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農業農村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總體戰略部署,對全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傳統農業大縣在推進建設新農村中,大都存在著許多困惑和困難,應該把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同當地的具體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針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采取綜合措施,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作為的首要著力點,扎實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傳統農業大縣的困惑
1、資源稟賦較差。傳統農業大縣大部分缺乏資源優勢,地下無礦藏,地上無文物;有些縣域處于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氣候條件十分惡劣,水土流失嚴重,道路交通、廣播電視、無線通訊等公用設施發展滯后;多年來,國家、省、地區、市極少在這些縣域布廠設點,投資建設,致使傳統農業大縣發展工業完全靠自身積累,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從而使新農村建設先天不足。
2、經濟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農業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盡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受歷史、區位、信息、觀念,特別是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低的糧食、蔬菜等傳統種植業比重過大的縣域經濟結構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仍比較緩慢,同發達地區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而且即使在傳統農業地區內部,縣域與縣域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發展也不平衡,差距日益擴大,這些都在客觀上增加了新農村建設的難度。
3、縣鄉財力極度匱乏。縣域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工業,但農業大縣的工業基本薄弱,稅源單
一、薄弱,稅收少。過去“普九”達標和為完成稅費而形成的本應由國家負擔的部分債務,壓得農業大縣喘不過氣。近幾年,國家加大了農村基礎建設特別是鄉村道路投資建設力度,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財力配套,地方政府往往要把不足部分轉移到農民頭上,加重了傳統農業大縣的財政壓力和農民負擔?傳統的農業大縣縣鄉財政困難,財權與事權不匹配,財政支出一般為剛性支出,是典型的“吃飯財政”。縣級財政的一般預算收入和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總額中,用來發放公職人員工資的比例大都占到70%以上,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支出的增長速度。
4、社會事業嚴重滯后。傳統農業縣域由于政府財力不足,農民收入水平低,多年來對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事業投入嚴重不足,致使當地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的發展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愈來愈不適應。目前在傳統農業縣域的一些鄉鎮衛生院,高水平的醫護人員留不住,醫療設備極為簡陋,現代的醫療設備幾乎沒有,大部分村沒有衛生所;缺乏必要的文體活動場所、活動經費和人員,工作難以開展;大部分學校教室簡陋,公辦教師待遇低,人心思走;廣大農民群眾看病難、上學難的情況普遍存在,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
5、農民素質整體不高。傳統農業地區農民的思想觀念陳舊,改革開放以來雖有不同程度的解放,但同發達地區相比,仍較保守落后。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幾手過硬的技能,缺乏駕馭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就新農村建設而言,在不同層次上普遍存在著模糊認識:一些領導干部思想簡單化,喜歡“一個模式”,習慣于搞運動,走形式,好大喜功,存在浮澡心理;許多農民期望值過高,“等靠要”思想較嚴重,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沒有通過辛勤勞動,建設美好家園的思想意識。這些必然會影響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6、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強。傳統農業地區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比較渙散,班子普遍老化,后備力量嚴重不足,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一種普遍的現象是,越是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村莊,農民的民主意識越差,要求進步的年輕人越少。一些地方不注重發展黨員,農村中先進分子不能及時地充實到黨的隊伍中來,黨員自身致富能力較弱,黨支部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不強,黨組織缺乏應有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致使新農村建設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和政治保證。
二、傳統農業大縣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1、債務清償難。傳統農業地區過去絕大多數農村在集資辦教育、修路、興修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以及其他方面的開支,欠了不少債。農業稅取消和農民集資被徹底堵死后,這部分欠賬無法歸還,成為村級組織的隱痛。
2、籌資融資難。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巨額的資金,雖然國家給以必要的投資,包括中央對農民的各種補貼,由于層層截留,往往到農村和農民手里已所剩無幾,相當一部分費用須地方政府和農民自籌,而傳統農業地區大部分縣鄉政府財力有限,除確保吃飯和必要的工業項目啟動資金外,幾乎不可能向農村投入;當前許多農村集體經濟變成了徒有其名,多數農民收入很低,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無力投入;在信貸方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地區的分支機構基本上只存不貸,抽走農村現金,把農民的資金都拿到城市搞建設。受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社會閑散資金一般不愿向農村投資。
3、經濟發展難。傳統農業地區的農民大部分以農戶為生產單位,市場化程度低,農民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產業結構調整和規模化生產面臨許多困難。農民傳統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和市場風險的嚴酷現實,導致了許多農民在產業開發上謹小慎微,缺乏創業精神和風險意識。
