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1949開國大閱兵隆重而莊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閱兵,是傳統的軍事儀式,也是展示軍隊建設風貌的重要窗口。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共中央成立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任主任,任閱兵司令員,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隨后,中共中央指定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楊成武、參謀長唐延杰為開國大典閱兵指揮所主任、副主任。閱兵儀式在整個開國大典內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從主席到下面的各級指揮員對此都非常重視。對人民解放軍來說,如此大規模的集體活動和隊列合成還是第一次。雖然并不像在戰場上那樣真槍實彈,但受閱部隊作為百萬人民解放軍的代表,要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表現出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的確是不容易的。為此,楊成武、唐延杰親自帶領閱兵指揮所的工作人員,查閱了中外歷史上和當代世界軍隊的許多閱兵資料,并到處求教。
司令員早年曾在前蘇聯留學,目睹了蘇軍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知道一些有關蘇軍閱兵的情況,他詳細向楊成武談了閱兵的具體情節和注意事項,最后概括地說:“閱兵無非就是一種特定內容的禮儀,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的這一講話,使擔負閱兵具體工作的人員心中有了譜。司令員的解說更直截了當,他說:“組織閱兵不難,沒有什么了不起。多少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不就是隊列嗎?通過隊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中國老百姓看看,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軍隊。”
閱兵指揮所根據眾人提出的意見,對閱兵程序和細節進行了調整和補充,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初步形成了《閱兵典禮方案》,內容包括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受閱前的訓練等。擬定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兩個大部分。
開國大閱兵是我人民軍隊創建以來第一次最隆重、最莊嚴的檢閱。身穿新做的呢料軍裝,登上了閱兵車,由聶榮臻陪同一直檢閱到外國領事館聚集的東交民巷,才返回天安門城樓。在用他洪亮的聲音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之后,分列式開始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聲中,海軍方隊走在最前面,白色水兵帽、黑色緞帶、藍白相間的海魂服,顯得格外英俊瀟灑。
緊接著是由8000多名指戰員組成的12個步兵方隊。前面方隊中,指戰員們胸前挎著的都是清一色的美制斯登式、湯姆式沖鋒槍,后面陸續出現的是輕機槍、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當時的武器裝備主要都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炮兵師、戰車師帶著隆隆的轟鳴聲通過天安門檢閱臺,所有炮車都油漆上了“八一”紅星和白色的輪圈。
人民空軍的第一支飛行中隊也接受了檢閱。當時,北京南苑機場只有17架飛機,為了完成受閱任務,第一次飛過天安門的9架P-51戰斗機又繞彎飛了第二圈。在緊張的戰備氣氛下,為了防止敵人襲擾,這些受閱飛機上還帶著槍彈,這是史無前例的。其中的P-51戰斗機和蚊式戰斗機各兩架飛越復興門后,即升至10000至12000英尺處,擔負北京、通州、良鄉、大興上空的警戒任務。
新中國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是我國現代閱兵式的藍本。至今,我軍的閱兵程序和內容基本無大的改變,僅在方隊和人員的規模、數量上有所增減和變化。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