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學下的財政學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現代財政學的發展現狀
盡管財政學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社會,現有的財政學理論難以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經濟發展進程中很多現實性的問題沒有相對應的理論解決,這將使得財政學在一些方面失去了發展的方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所面臨的挑戰也將越來越嚴峻。首先對財政學的發展成就進行分析,縱觀財政學的整個發展歷程,我們能夠看到,財政學在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研究內容的豐富,另一個是研究方法的改進。傳統財政學向現代財政學的轉變意味著研究內容、研究側重點的轉變,這一轉變使得財政學研究的重點由側重于政府收入轉向政府支出。這一重心的轉變標志著財政學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內容的豐富。現代財政學的名稱日漸朝著多樣化的趨勢發展,包括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名稱有公共經濟學、民主財政學以及民生財政學等等,從這些名稱中,我們能夠看到現代財政學研究的內容極具豐富性與多樣性。現代財政學的發展成就還表現財政學研究方法的改進,傳統財政學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論歸納法,而現代財政學的研究方法比較多樣化,在使用理論歸納法的基礎上,創造性的使用演繹法,即以經濟學基礎理論為根基,通過改變基礎理論中所涉及的假設條件來解決不同的問題。現代財政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與新問題。
首先面對的是稅收政策的調整帶來的變化,稅收政策是我國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稅收政策的調整必須與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相一致。當前,我國在稅收政策上存在有一些爭議,焦點集中在是否應該開展減稅,對于減稅這一問題當前存在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主張進行大規模的減稅,此種觀點認為目前宏觀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便是貨幣太少的問題,因此主張減主稅。第二種觀點主張減稅應采取適度的原則,或進行結構性減稅,這種觀點是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可也是普遍采用的觀點。第三種觀點是反對減稅的觀點。而第四種觀點是稅收不增不減或者是有增無減的觀點。這四種不同觀點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稅收政策的有效開展受到限制。
現代財政學在發展的進程中還面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當前,我國很多的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我國經濟的發展問題,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突出表現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新時期確定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標準以及范圍已顯得至關重要,需要廣大的經濟學者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探索。
二、現代財政學的發展趨勢
財政學從傳統財政學向現代化財政學的演變經歷了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從發展的歷程來講,財政學的研究框架已日趨完善,無論是研究主題還是研究方法都趨于完善,財政學實現了從集中于政府收支行為本身到集中于政府收支對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財政學體系的完善還體現在財政學工具的使用,由簡單的使用文字性描述到圖表與數學工具的大量使用。由此可見,財政學在很多方面都比較完善,也正是如此使得財政學向前進一步都顯得比較艱難,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符合經濟學中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所以我們可以斷言,未來財政學的發展趨勢更多的集中于財政學的過去且在邊際上進行提升。未來財政學的研究對象會從研究宏觀主體政府逐步轉向研究微觀主體的個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普遍認為財政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企業與個人,以致于相當一部分的社會實踐工作者與理財工作者將財政定義為簡單意義上的政府行為。而現實的實際情況表明,財政學的服務對象還應包括微觀經濟的主體個人,因此未來財政學的研究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僅要研究群體中人的公共需要,還應研究個體自身的需要。未來財政學的發展還會實現財政學不同研究方法的協調。傳統的財政學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歸納法,而現代財政學的研究方法是演繹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財政學上數理計量的方法也在廣泛應用。歸納法,演繹法以及數理計量法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在未來的財政學上,需要將三種方法協調起來,以發揮這些方法的最大功效。
三、結語
財政學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取得了長遠的發展,進入新時期,面對日趨激烈競爭的社會經濟狀況,現代財政學所面臨的新挑戰與新問題也將越來越多,為此我們應該認清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從長遠的利益出發,在總結財政學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創新財政學各方面的內容,以使財政學的發展更上一層臺階。
作者:王勝男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第二篇
一、財政學本質研究
財政學從來都是同治理國家的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從宏觀層面上說,財政學是與政府主管下的經濟建設、文教衛生、科技進步、社會保障、財政補貼、稅收、公債、國家預算、宏觀調控等聯系在一起的。從微觀的層面上來說財政收支與個人、企業的活動規模、活動方式緊密相聯,以種種形式影響著個人和企業的決策。按照帕累托的觀點,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率是指資源配置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即在不使一些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沒有可能會使另一些人的處境變好。政府的目標是以各種手段重新配置資源,使資源效率增大。從這樣的角度考察財政學,主要在于發現財政活動的規律性;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論所謂“政府應向私人學習”的解釋,政府部門也是一個產業部門,只不過其具有特殊性。
二、財政學專業及課程研究
從世界范圍來看,近半個世紀以來高校的課程建設和經濟社會、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面對新的財政學科,新的課程建設理念和方法不斷被創造出來。一般認為,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高校課程出現過三次改革浪潮,上個世紀50、60年代為第一次改革,70、80年代為第二次改革,90年代以后為第三次改革。總體來說改革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次改革稱為“作為學科知識的科學”時期,目標是培養科學家,課程設置的導向是為新的科學發現奠定基礎,課程改革的焦點是學科知識的現代化、結構化。
第二次改革稱為“作為相關知識的科學”時期,目的是將科學作為改善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工具,課程改革的焦點是理解理論知識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次改革稱為“作為不完善知識的科學”時期,目的是縮小計劃課程與實際實施課程之間的差距,其焦點是個人、社會和文化對科學知識形成產生的影響。”
古希臘文獻記載:有人問斯巴達國王男孩子應該學習什么時,國王說:“他們應當學習他們成丁之后所要做的事情!”說明西方國家應用型教育的理念淵遠流長。日本京都大學校長KazuoOIKE在談及課程建設目標時表示希望“能為整個社會做出貢獻”。卡內基梅隆大學也認為,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在急速增加。讓優質的資源擁有者采取措施來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此,卡內基梅隆自2002年就啟動了“開放學習項目”(OLI,OpenLearningInitiative),通過建設一個共享的平臺改造傳統的課程。
三、總結
財政學作為經濟學的二級學科,需要站在經濟學的視角、運用經濟理論和經濟方法開展研究分析工作。由于財政學科經歷的這種漫長的演變,使財政學科研究工作進入了一全新的時期。按傳統經濟理論,財政學產生原因的是政府為籌集到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收入。財政學是研究政府(公共)如何取和如何予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關注資源的配置、充分就業、保護環境和穩定發展等經濟和社會問題。
財政學從來都是同治理國家的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從宏觀的層面上說財政學是與政府主管下的經濟建設、文教衛生、科技進步、社會保障、財政補貼、稅收、公債、國家預算、宏觀調控等聯系在一起的。從微觀的層面上來說財政收支與個人、企業的活動規模、活動方式緊密相聯,以種種形式影響著個人和企業的決策。財政學課程建設問題的研究是資源運用的范疇。從學生角度來看,就是如何用好學校和社會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就是如何利用好大學這個平臺發揮自已能動性和創造性,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作者:李忠華霍奕彤單位:沈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