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行保險發展的困境與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微觀經營的短視
第一,合作方式單一。保險公司與銀行之間的合作主要是“多對一”或“對”一對多“的銷售模式,即一家銀行多家公司的產品,單一的合作模式,加劇了保險公司之間的不正當競爭。
第二,產品缺乏創新。目前,銀行柜面上銷售的多為投資分紅類產品,各公司在開發新產品時,不是立足于市場導向和客戶需求,而是把目光盯在了同業公司的產品上,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稍作修改,重新包裝,即推出新款,導致產品設計、保險責任、投保方式等方面趨同,種類單一,缺乏特色,難以滿足客戶的多方面需求。
第三,營銷意識淡薄。由于我國銀保市場剛剛起步,有待于在發展中不斷成熟和完善,在銀保渠道的開辟上,應該從基礎工作入手,著眼于提升銀行保險隊伍素質、管理素質和服務水平,對已有的渠道和網點重點搞好維護,防止流失。而現在多數保險公司只注重短期行為,對銀行各層次均采取公關的方式,靠走關系、付回扣、請吃送等辦法,與銀行開展溝通、交流,市場占有得快,流失得快,致使業務大起大落,忽高忽低,缺乏發展后勁。
第四,同業競爭無序。銀行的信譽、網點、客戶資源優勢以及廣闊的發展前景,使多數公司在競爭壓力面前,只看重短期利益,不惜犧牲利潤,增加成本,依靠盲目提高基本保險金額、抬高手續費等方式,與同業展開無序競爭。有的公司甚至在產品和服務上,在同業公司之間歪曲事實,互相詆毀,不擇手段。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讓銀行輕易地賺取了中間收入,更為嚴重的是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加大了投資回報壓力,給保險業的長遠發展埋下了隱患。
2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創新經營模式,強化合作意識。目前我國的法律尚不允許銀行和保險資本的相互滲透,銀行保險的經營模式基本上屬于銷售聯盟的形式,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只能停留在操作層面,無法進入資本層面,相信隨著法律環境的逐漸寬松,隨著金融體化的加強和宏觀環境的改善,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銀行保險的經營方式將不斷創新,比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通過其在香港的保險子公司迂回進入國內保險市場。更進一步的合作是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相互兼并和收購或是銀行組建自己的保險公司。
第二,創新產品體系,樹立品牌意識。目前各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上缺乏后勁,研發能力不足已成為共性,各公司應立足于市場導向和客戶需求,提高研發能力,與銀行精誠合作,不斷創新,積極開發新產品,創品牌。首先,應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產品研發隊伍,能準確把握市場信息,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及時了解客戶需求的變化,并結合銀行的業務,進行產品創新,提升產品內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突出以貼近消費者日常生活需求的、更具人文關懷的、更能體現自身品牌特色的服務。如國外常見的信用卡透支保險、個人消費貸款還款保險、目標存款保險、以及投?;痣U贈送壽險等,都是適合于銀行銷售的新險品。比如可以考慮將住房信貸保證保險與家庭財產保險、房屋保險、家庭責任保險等捆綁式銷售給客戶;在汽車分期付款保證保險中,將機動車輛保險和第三者責任險一同向客戶推介。其次,加強與銀行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銀行的信息優勢,根據銀行詳細的客戶資料,拓寬銀保合作的范圍,增加產品品種,實現產品的多樣化,以滿足客戶的多方面需求。像長期儲蓄型壽險、退休金計劃、養老金和保險基金管理等都是銀行保險雙方在未來很有潛力的合作點;
第三,創新營銷方式,強化服務競爭意識。這首先要加大各種推介活動的投入,重視廣告媒體的助推力,重視視覺傳媒的滲透力,樹立全新的營銷理念,同時要調動銀行的營銷積極性,做好柜臺銷售;其次,在積極做好產品營銷的前提下,還應該給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有特色的額外服務。在金融服務一體化加深以后,服務競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現出來。國外保險公司在擁有了銀行的強大網絡支持以后,早已擺脫價格手段的初級競爭了。很多國家的壽險保單都附加了很多的額外服務。如日本生命保險公司和第一生命保險公司已擁有ATM和CD系統網絡(ATM指現金自動借款提款機,CD為現金提款機),并發行壽險磁卡,與銀行提款卡一樣,憑卡即可提取現金,并可查詢保單的可貸金額及紅利累積余額,自動辦理保單貸款,壽險磁卡還可用來購物消費。再比如,國外很多保險公司的客戶都能得到額外的救助服務,被保險人(持有急救卡)在遇到意外事故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可以得到最快的救助服務。因此在未來能否保持良好的服務是能否贏得市場的關鍵因素。
銀行保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歐洲真正出現,目前已成為歐洲壽險市場最基本、最重要的分銷渠道。隨著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化,銀行保險的發展前景相當可觀,潛力巨大,將成為銀行和保險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銀保雙方應立足長遠,樹立穩健持續的、科學的發展觀,加強溝通和合作,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從基礎工作入手,著眼于提升銀行保險隊伍素質、管理素質和服務水平,積極研發新產品,穩拓市場求效益。
作者:徐秋馬淳正單位:阜新銀行沈陽分行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