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通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農牧和科技局、海螺溝管理局農綜處,局屬各單位:
為切實提升我州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城鄉居民身體健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現就2014年全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一)強化監管體系建設。按照農業部、省農業廳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州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充實監管人員,完善監管條件和手段,切實落實屬地監管職責,積極在蔬菜面積較大的鄉鎮落實1名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人員。通過強化職能,明確崗位、充實人員,完善條件,提高監管、檢測、信息報送和產地準出的服務能力。
(二)強化質檢體系建設。一是州級農產品檢測中心要著力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檢測能力,承擔本行政區域內日常監督檢驗工作,為監管執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二是在建的瀘定質檢站要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爭取早日完工,并作好“雙認證”的各項準備工作。即將新建的丹巴、九龍、三縣縣級質檢站要作好前期的準備工作,盡快開工建設。通過2—3年努力,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要達到承擔產地農產品普檢和產地準出快速檢測能力,為監管執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強化監管隊伍建設。按照省農業廳對全省農產品監管檢測隊伍開展分級分類培訓要求,省級培訓對象以市州監管和檢測機構人員、“三品”檢查員和內檢員、農產品地理標志核查員為主;州級培訓對象以縣級監管質檢機構人員為主,今年州一級計劃培訓70人;縣級培訓對象以鄉鎮農技人員、農資經銷人員、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戶為主。各縣農業部門要制定本地區的教育培訓計劃,結合農業科技大培訓、大示范、大推廣“三大行動”,認真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工作職責、技術規范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我州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抓住關鍵環節,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措施
(一)突出源頭監管。州縣農業部門要把農業投入品的監管與農產品質量監管有機結合起來,繼續開展以農藥專項整治、蔬菜農殘超標整治、農資打假專項治理等為主的專項整治。以蔬菜高毒農藥為重點,加大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開展農資經營規范化建設,建立進銷貨臺帳和農資經營戶誠信檔案,加大農資打假力度,嚴厲打擊銷售和使用高毒農藥的行為,尤其要落實高毒禁限用農藥的規定,杜絕高毒農藥進入生產環節。繼續開展送放心農資下鄉活動,支持和鼓勵農資經銷商設立連鎖經營門店,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基地實行農資統購、統配、統銷,保障農民用上“放心種、放心肥、放心藥”。
(二)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一是加快完善標準體系。州縣農業部門在執行已有農業標準的基礎上,突出實用性,制定地方優勢農產品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今年,州農業局將結合釀酒葡萄產業的發展,制定釀酒葡萄生產加工標準;二是提高標準的普及率。州縣農業部門要把農業標準作為農技推廣的主要內容,因地制宜制定生產技術規程,把農業標準變成“明白紙”,提升指導農民標準生產的能力。同時,強化蔬菜、水果等主要生產基地用藥的監管,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物理防控技術,嚴格執行用藥規范;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技術的到位率,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三是以“三品一標”生產基地和糧油高產創建示范基地為重點,加強農業標準示范區建設。力爭在糧食、蔬菜、釀酒葡萄等作物上,全州每個縣建設1個萬畝現代農業產業標準示范區,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20萬畝,標準化應用率達到100%。
(三)扎實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圍繞我州的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引導和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合組織等各類市場主體在品牌打造中的主體作用,加快“三品一標”認證登記步伐。一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力爭完成道孚、稻城等9個縣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整體認定,新認定面積56.32萬畝,做好德格、白玉、石渠3個縣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的申報工作。二是積極申報“三品一標”農產品。新申報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3個、登記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2個。三是強化產品證后監管。開展“三品一標”年度抽檢,督促獲證單位開展自律性檢測,促使獲證單位不斷規范管理,加強獲證單位用標市場檢查,重點查處和打擊違規用標和假冒行為,維護品牌公信力。
(四)強化監測抽檢和信息預警。在完成省農業廳安排的例行檢測任務的基礎上,強化州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加大抽檢力度和頻率,增加抽樣種類和數量,擴大抽檢范圍。州農安中心要制定州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和年度例行監測計劃,開展本轄區內重點農產品的監測,并指導督促各縣開展監測工作。各縣農業部門要以農產品生產基地為重點區域,以蔬菜、水果為重點品種,以快速檢測為主要手段,每周至少對基地、市場檢測一次,每次10-20個樣品,尤其做好節假日、重點區域有針對性的監督抽查,確保全年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6%以上。同時,加強監測結果的匯總分析,充分利用檢測結果,開展風險分析評估,為有效開展信息預警提供依據。嚴格農產品質量信息,不斷加強信息預警和快速反應能力,對監測中發現問題,應將不合格樣品檢測報告移交本局的農業執法機構及時進行執法抽檢,依法立案查處。屬于其他部門的移交有管轄權的部門處理,并跟蹤處理結果和回復。
(五)積極推進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各縣要按照州人民政府關于實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相關規定,加強與工商等部門的配合,對本行政區域內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各類市場主體,有重點、分步驟、積極穩妥地落實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對經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和符保國家質量標準要求的農產品準予銷售,對未經認證或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禁止上市銷售。各縣在加快農產品認證的同時,指導和督促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生產基地建立健全生產記錄檔案,開展質量自律性檢測,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證明制度。各縣要多方爭取資金投入,配備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熒光增白劑檢測儀等設備,有序開展相關工作,確保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的實施。
(六)建立健全農產品的責任機制。緊緊抓住自查、抽檢和督查三個重點,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和管理制度。一要強化責任體系的建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納入縣政府目標考核內容,逐級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標責任書;各縣農業部門與農業企業、專合社、種植大戶簽訂承諾書;二要強化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舉報獎勵機制、監管工作激勵機制、農產品產地安全污染源報告制度、農業投入品索證索票和監督抽查制度、標準化生產制度、農產品監測制度、日常監管巡查制度、產地準出制度、市場準入制度、質量追溯制度、農產品品牌培育制度、宣傳培訓制度、信息制度、責任追究制度、應急處置等制度。三要強化應急體系建設。完善和細化應急處置方案,一旦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進行快速處置,并按程序及時上報,努力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降低負面影響。
(七)加強宣傳教育。州縣農業部門要加強與廣播電視、報社等媒體的密切配合,廣泛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活動,大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基本常識,積極引導廣大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經營,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營造人人關注、人人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社會氛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報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成果及優質農產品、優良品牌和優秀企業,曝光生產、銷售偽劣農資、不合格農產品的典型案件,促進全州農產品質量安全上新的臺階。
三、強化保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縣農業部門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組建工作班子,明確工作責任,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分管負責人要直接抓,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整合農業部門力量,切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強化生產的主體責任,切實將責任落實到基層、落實到生產基地和農業企業。嚴格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不實、作風飄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措施落實不到位,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強化條件保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各縣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縣委、縣府的重視和支持,將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有關規定列入財政預算經費,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產地認定、產品認證、檢驗檢測、風險評估、信息采集所需經費。加強與食安委、質監、工商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確保農產品監管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