4、組織農民難。傳統農業地區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在增加了農民收入的同時,導致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新農村靠誰建設的問題顯現突出。在管理上,一些農民對基層黨組織和政府號召的工作,適合自己口味的就干,不適合的不干,甚至發生抵觸情緒,給地方穩定造成不安定因素。
在傳統農業大縣的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那么我們如何正視這些問題,又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呢?正像許多傳統農業大縣的主要決策者所講的那樣,這困難那困難,缺少建設資金是新農村建設最大的困難,這問題那問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是最大的問題。傳統農業地區的干部和農民群眾應按照中央制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的首要著力點,強力推進傳統農業大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傳統農業大縣發展農村生產力的主要措施
1、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的關鍵期,傳統農業地區應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戰,認真研究我國農業階段性變化的新特點,逐步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抓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重大和關鍵問題,組織力量,聯合攻關,不斷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從而在新的農業科技革命進程中贏得先機。不斷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區域優勢的比較優勢,發展現代畜牧業生產,發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要大力發展加工轉化,在農產品的深加工上下工夫,農產品只有加工轉化,農業才能提高效率,農民才能增加收入。開發出各種新的食品和其他產品來滿足市場的需求,提高農業的比較效應,來增加農民的收入,特別是要我們大力發展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來推進鄉鎮企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進步,以此來不斷地壯大中國的鄉鎮經濟和縣域經濟。
2、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夯實新農村建設基礎。傳統農業地區大力發展工業關鍵在理清發展工業的思路。農業大縣的優勢在農業,大力發展工業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農產品品種多,質量優,數量大這一優勢,大力發展與農相關產業的工業,如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的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大力發展這些產品的深加工,大力發展為農村服務的生產資料、農藥、農機、交通、運輸、信息、金融、旅游服務業,大力發展與農相關的生物制藥、中草藥業、保健品業、家電業、房產業、建材業、煮飪業等。
傳統農業地區農村工業化要以發展民營企業為主。民營經濟是目前我國縣域經濟中的主要經濟成分,要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條件下,創造一個寬松、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構建“大社會、小政府”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把民營經濟做大做強;要注重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園區是工業化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集聚效應,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共同發展。通過鼓勵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壯大園區經濟,發揮園區的產業集聚功能,以產業化推進工業化;積極招商引資,內引外聯,以此彌補傳統農區資源、技術、資金的不足,把農區土地、勞動力、資源及水電價低廉及環境條件好等優勢,轉化為招商引資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優勢,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資源綜合利用型、配套協作型產業的梯度轉移。
3、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傳統農業的優勢在于糧食生產,但由于農業結構的單一性,效益低下、農民增收緩慢。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加速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非農轉移,是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居民生活寬裕的最現實途徑。為確保勞務輸出的數量和質量,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教育、勞動保障等相關部門,應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的“陽光工程”,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掌握一至幾門到城市謀生的技能。各級政府還應通過設立勞務輸出窗口,建立勞務基地,幫助農民轉移就業;各縣(市)司法部門應成立農民工維權中心,開通追討工資熱線電話,在外出務工農民較多的地方設立了勞動保障辦事處,切實保護好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4、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在傳統農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一般都有著特殊的資源,特色產品或特種技能。傳統農區發展生產力就是要把本地的資源優勢、特色產品等優勢,轉變為商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如河南省鄢陵縣利用當地有著千余年花卉種植歷史和源遠流長的花卉文化,目前已形成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產品,全縣花木面積達30多萬畝,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花木生產基地,花農人均收入達7000元。鄢陵縣近年依托花卉這一生態優勢吸引的工業、農業、第三產業招商引資項目總投資超過10億元。2004年,鄢陵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優化了縣域經濟結構,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目前很多農業大縣或鄉鎮已經在發展特色產業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形成了“一鄉一業”或“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態勢,成為了當地的主導產業,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增加了農民收入。