域經濟投資環境優勢分析
(1)能源儲量大,品類優質豐富延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地下礦藏10余種,其中石油儲量7.5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儲量33億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萬噸。這為延安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生物資源豐富且特色鮮明延安市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麥、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和甜菜等,水果主要有蘋果、紅棗和獼猴桃等,其中洛川的蘋果和延川大棗遠銷國外。志丹縣有蕎麥之鄉的美譽。
(3)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軒轅黃帝陵是全國第一號古墓葬,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之地。摘星樓、烽火臺、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黃河壺口瀑布、“秦直道”等馳名中外。延安,一塊傳奇的土地。作為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如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王家坪(現王家坪革命紀念館)、以及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南泥灣等一大批令人倍感親切的紅色舊址。延安民歌、安塞腰鼓、剪紙等民間藝術久負盛名,獨特的陜北風情和民俗讓人印象深刻。
1.2延安縣域經濟投資環境劣勢分析
(1)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近年來,延安加快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但是水利、交通、衛生、科技、文化、教育、城鎮建設和基本農田等支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瓶頸”制約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重大項目建設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項目覆蓋面窄,行業、縣區分布不均,基礎設施項目比重大,接續性產業項目數量少,真正能帶動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成熟度高的項目不多。
(2)市場體系不完善,開放程度較低目前,延安市場體系處于初級階段,各種要素市場、商品市場、期貨市場、人才市場、信息市場、企業家市場和區域性市場無論在內容、功能還是結構方面都還很不成熟,體系發育不完善,這在無形當中增加了企業生產者獲取各種生產資源的難度和交易成本,也限制了企業的產品銷售網路,是企業的外在風險因素增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
2.優化投資環境、促進延安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2.1產業支撐,“黑綠紅”繼續唱主角,提高經濟實力
延安市應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戰略支撐,靠產業強市,靠產業讓農民盡快富起來。進一步在黑色能源、綠色產業、紅色旅游三大主導產業上提質增效
(1)通過建設2000萬噸原油、5000萬噸煤炭、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基地建設,八大工業集中區和十四大能源化工項目及太陽能光伏、生物質發電、風電利用等新能源工業,將延安建成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在做大做強能源化工基地的過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2)通過建設300萬畝高產糧食、300萬畝優質蘋果、100萬畝優質干果、50萬畝蔬菜、500萬頭家畜養殖、3600萬只肉雞養殖等基地,使延安成為全國知名有機農產品生產研發基地,同時擴大草畜、棚栽、紅棗、核桃、沙棘、小雜糧等特色產業規模,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提高和穩定質量,打造馳名品牌,加快產業化進程。
(3)通過實施陜北文化產業園等8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革命紀念地、黃帝陵等著名景區,開展“延安過大年”、“公祭民祭黃帝陵”等七大節會,把延安打造成“中國紅色旅游之都”。
2.2優化人居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加快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運輸一體化網絡建設,加強天然氣管道干線、電網、道路、供排水、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2)繼續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統籌南北縣域協調發展。改變農業生產方式、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對主要的工業縣區進行嚴格的生態定位,制定和實施水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并嚴格監管;打破區域界線,實行縣域聯動,優勢互補,推進延安縣域一體化進程。
(3)擴大開放,加快服務業發展,培養接續產業。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主動向中東部地區學習先進的管理和發展經驗,加快各個市場體系的建設,尤其是信息市場體系的建設,使得更多的本地企業了解外面的世界,讓延安成為一個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響。同時,圍繞旅游業的發展,大力改善服務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盡快使服務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支柱,真正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陳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